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次接触“电转儿”

我听唱片的年代,家中已经没有人再去听它,因此两个能用的唱机和三四百张唱片均归我所有。那些京剧唱片是我和家厨福建祥一起常听的,而音乐唱片则是我一个人听。由于当时家中那种宽松和自由的生活空间,使我成了那个特殊年代中的另类。

78转的老唱片早已成了文物,今天,除了音录部门用它来翻制一部分文献史料之外,再就是图书馆作为一个类别保存着,此外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我家那三四百张唱片经过“文革”浩劫,早巳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

1950年代初,上海唱片公司成立,不久在此基础上创办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大批新唱片。除了新录制的戏曲唱片之外,音乐类唱片逐年增多,包括西乐、民乐、歌曲、器乐演奏和曲艺等。这一时期的唱片均为红色片心,有天安门和华表图案,印有“中国唱片”四字,都由中国唱片公司一家经营。当时梅、尚、程、荀、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周信芳、裘盛戎、叶盛兰、张君秋、李多奎等著名演员都在中唱录制了新唱片,音质也较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属于钢针唱片范围。我家留存的旧唱片中也逐渐增加了一部分中国唱片公司的新版唱片。

当时唱片多在专门的唱片社出售,新华书店也有卖的。一部分乐器行和百货公司的留声机柜台也卖唱机。公私合营之前,在东安市场、西单商场、前门大街、隆福寺等地还有一些规模很小的私营唱片社,除了售卖新唱片之外,某些胜利、百代、高亭、蓓开的唱片仍有售卖。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开在东安市场南花园和丹桂商场的唱片社,出售品种不少,同时出售国产轻便留声机。这一时期我还太小,自己没有买过唱片。其实早在50年代初,密纹唱片已在国外风行,至于放送密纹唱片的电动留声机(当时俗称“电转儿”)在国内出现,已经是60年代初了。

自小学五年级以后我就很少听唱片了,那部老式手摇留声机也束之高阁。几年之后,家里有了电动留声机,是“熊猫”牌的。那留声机的样子很漂亮,上面有一层木盖,中间嵌有一块玻璃,后面是电源插头,还有一根线接在收音机上,声音从收音机的扬声器放送出来。

说起添置“电转儿”,是因为对西洋古典音乐发生兴趣的缘故,那要从在刘念信先生家听音乐开始。刘念信先生是上海实业家刘鸿生之子,刘鸿生的子女均以“念”字排行。刘念信先生的夫人陈小曼女士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工作,是我父母的好朋友,当时他们家住在东城八面槽韶九胡同。刘念信夫妇多次邀我父母和我去家中听音乐,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电转儿”这玩意儿。刘家的电转儿好像是进口的,什么样子不记得了。他家唱片很多,有一个装唱片的柜子,里面全是西洋古典音乐。我还记得有两三次去他家听了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乐、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乐,以及许多管弦乐作品。我当时非常奇怪一张唱片可以听上二十分钟而不换面,那唱片看上去也不过12英寸,还有6英寸的小唱片,竟然也能听上十几分钟,真是不可思议。刘先生家有一本唱片目录,我从头至尾认真翻阅一遍,看到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无所不包,大约有百十个曲目,令我非常羡慕。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家里才买了“电转儿”,从此开始了我对唱片的第二次热情。 mwD+/1MIMVCLKoga6xeyZEVmw4Zg7nKIVnQ1JxQT2iGeOByK+VW6eQu4gWyYxm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