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代”念成“伯逮”

物克多(Victor)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唱片业,所收录当时名角唱片最多,但赝品也不少,有些赝品也有争议,如谭鑫培的几张唱片,有人说是谭自己唱的,也有说是王又宸代唱的。当时老谭名噪大江南北,又值晚年,且并不重视灌录唱片,疏懒而又不好推却时,如由其婿代劳,也在情理之中。

早期钻针唱片是由内向外转的,据我所知,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都保存着一些这样的钻针唱片。后来钢针唱片改成由外向内转,这种唱片就退出了市场。我在1950年代的隆福寺看到用这种唱片制的盘子,唱片中间的小圆孔被胶木堵住了,周边弯成圆形,成了茶盘,可谓废物利用了。

物克多公司也是唱机公司,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洋唱机大多是物克多公司的产品。我小时候家中有三个唱机,一个是最老式的带喇叭的盒式唱机,好像是坏了,家里从来没有用过。一个是柜式落地唱机,上面掀盖儿,打开盖子是唱盘和唱头,下面是对开门的柜子,分成若干层,可以放唱片用,整个柜子是桃花芯木制成的,很漂亮。这个唱机也很少用。最常用的则是一个新式的盒式唱机,没有扬声喇叭,但有摇把儿上弦。这三个唱机都是美国物克多公司的产品,商标图案是一只狗和一个带扬声喇叭的唱机,那只狗好像在听留声机。

物克多唱片最早在片心上印有上述图案,仅标有英文Victor,没有“胜利”两字,但下方演员和所演唱剧目则使用中文。1920年代初,物克多经短期休整,交由中国人经营,经理是上海胜利公司老经理徐乾麟之子徐小麟。罗亮生先生也参与了物克多公司的经营活动,此外还有梅花馆主郑子褒先生,这几位都是行家,因此在唱片出版的选题方面颇能迎合市场需求。当时公司设在上海四马路(即今上海福州路),是物克多公司的全盛时代。1930年代前夕,物克多公司在唱片心的商标上去掉了英文Victor字样,干脆标明中文“胜利”二字,以更适应中国市场。

与胜利公司并驾齐驱的当属百代(Pathe)公司,光绪末年百代即在中国出现。吴小如先生认为,吴晓铃先生考订百代公司于1906年在中国开始经营比较可信。百代是法商产业,民国后与华人合资经营,最初的华人经理是张长福。百代自在中国伊始,就将目光对准戏曲市场,所灌录的产品以京剧皮黄唱段为主,同时也有少量梆子和曲艺唱片。百代公司片心商标图案是一只报晓的雄鸡,设计颇有创意,致使这个图案家喻户晓,一望而知是百代的产品。百代公司唱片大多在开始前有报幕,如首段先说:“百代公司特请余叔岩老板唱《捉放曹》。”背面则很简洁:“接唱二段。”我印象最深的是“百代”二字念成“伯逮”,且报幕人多为烟噪儿,据说有演员自报的,也有是随便请“文场”成员报的。我小时候以能模仿百代公司报幕人的发音为乐,学得惟妙惟肖。百代公司的唱片录音大多是在北京完成的,因此众多京剧名家都在百代公司灌过唱片,我家曾收藏各种唱片三百余张,其中京剧唱片有近一半是百代公司的产品。

与胜利、百代齐名的大公司还有高亭(Odeon)和蓓开(Beka)。高亭公司的片心图案是一座亭型西式屋顶,而蓓开最初产品不标中文,仅有Beka字样,后来才换成蓓开两字。高亭公司唱片也有报幕人,但报幕语言较清晰,一字一顿,不像百代那样一带而过,含混不清。蓓开公司在片头不使用报幕方法,这两家公司的历史也很长,现存于首都图书馆的一张余叔岩早期唱片(余年轻时噪音未“倒仓”前录制的)《碰碑》,片心为淡蓝色,剧名《碰碑》,但演唱者错标“小余三胜”,落掉了一个“小”字,应为“小小余三胜”。弥足珍贵。

蓓开公司出品余叔岩“倒仓” rxQnCwkfgg7fXfnsjRe1HwzeK5sHNc3fN4dUtEuSJbeqnhfdvEcN+zk4zqJoWd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