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洋人大笑》说起

关于中国戏曲唱片的历史,近年来看到叙述最详的是罗亮生先生的《戏曲唱片史话》和吴小如先生的《罗亮生先生遗作〈戏曲唱片史话〉订补》,两文互为参补,是了解近百年中国戏曲唱片出版历史最好的材料。

唱片最早传入中国,是伴随着留声机一起来的,多为西洋音乐、歌曲唱片,很多是胜利(Victor,中文音译为“物克多”)公司和歌林(即哥伦比亚,Columbia)公司发行。这两家唱片公司都是美国的产业,进入中国后唱片多在洋行和乐器行销售,销售量并不很大。原因是中国人对西洋音乐所知甚少,兴趣也不大。我小的时候听过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说一句英文,底下就是许多人哈哈大笑。这张唱片大约今天七十岁以下的人都没有听过,在中国却十分有名。《洋人大笑》的名字是中国人起的,正因为不知所云,于是就叫它“洋人大笑”。老舍先生的《茶馆》第二幕,就采用了这张唱片为背景音乐,与那个时代也很吻合,王利发在民国初年改良“老裕泰”,正是《洋人大笑》流布京城的时代。

中国唱片的前身是蜡筒录音,在留声机上放送时需接上几根橡皮管子,听者将管子塞在耳朵上才能听到。当时北京的东安市场、隆福寺,上海的城隍庙,都有这样的留声机摊子,花上几文钱,就可以听上一段,有点像听觉上的拉洋片。在蜡筒时代,商人就开始注意到蜡筒的市场效应。同光以来,京剧处于鼎盛时期,于是蜡筒专门请名角儿录音,“后三鼎甲”中的谭鑫培、汪桂芬都录过蜡筒,据说唯有孙菊仙(津人称为“老乡亲”)从不灌唱片、灌蜡筒,市场上流行的孙菊仙蜡筒多为赝品,其中多数假借孙菊仙之名,其实是找人代唱的。中国唱片定为一百年历史,恰是以1904年孙菊仙所灌唱片为标志。对孙是否灌过唱片,历来争议颇多。有一种说法认为,孙是灌过唱片的,或认为是冯二狗代孙唱的。且不论真伪,以孙菊仙名义灌的唱片确实有一百年了。据罗亮生先生说,他在同仁堂乐家听过汪桂芬所灌的两个蜡筒,保存了二十余年,声音仍然很好。

由蜡筒过渡到钻针、钢针唱片,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一项重要技术革命,使听觉传媒有了更多的受众。自从有了钻针唱片,中国唱片市场空前繁荣,而录制的范围也更为广泛了,除了京剧占有最大的比重外,其他如地方戏、曲艺、歌曲、广东音乐、江南丝竹、西洋音乐无所不有。 U6nDeF/3XhWwonmcHnXVkJ6aLani6B8MLyhwJJKAFKFiCoyI/p0NoJBjp1yj/n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