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唱片逐渐成了文物

说到1960年代中国密纹唱片封套的设计,想起前年请黄苗子先先和夫人郁风、丁聪先生和夫人沈隽在家中吃饭的一件趣事。我们在聊天中说到郁风阿姨的美术设计,我说:“我第一次知道郁风这个名字是在60年代,从唱片套上看到的。”郁风阿姨睁大眼睛发愣说:“唱片套?你让我想想。”她沉吟片刻,然后说道:“太对了!我是为唱片公司设计过两次唱片封面,这事儿我真的完全忘记了。”旁边的苗子先生和丁聪先生同时诧异地说:“啊?你还设计过唱片封面?”郁风阿姨说:“对!对!现在想起来了!今天最大收获是你提起这件事,我把这事全忘了。”其实,那时的中国唱片封面比进口唱片一点也不逊色,许多都是名家设计的。有一张古筝的《渔舟唱晚》,封面是幅水墨画,清新淡雅,别具风格。

1962年到1964年是中国唱片的全盛时代,为音乐普及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陈钢、何占豪创作,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那一时期销量最大的唱片,而《梁祝》能家喻户晓,也有唱片的功劳。那时欧美密纹唱片几乎看不到,也没有进口渠道。我倒是在东单三羊信托商行买到过两次,都是人家在那里寄售的,可能是私人从国外带来的。有一次竟然买到一包,约有二十来张,仅售三十元,其中有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唱片,包括海顿的《C小调奏鸣曲》《降E大调奏鸣曲》、斯美塔那的标题交响诗《理査三世》、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和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等。虽然是转手的旧唱片,但显然没有听过多少次,还是崭新的。

唱片已经进入到CD时代,从蜡筒到钻针,从钻针到钢针,转速也从78转到45转、 转和 转,再由唱片到CD,一百多年的历史留下了多少铭刻在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声音。一位在英国的老同学对我说,在伦敦市场上仍可以见到唱片,不论什么品种,都是一英镑一张,却很少有人买,逐渐成了文物。据他说,实际上唱片声音的层次感是远远超过CD的。 O71p+Nf3GCMWQIV1LafOX8XsHZkG5wgwBCk7o9qQQXnJ9YNQuFfLr0QMHvVYRl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