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野性的呼唤

生存

设想,如果你乘坐充气筏在海上迷失方向,或是摔断腿意外困在荒山上,或是在一条普通的小溪里,但是船没有桨,你会怎么做?在完全放弃希望前,你会坚持多久?我们常在饭桌上、与朋友的聚会上或是慵懒的周末喝下午茶时讨论这种问题,并非为了探讨绝境下生存的技能,而是好奇在没有任何准备或是有例可循的情况下,在逆境中人类的极限能力。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曾经九死一生,并能活着与我们分享他的故事?

以史蒂文·卡拉汉(Steven Callahan)为例,1982年2月5日,史蒂文·卡拉汉独自驾乘他的“拿破仑”号小船出海,但因暴风雨被困在距离加纳利岛以西800英里的地方。当时只有30岁的卡拉汉发现自己独自一人在漏水的充气筏上,并且只有少得可怜的物资维持生存。此后的时间里,他收集雨水当饮用水,并自制了一支长矛用来叉鱼。他以藤壶 为食,偶尔也捕捉前来食用藤壶残骸的海鸟。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即使他已经极度虚弱,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就会坚持做瑜伽。他耐心等待着,并努力使小船朝西漂移。4月21日,也就是卡拉汉独自被困在海上76天之后,一艘轮船经过瓜德罗普岛海岸时,发现并解救了他。迄今为止,史蒂文·卡拉汉是唯一一个独自困在海上超过一个月得以生还的人。

史蒂文·卡拉汉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水手,他的航海经验无疑是使其得以生还的关键,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在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撰写的《在海上漂泊的76天》( Seventy-six Days Lost at Sea )一书中,他对自己在灾难发生不久后的思想状态如此描述:

在我身边漂浮着“拿破仑”号的残骸。船上的设备得以保全,并能正常运转,也有些许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我克服了心中的焦虑、恐惧与不安。在这变化莫测的海上,我是这艘小船的船长。我最终得到了水和食物。九死一生之际,我面临两个选择: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活下去,或是选择放弃、看着自己慢慢死去。我选择了前者。

史蒂文·卡拉汉仔细研究了当时的情况,尽管情况很糟,四面是无尽的海洋,他能看见的只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而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巨浪层层、海风呼啸,但他并未听到一丝死亡的信息。相反,他听到的是:“史蒂文·卡拉汉,你想活下去吗?”对活着的渴望以及所付出的努力,使得史蒂文·卡拉汉奇迹般地生还。或许下次有人问你:“绝境中,你会怎么做?”也许你可以翻出史蒂文·卡拉汉的这本书,并回答道:“我会作出选择。”

乔伊·辛普森(Joe Simpson)是另外一个在绝境下奇迹生还的人。乔伊·辛普森和他的登山伙伴西蒙·耶茨(Simon Yates)在秘鲁安第斯山脉成功登顶后,他在下山的过程中意外摔断了一条腿,几乎无法行走。耶茨试图用登山绳帮助辛普森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但因耶茨无法看见也听不到辛普森,不小心将他放到了悬崖边上,导致辛普森既无法贴到山体的立面上,也无法重新爬上去。登山绳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耶茨只能撑住辛普森的所有重量。但毫无疑问,他很快就会支撑不住,那时两人都将坠入万丈深渊。最终,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耶茨割断了登山绳,那一刻他认为自己宣判了朋友的死刑。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辛普森掉到了冰隙的边上,在接下来的5天时间里,他在冰川上爬行了5英里,找到了伙伴耶茨宿营的地方。若再晚到一刻,耶茨就会离开了。在辛普森的《触及巅峰》( Touching the Void )一书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经历:

停止沿绳索下滑几乎让我无法忍受。虽然我并不知道身体下面的情况,但我确信两件事:耶茨已经走了,并且不会沿原路返回。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任凭自己躺在冰桥上静候别人的救援是无望的。我已无法往上攀登,如果继续往下掉,无异于让自己更快地死亡。我曾经想过自杀,但即使是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仍然没有勇气自杀。如果只是躺在冰桥上,体能也许还够支撑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想想自己一人独自在荒无人迹的山上等待毫无希望的救援,我近乎崩溃。我想我只能选择:沿着绳索下滑,或是发现希望之路,或是与死亡之神相遇。若已经努力,即使面临死亡也无愧于心。我已经无法回头。

对于意志坚强的史蒂文·卡拉汉和乔伊·辛普森来说,能够幸存下来是他们作出选择的结果。正如辛普森所说,绝境之下的选择是必需的,而非机会。你可以浪费一次机会,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你无法拒绝作出必需的选择。

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经历上述极端逆境(但愿如此),但我们每天也面临着许许多多必须作出的选择。当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是积极作出响应,还是畏缩不前,静观其变?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冷静地接受我们面临的一切,还是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们的目标?我们用不同的标尺来衡量我们的生活:年份、大事记、主要成绩。我们也可以用我们人生路上不断作出的选择来衡量生活,这些选择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你我。当以这样的视角看待生活时,我们会发现,选择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决定我们如何生活的重要因素。读到这里,你可能不禁要问,那么选择的力量究竟源自何方?我们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它呢?

老鼠与人类

科特·里克特(Curt Richter)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一位著述颇丰的心理学研究者。1957年,科特·里克特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为了研究水温对于忍耐力的影响,科特·里克特及同事将多只小白鼠分别放进玻璃瓶中并灌上水。因为玻璃瓶的内壁太高且很光滑,这些小白鼠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溺水而死或是坚持游泳以求生存。科特·里克特甚至通过射入水流的方式迫使小白鼠游泳,而不是浮在水面上。通过这种方式,科特·里克特记录了这些小白鼠在没有食物、不能休息而且不能逃出玻璃瓶的情况下坚持游泳的时间。

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水温与健康状况均相同的情况下,小白鼠坚持游泳的时间却相差甚远。部分小白鼠几乎是当即溺水而死;部分小白鼠仅仅坚持了15分钟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小白鼠则似乎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在体力耗尽前,它们坚持游泳的时间平均长达60小时。这一发现令研究人员大为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差别?是否因为部分小白鼠相信如果它们坚持游泳,最终就能有生还的机会?难道小白鼠也会有不同的“信念”?不然的话,如何解释小白鼠差别极大的表现,尤其是在他们的求生本能已经被激发出来的情况下,抑或是表现顽强的小白鼠已经收到能够逃离绝境的信息?

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将小白鼠不时地从水中捞起,每次都允许它们挣脱一会儿。在小白鼠已经习惯这种模式后,研究人员反复将小白鼠放进玻璃瓶,在水面注入气流几分钟,然后又将小白鼠从瓶中捞出,并放回鼠笼。最后,研究人员将小白鼠放进玻璃瓶中进行测验。这一次,没有一只小白鼠迅速放弃求生,在精疲力竭并溺水之前,小白鼠的平均游泳求生时间长达60小时。

可能我们还不习惯说小白鼠作为一种动物也会有“信念”,但看看实验结果,因为得以从鼠笼中逃脱,并在激流中生存,这些小白鼠似乎相信它们不仅能够承受,更能够摆脱恶劣的环境。它们的经历已经让它们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许,希望就在拐角处。不同于卡拉汉和辛普森作为有思想意识的人类,小白鼠的坚持不懈令人惊叹。鉴于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些小白鼠作出了选择?它们选择在体能耗尽前寻求生存的希望?

若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则会令人倍感痛苦,随之会因本应施展的救援未获得认可而感到心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1965年,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而其研究结果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控制”的理解。研究人员将穿着橡胶外套的杂种狗——体型近似比格犬或威尔士矮脚狗——放进白色的柜子中。每只狗占据单独一个柜子,其脑袋的两侧放有控制板,控制板中间有一副枷锁,通过把枷锁套在狗的脖子上将狗固定住。每只狗都有相对应的伙伴,它们被放在不同的柜子中。

实验期间,每对狗都会间歇性地经历无害但却痛苦的电击,但每对组合中的两只狗对电击的反应情况却不尽相同。其中一只狗可以轻易地通过脑袋按停控制板,从而关掉令其痛苦的电流,而另一只狗,无论其如何扭动,它始终无法关掉电流。每对狗接受电击的时间是相同的,同时开始,并在其中一只狗能够关掉电源时同时结束。因此,每对组合接受的电流量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一只狗有控制能力,而另一只则没有。无力作出任何改变的狗很快产生畏缩害怕的情绪,并发出呜咽声,这是一种焦急沮丧的表现,甚至在实验结束时它还持续这种状态。而获得掌控力的狗,尽管也表现出恼怒的情绪,但它很快就学会了通过按控制板来结束痛苦。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每对组合中的狗都被放置到了新的环境中,研究人员希望看看它们是如何学以致用的——即将之前关于“控制”的经历运用于新环境。研究人员将每只狗都放进一个带有隔断的黑箱子中,隔断将黑箱子分成两个空间,隔断的高度与狗的肩膀持平。在狗所在的这个空间,时而会有电流通过,而另外一个空间则没有。隔墙不高,狗足以跃过。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得以按停控制板的狗很快就学会了如何逃离这一新环境,而之前无法按停控制板的狗中有2/3只是消极地躺在地板上,并坚持忍受电击的痛苦。电击持续不断,很痛苦,但这些狗却一点儿也没有表现出试图让自己脱离困境的“意念”。即使它们看见其他的狗跃过隔断,甚至研究人员将它们强行拖至黑箱子的另一半空间,向它们展示其实它们可以逃离这一困境,这些狗仍然选择放弃逃离而继续忍受电击的痛苦。脱离痛苦的自由近在眼前,但它们却熟视无睹。

谈及选择,我们指的是人们控制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能力。为了作出选择,我们首先应当意识到控制是可行的。即使精疲力竭,并且看不到逃生的途径,小白鼠仍坚持游泳,因为它们尝到了自由的可贵,并且它们曾经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短暂的自由。实验中那些没有被赋予控制力的狗,它们感觉自己是无助的。而被给予控制力时,它们却因无法意识到控制力,行为并没有相应地作出改变,因此它们仍然是无助的。换句话说,对于动物而言,它们实际拥有多少选择远不如它们是否感知到自己拥有选择来得重要。尽管小白鼠因为实验的需要最终溺水而死,但它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定会让人受益匪浅,卡拉汉和辛普森的经历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思想的选择

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我们就会发现一些能帮助我们作出选择的“工具”。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帮助我们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信息,而我们的胳膊和腿则负责在获取信息后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依赖于身体的这些机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在饥饿与饱腹、安全与危险,甚至生与死之间作出选择。但我们作出选择的能力不仅仅是对这些感官信息作出反应。如果医生拿橡胶槌叩击膝盖的正确位置,你的腿会自然地弹起,这是一种自然的神经反射,没有人会将这种自然反应视为选择。要想真正地作出选择,我们必须评估所有的选项并挑选出最好的一个,让我们的思想同身体一样能够对周围的环境作出选择。

由于科技不断进步,如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使我们得以确定与人类作出选择密切相关的大脑系统——额叶皮质纹状体网状系统。该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纹状体——深藏于大脑中部。所有动物的大脑中的纹状体,无论是爬行动物、鸟类抑或是哺乳动物,其大小与功能是一致对应的。纹状体是基底核的一部分。基底核的功能相当于电路中的交换机,将大脑皮层较高级和较低级的活动进行切换。基底核中的纹状体从大脑的其他部位接收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规划,这一功能对于大脑作出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但纹状体具有选择的功能主要是基于评估与过往经验的相关奖赏,它会提醒我们“糖果=好吃”“蛀牙=不好”。

但是仅仅知道甜的东西美味且有吸引力,而蛀牙有害,还不足以引导我们作出选择。我们必须将其与一定的客观环境相联系,过于味甜的食物必将导致蛀牙。正因为如此,皮质纹状体的另一部分——前额叶皮层——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前额叶皮层位于前额的正后方,是大脑的命令中心,它从大脑的基底核以及身体的其他部分获得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充分分析后,决定并执行最好的行动方案。它对当前及未来的后果作出复杂的成本效益分析,并从长远帮助我们克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并避开会伤害我们的事物。

前额叶皮层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最好例证。虽然人类和动物都有前额叶皮层,但前额叶皮层在人脑中所占的比例远大于任何其他物种,从而使人类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够作出合理选择的能力,而且超越了人类的其他本能。前额叶皮层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改善,运动能力取决于孩童时代,而事实推理能力是在青春期得到发展。青春期至20岁左右,前额叶皮层不断生长并进一步成熟。这也是为什么与成人相比,儿童更难理解抽象事物,儿童和青春期少年更容易冲动。

作出合理选择的能力可以说是我们控制环境的最有力武器。虽然没有利爪,没有厚厚的皮毛作掩护,没有翅膀,或是其他显著的防御工具,但是因为人类具有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人类才得以统治这个星球。我们生来具有作出选择的能力,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生来就有作出选择的欲望。相对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皮质纹状体中的神经元对主动作出选择的反应更为活跃。正如歌中唱的,“鱼儿游,鸟儿飞”,而我们人类则是要作出选择。

作出选择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几乎是在会表达之前就已经具有了选择行为。在对仅有四个月大的婴儿所作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琴弦放在婴儿的手指上,并让婴儿知道只要用力拉动琴弦,就会产生美妙的音乐。随后,研究人员将琴弦与音乐的链接断开,只是随机间歇性地播放音乐,婴儿们开始变得悲伤、愤怒,尽管他们听到的音乐和之前他们通过自己拉动琴弦听到的音乐是一样多的。这些婴儿不仅仅是想要听音乐,他们更想要的是自己选择听音乐的能力。

有趣的是,尽管作出选择的目的是发掘所有备选方案中最好的一个,但我们希望作出选择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影响了我们作出实际对我们最有利的选择。即使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并没有获得作出选择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说,在这些情况下,作出选择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我们还是本能地倾向于作出选择。看这样一个实验,老鼠被放在迷宫中,在它们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只有一条直接路径的通道,另一条是有着许多岔路的通道,但两条通道终点的食物是一样多的,所以无论选择哪条路,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实验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老鼠都选择有岔路的那条通道。同样,学会通过按钮呼叫食物的鸽子和猴子也喜欢有很多按钮可供选择,即使食物并不会因为按钮数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虽然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这种欲望,但并不表示人类愿意控制自己的这种欲望。在另一个实验中,人们更喜欢有两个转盘的赌桌,即使这张赌桌上的两个转盘和另外一张只有一个转盘的赌桌上的转盘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他们只能将唯一的筹码押在一个转盘上。

尽管选择是因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发展,但选择的欲望是人类的天性。选择的力量如此强大,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更是人类身上宝贵且必要的品质。但如果在享受选择带来的利益的同时,自身的选择欲望却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镀金笼中的美洲狮

设想你在一家极尽奢华的酒店:早、中、晚都有各种稀世佳肴。白天,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你喜欢的事情:在泳池边惬意地休息,做做温泉理疗,在娱乐室玩个痛快。晚上,你躺在一张豪华大床上,上面铺着高级床单;服务员永远随叫随到,态度谦恭,满足你任何时候的任何要求;酒店甚至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服务。你可以带全家人到酒店享受这所有的一切,开展社交活动,认识很多新朋友。如果你正单身,很有可能在这里找到你的另一半。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免费的!但有一点:一旦住进酒店,你永远都不能离开。

这不是著名的加利福尼亚酒店。目前世界各地动物园的动物们正在享受着这种豪华监狱。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人们试图将动物园打造成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他们换掉水泥地、钢铁围栏,取而代之的是草地、砾石地、树木、水池。人工的环境布置可能与自然环境相似,但在这里,动物们不用寻找食物和安身之地,不用躲避捕食者的追捕,人类已经为他们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乍一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园里的动物们可是怨声载道。斑马们如同生活在达摩克利斯之剑 下,它们闻到了在附近做表演秀的狮子的气味,但却无法让自己脱离这种险境。动物园没有迁徙一说,也没有囤积食物的做法,这对于在冬季需要南迁的鸟类、习惯囤积食物过冬的熊来说,迁徙和囤粮对它们来说都是生死相关的事。事实上,园里的动物们甚至无法知道明天食物是不是还能同今天一样从天而降,而它们也无力为自己找寻食物。简而言之,动物园的生活完全违背了动物的生存本能。

尽管有管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但园里的动物们却感觉如同生活在死亡的陷阱当中,因为它们无法为自己的生活作选择。每年都有动物试图逃跑,它们无惧于周边密密麻麻的深沟、围墙、捕捉网,而有些动物甚至成功逃离了。2008年,洛杉矶动物园一只29岁名叫布鲁诺的黑猩猩,在其围栏四周的网布上划破了一个洞,但最终它却发现自己只是跑进了另一个围栏。在管理人员成功安抚布鲁诺前,3 000名游客被紧急撤离,所幸无人受伤。2007年,在圣迭戈动物园,一只名为塔蒂亚娜的4岁西伯利亚虎越过了25英尺的深沟,导致游客一死两伤。塔蒂亚娜最终被击毙。2004年,在柏林动物园,一只名为胡安的熊翻出围栏,并用一块原木当滑板,成功地滑出其围栏周围的深沟获得自由,并在动物园的旋转木马上玩了一圈,但最终被动物园工作人员注射镇静剂并带回。

还有无数其他事例,都揭示了对控制权的渴求是有力的主导因素,即使控制可能带来伤害。并不仅仅是因为实施控制权让人感觉良好,更主要的是不能实施控制权会让人不自觉地感觉难过和压抑。压抑之下,内分泌系统会分泌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可以提高人体应对危机的机能。当我们处于危险情形下或感觉压抑、受挫、恐慌时,我们本能的反应不是战斗就是逃离。呼吸紧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迅速供应富氧的血液,保证人体应对危险所需的能量。而供应身体其他功能的能量,如消化、保持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则暂时性地下降了。瞳孔扩张,条件反射加快,注意力集中。只有渡过危机之后,身体才会恢复正常。

上述反应是动物在自然界面临短暂的危险时的一种自然反应,能帮助动物有效地终结压力来源,恢复掌控力。但如果压力的来源一直存在,即动物既不能战斗也不能逃走,身体便处于持续紧张状态,直至精疲力竭。虽然动物园里的设施、条件很好,但园里的动物仍然会因担心基本的生存需求、害怕捕食者的追赶而感到焦虑,因为它们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就身体机能而言,持续保持警惕状态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溃疡,甚至诱发心脏问题。就精神状态而言,持续紧张会导致我们常见的一些反复性、自虐性的行为,如反复咬嘴唇等,这些通常都被心理学家视做压抑、焦虑的表现。

格斯是美国中央动物园一只重达700磅的北极熊,1994年,它开始出现这种压抑、焦虑的症状。大部分时间,格斯只是游泳或是不停地小睡,让游客和饲养员大失所望。针对它的这种症状,动物行为学家蒂姆·戴斯蒙德(Tim Desmond)为格斯制订了一个治疗计划。蒂姆·戴斯蒙德因为为影片《危鲸闯天关》 训练鲸而为大众所熟知。蒂姆·戴斯蒙德根据格斯的行为表现,认为需要给格斯制造各种挑战和机会,恢复它的动物本能,让格斯感觉自己还是有能力决定自己要去哪儿、如何打发时间,它可以重新掌握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同样,宠物仓鼠、实验室老鼠经常修饰它们的皮毛,并不是因为它们天性如此,而是一种紧张的表现,直到它们蹭下或咬下身上的一块皮毛为止。如果服用抗抑郁药百忧解,动物就会减少或停止此类行为。

由于囚禁对身心的伤害,虽然物质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动物的寿命通常都比较短。野生非洲大象的平均寿命为56岁,而动物园饲养的非洲象的寿命仅为17岁。其他一些危害还包括低出生率(这已经是人工饲养熊猫长期存在的问题),高夭折率(65%的北极熊存在这一问题)。这不仅对人工饲养的动物不利,对于濒临灭绝的动物尤其有害。

尽管动物园给动物们提供了舒适的物质条件,并且尽可能地复制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但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动物园也无法完全模拟自然环境,无法让动物发挥他们的本能。最能表现动物被囚禁后的绝望的当属莱纳·玛利亚·里尔克的诗《豹》( The Panther ):“强韧的利爪迈着柔软的步伐,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与前述接受电击实验的狗有所不同,这只已经麻痹的豹不是静静地躺着,而是不停地走动。但与那些无助的狗相同的是,它看见的世界只有铁栏杆:“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无论诗中描述的铁栏杆是现实存在的,还是只是比喻,当一个人丧失控制权的时候,这个世界他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失去控制权的痛苦。

选择健康和健康的选择

人类不会像动物一样被囚禁,但人类自愿地创造并遵从各种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选择权的体制。我们为立法投票、制定合同、同意有偿地被雇用,因为我们意识到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一切都会陷入混乱。但如果理性地承认这些限制的益处与选择欲望的本能冲突,我们该怎么办?生活中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控制的能力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英国伦敦大学的迈克尔·马蒙特教授(Michael Marmont)进行的一项长达10年的实验——“白厅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选择观对健康的影响。从1967年开始,研究人员对10 000名20~64岁的英国人进行跟踪调查,并将收入与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与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求苛刻的老板45岁死于心脏病的故事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尽管高收入意味着更大的压力,而低收入人群,如守门人,死于心脏病的概率为高收入人群的三倍。

部分原因是由于较之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更可能吸烟、熬夜,并且缺乏有规律的锻炼。但即使排除吸烟、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研究人员发现低收入人群死于心脏病的概率仍然是高收入人群的两倍。更高收入也就意味着控制个人生活的权利更大,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较低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差。处于收入金字塔第二阶层的人,如医生、律师以及其他一些按照社会标准属于生活富裕的人群,比起他们的老板,健康状况也更差。

研究结果发现,主要原因是收入等级直接与他们在工作中自由行使控制权相关。老板们薪酬更高,与此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可以直接决定自己及下属的任务。尽管一名首席执行官肩负提高公司盈利的责任,压力很大,但研究结果发现,首席执行官的助手压力更大。工作中控制权越少,工作期间的血压越高。此外,在家中血压高低与工作中的控制权无关,这也表明工作期间高血压是由缺少决策权直接导致的。工作中缺少决策权的人同时也更容易患背部疼痛、因病休假也更多、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也更大——生活质量在下降,这与被囚禁的动物是相似的。

不幸的是,情况更糟糕。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工作压力,我们还要受我们无法控制的一些日常琐事的困扰,如不时被打断、交通拥堵、错过公交车、大雾天气、噪音、闪光灯,等等。动物界中短暂的焦躁、肌肉紧绷会提高动物的身体机能,帮助它们迅速逃离困境。而对现代社会中的人,这只会引发挫败感、背部疼痛等疾病。对于清晨6点30分的闹铃,上班途中长时间拥挤的公交车、令人窒息的工作,我们无法像动物一样要么选择战斗,要么逃离。这种持续的紧张状态,较之被炒鱿鱼或离婚等短暂的痛苦,对健康的伤害更大。无法控制的日常琐事往往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最大因素。

那么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或是不愿继续往上爬的人,还有希望保持健康吗?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个人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他们工作中实际拥有的控制权,而是他们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控制权多少。确实是这样。那些收入较低的人群普遍认为他们拥有的控制权比较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决策权。但即使是相同的职位,不同的人对控制权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健康状况也会有所差异。也就是说,即使是高收入的高层管理人员,如果他总是感觉自己很无助,那么同低收入的收发室职员一样,他也会感受到同样的消极生理反应。

与被囚禁的动物不同,人类对于控制权的认识或是无助感并不是完全由外界因素决定的。尝试对周围环境作出不同的理解,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创造选择的机会。卡拉汉选择生存而非消极地等待死亡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对看似超出控制的局面作出自己的选择,会提高人的快乐感并有益健康。那些认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幸是由于外界的不可控力导致的人们,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于那些在困境下仍然相信自己拥有控制力的人群。这些人比较容易对环境妥协,比如沉溺毒瘾无法自拔、滥交;更容易患心脏病、免疫力下降、哮喘、关节炎、溃疡、头疼、颈椎疼痛等疾病。鉴于此,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学会乐观”并积极调整我们面对不可控力的心态?

1976年,科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和朱迪·罗登(Judy Rodin)对美国肯塔基州阿尔丁养老院65~90岁的老人就控制力的理解进行了研究。养老院的社会活动协调员对居住在两个楼层的老人分别召开了会议。对于住在一楼的老人,工作人员给了每个老人一盆植物,并告诉他们医护人员会替他们照看这些植物;同时告诉他们周四和周五养老院会放映电影,他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天去观看电影;并且他们可以拜访住在其他楼层的老人,参与各种活动,如读书、听广播、看电视,等等。协调员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一楼的老人可以做一些范围内允许的事情,但照顾他们的健康是养老院的责任,这是当时养老院一贯的做法(现在也是)。正如这位协调员所说:“我们认为经营好养老院,让你们安度晚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将尽最大可能做好一切。”

这位工作人员随后召集二楼的老人们开会。这次会议有所不同,他允许每位老人选择他(她)喜欢的植物,并告诉他们需要由他们自己照看植物。他还告诉二楼的老人,他们可以选择是否去看周四或周五的电影,并提醒他们,他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打发时间,比如读书、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次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使养老院成为一个快乐的大家庭是老人们自己的责任。“这是你们的生活,”他说,“你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尽管会议上传递的信息有所不同,但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采取同样的方式和态度对待两个楼层的老人。此外,给予二楼的老人的选择也看似微不足道,因为两个楼层的老人都有植物,都可以选择一天时间去看电影。但三个星期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被给予更多选择权的老人更开心、更活跃,与其他楼层的老人互动更频繁。虽然仅仅过了三个星期,但70%的缺乏选择权的一楼的老人的健康状况恶化了。而90%的二楼的老人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六个月之后,研究人员甚至发现拥有更大选择权的老人更不容易死亡。确实,对选择权的不同理解造成了这样的差别。

因为被赋予了选择权,养老院的老人们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虽然这些选择权只是象征性的。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满足他们控制的本能,使得这些老人不会像动物园里被囚禁的动物或是那些低收入人群一样容易压抑和焦虑。研究结果表明,微小但频繁的选择使我们对于选择权的理解有着不成比例的、积极的影响,就如一些小压力积少成多,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远比少数大的压力造成的伤害更大。更为主要的是,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给自己、给他人的不仅仅是选择权。行为上一个小小的改变,如强调个性的说话或思维方式的改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病人控制事物的意志力的各种研究表明,即使是一些绝症患者,如癌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如果他们保持积极与疾病作斗争的乐观态度,旧病复发的可能性会降低、生命得以延长。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Royal Marsden Hospital)是世界上第一家癌症治疗研究中心,医院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感觉无助、绝望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旧病复发,并且在5年内死亡的概率更高。众多针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研究也表明,无助、绝望、消极的态度使得病毒携带者更容易发展为典型的艾滋病患者,并且加速死亡。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对待疾病的态度真的会直接影响到病情的发展吗?

医学界对此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只要有可能,人们倾向于选择——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健康状况会有所改善。即使事实上病情并未好转,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积极的态度会让人感觉更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展的一项研究中,2/3的乳腺癌患者相信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病情,并且其中1/3的人相信他们有很多的控制权。这种信念导致了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如积极食用有益健康的蔬菜和水果等。但实际上,控制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行动,比如幻想物理化疗好似一门大炮将癌细胞打得七零八落。患者也告诉自己:“我坚决拒绝癌细胞扩散。”这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是,相信自己对疾病拥有更多控制权的患者心情更好。患者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病情,也正反映了所有人对控制权的渴求,无论健康或是患病、年轻或是年长。即使在人生最灰暗的时期,我们仍然希望看到生活赋予自己更多的选择权。

讲故事

必须阐明的一点是:选择活下去并不能保证在任何绝境中我们都能幸运生还。诸如“人类精神的胜利”这类故事通常首先强调英雄或生还者所说的话“我知道我还有选择”或“我面临一个很艰难的抉择”,随之是描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即如何在黑暗中看见光明,还有一堆陈词滥调描述他所获得的宝贵经验。但实验中的小白鼠,同人类一样“坚信”它们能够生还,并坚持游泳求生长达60小时,最终溺水而死。我们也看到很多陷入困境的水手、登山运动员、病危者,即使他们选择与逆境作斗争,最终也只能接受死亡的现实。因此关于逆境生还的故事似乎很熟悉,仿佛他们在面对摄像机之前来自同样的脚本。如果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但无论怎样,这样的故事确实能帮助人们在逆境中克服恐惧,积极与疾病、逆境作斗争。一项医学调查表明,即使是过于乐观的信念,相比较现实的态度,也会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能有人会认为,如果一个病危患者狂热地相信自己已经康复,而事实恰恰相反,则很有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但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身体健康,你可能会认为这种过于乐观是自欺欺人,但如果有一天你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你会抓住任何可以与疾病作斗争的机会。

琼·迪戴恩在其散文集《白色相册》( The White Album )的开篇语中写道:“我们用形形色色的故事鼓励自己勇敢地活下去。”简单却一语中的。“我们为自杀者布道;在恶性谋杀事件中,寻找社会或伦理道德教育。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见到的事物,在众多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可行、最能接受的方案。我们(尤其是作家)生活在形形色色的故事中,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想法’定格变化莫测的现实生活。”故事叙述,无论平凡或是感性,对我们理解生活的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讲述的是关于选择的故事,是关于我们拥有选择权的故事,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一切都是为了生活”。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需要编造、传颂关于选择的故事。一个人可能会失去财产、失去家庭、失去爱人,但如果他知道了这些关于选择的故事,他的选择能力是不会遗失的,并且这些故事会口口相传,为后代所知。斯多噶学派哲学家塞内卡曾写道:“认为奴隶被完全占有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人的内心是不能被奴役的。尽管身体被奴役,但一个人的思想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它是自由的、奔放的,身体的奴役并不能阻碍思想的自由。”对于动物而言,囚禁了它的身体也就相当于囚禁了它的一切,但一个人即使身体被奴役,他仍可以选择思想上的自由。对此,他应该首先知道何谓选择,并且相信自己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利。通过分享故事,选择在我们的想象中、在口口相传中被赋予了生命;通过分享故事,我们相互给予力量,即使肢体不能选择,我们的思想仍可以作出选择。

因此选择的故事得以延续、流传并获得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梦是基于美国《独立宣言》宣扬的“天赋人权”,人人生而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选择助就了美国梦的发展。选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远,在任何关于自由、关于自主的讨论中,都有选择的影子。事实上,即使没有“选择”这个词,我们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当我们作出选择时,无论环境怎样,我们都认为自己掌握了控制权。可能选择的环境、实践操作会有所不同,但对于选择的渴求和需求是一样的。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脾性、文化、语言——但是因为选择的存在,我们相互联系;我们相互诉说着自由和希望的故事。 /A4syXkYEpuHwmx6zpieWExjRwmlSIXcaIEG2NYJv/yhBrLNEsy597jhlXekE4+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