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邺即将面对的,是越南政府掌握下的一支特殊的雇佣军,即黑旗军。
与外表显得颇有几分文士气的安邺相比,黑旗军的统帅中国人刘永福,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草莽英雄。刘永福,又名刘义,出生于中国广西钦州古森洞小峰乡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家境极度窘困,没有获得任何接受教育的机会。1854年,17岁的刘永福遭遇了生命中的一次大磨难,这一年他的父母亲以及相依为命的叔叔相继撒手人寰,刘永福不仅无力为亲人购买棺椁安葬,还为了偿还父母生前的欠债,被迫将全部的家产变卖抵债,最后落入流离失所,衣食无着的悲惨境地。当时的广西,正值太平天国起义过后,清王朝的统治薄弱,各地的起义造反活动此起彼伏,为求生存,刘永福和一些穷苦乡亲投入了当地一支小股农民起义军。早年的痛苦经历,使刘永福的性格里始终存在着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此后的日子里,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刘永福开始不断地改投山头,不断地寻求新的生机。
1860年,刘永福改投入另一股农民军,因该部的粮饷待遇不支,刘永福又投入农民军王士林部。当这支农民军也到了粮饷无着的地步时,刘永福又毫不犹豫地弃之而去,改投入与王士林部为敌的土豪黄思宏部。刘永福29岁时,其所在的黄思宏部发生粮饷紧张之事,刘永福又率领200余人弃营而走,投到规模更大,“给钱三十千,米则任要,以食够为限”的农民起义军吴亚忠部麾下。在吴亚忠部,刘永福得到赏识,当上了小头目,管辖自己带来的200余人,当时起义军内各个营头都以不同的旗帜作为自己的标识,刘永福仿制驻地附近北帝庙中陈设的黑底北斗七星旗,以此作为自己所部的旗帜,黑旗军的历史即从此创始。
清末《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刘永福画像
1867年,清政府调集重兵大举围剿吴亚忠部起义军,备受吴亚忠赏识,已升至起义军左翼先锋,且吴亚忠已经准备将妹妹下嫁给其的刘永福,在吴亚忠作战受伤,清军大兵压境,起义军粮饷出现困难的时候,又做出了为图生存而不顾其他的举动,毅然抛弃起义军,率着自己的部下逃进了越南境内。
当时与中国相邻的越南北部,聚集了不少从中国逃亡来的各种反叛武装力量。其中有的接受招安,归附越南政府,成为越南政府雇佣下的团练、雇佣军,有的则自行在越南攻城略地,占据地盘自立为王。越南政府依靠自身军力,根本无法彻底肃清边境,于是广泛采取招安一批、攻打一批,让境内的中国武装力量自相残杀的以毒攻毒策略。
进入越南后的黑旗军,选择了在他们看来前途较为光明的一条道路,即接受招安,依附越南政府,攻剿越南当地的反叛势力和退入越南的其他中国起义军。多年颠沛流离,刀锋刃口求生存的生活,使黑旗军锻炼成了一支身经百战,极为骁勇善战的军队,其重要特点,就是战术手段灵活多变,士卒勇猛不怕死。黑旗军为越南政府进行了几次剿匪作战,大获成功,逐渐受到越南政府重视,刘永福也获得了越南政府赐给的官职。1869年,黑旗军击退了越南北部实力最大的一支中国流亡起义军,即刘永福当年在吴亚忠起义军中的战友,黄崇英率领的黄旗军。至此,刘永福的黑旗军在越南北部扎稳了脚跟,成为当地实力最强的一支军事力量。越南政府默认黑旗军在越南北部割据自立,黑旗军则以位于中越两国交界处的越南边境城市保胜(老街)为总据点,扼守住红河流经中越两国的重要分界点,修筑炮楼城墙,并在红河上设立关卡,对来往商船抽税。除了越南国王常例发给的粮饷外,黑旗军自行征收的税金每年可达8万余两银,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越南北方成了黑旗军的安乐窝。
1873年年底,安邺率部控制河内,法国势力全面侵入越南北方,越南朝廷为之震动,得到这一消息的黑旗军也感到极为愤怒,认为法国人侵犯了自己的固有地盘。越南国王阮福时下旨,一面准备与法国政府接洽谈判,以外交手段协商解决纠纷,一面则调兵遣将,防止法国人在越南北部发起进一步的侵略。统督北圻军务的越南驸马黄佐炎,深知越南官军腐朽不堪使用的真情,于是调动刘永福部黑旗军,打出这张战斗王牌,命黑旗军开往河内郊外,预防法军继续北犯。
密林中的黑旗军士兵
1873年12月,刘永福率领所部的黑旗军1000余人,抵达河内西门外名为罗池的地方安营,越南驸马黄佐炎统率的大批越南官军则在黑旗军的后方下寨。熟知黑旗军作战之前会先悬以赏格,以此激励士气的惯常做法后,黄佐炎即宣布,黑旗军如斩获法国兵首级一颗,赏银150两,如果斩杀军官,则依所杀军官的军衔高低再行增加赏银。
12月21日,上午10时30分,安邺突然听到属下禀报,称河内城外有一些越南士兵在叫骂挑战,怒不可遏的安邺当即下令集合队伍出发,出城消灭这些不知生死的越南人。由于当天正值礼拜日,很多法方官兵处于休假中,安邺在仓促之间只集中到了20余名士兵,但是拥有以180人击溃越南军队7000人经历的安邺,根本没把城下挑战的少量越南兵放在眼中。
红河边黑旗军占据的村寨
安邺与其副手海军中尉巴尼(Balny)各自带着10余名士兵气势汹汹地杀出河内城后,看到原本在城外张牙舞爪叫骂挑战的越南士兵立刻逃散,安邺怒火中烧,决定追击痛剿。当安邺率领的这支小军队一路追杀至河内城外的纸桥附近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一个大的圈套中,其周围出现了大量手举刀矛的人,这支军队明显要比他之前遇到的对手更凶猛彪悍。让安邺更吃惊的是,这些“越南人”口中叫嚷的似乎是中国话。20多名法军被1000多名黑旗军包围逼近,陷入了被迫进行白刃战的悲惨境地。作战过程中,安邺不慎掉进一个陷坑,在射光了手枪子弹后,无助地被围上来的黑旗军官兵割下了头颅。除安邺之外,从河内出城的这批法军还阵亡了3名士兵,安邺的副手巴尼也在混战中丢了脑袋,剩余的法军则奋力拼杀突围而去。这一战,就是中法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罗池之战,又称第一次纸桥之战。
法国报纸铜版画,表现的是罗池之战中,安邺被黑旗军包围
河内郊外的纸桥,安邺、李维业都在这里败北亡命
战后,安邺和几名法国官兵的头颅在越南北方诸省传递示众,显示入侵者必然遭遇可悲的下场。黑旗军统帅刘永福后来自称此战“枪毙法军无算,计共斩得首级数百颗” 。因为在安邺的尸身上搜得一块价值数千两的金怀表,安邺被黑旗军解读为是法国国王的驸马,由此更显战果之辉煌。
战后,法国人通过各种渠道,证实了使他们大扫颜面的这支越南军队实际上是一支特殊的中国人部队。横扫越南北方,开拓红河事业正是春风满路之时,突然杀出了安邺之死的挫折,顿时让法国方面有些手足无措,原本张狂的侵略越南北部的行为暂时停滞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