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隐没在时间峡谷深处的中法战争,对现代的中国人来说,算得上是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但凡只要是略微了解一些中国近代史,提起那场一百多年前中国与欧洲强国法国间发生的战争,“马江之战”“黑旗军”“镇海大捷”“镇南关大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等等概念、标语式的词汇,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到脑际,似是一段并不陌生的往事。但是如果要深究起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乃至扪心叩问其详细的进程、脉络、周折关节之处,又往往会发现,中法战争,居然是一片云雾缭绕的模糊不清。我在走近中法战争史这个领域时,就经历了这样犹如坐过山车一般的认识变化。

我走近中法战争历史的系统研究,或者说是本书的创作缘起,大致是在2010年前后。

当时我刚刚初步实践了用自己的方法、模式去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第一步目标,即重视汲取近代海军技术、舰船技术知识,以海军历史的重要载体——舰船、兵器为研究突破口,首先对舰船进行技术和舰史研究,而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入到对相关时段的海军史、海战史进行研究。类似于一种先做关键点,而后拓展到面的方法。采用这种研究顺序的好处是,对舰船史、海军技术史的研究会夯实研究海战史、海军史的基础,在熟悉了相应时代的舰船后,再去研讨、分析海军建设以及海战的成败得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历史疑问得到迎刃而解,得出的结论也更为客观、雄辩。按照这一路径、模式,我首先开始进行有关甲午海战的研究和写作,由北洋海军的舰船装备历史着手,而后再渐进到甲午海战,一路上获益颇多,先后成书《北洋海军舰船志》和《甲午海战》等。

初尝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好处之后,我便将目光投向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另一重大事件,即中法海战,准备仍然按照先军舰、后海战的模式进行,对这场海战进行深入的再研究。

然而在开始关注马江海战的重要当事者——清末船政建造的军舰的技术历史时,随着不断深入梳理各型军舰的舰史,其中所流露出的涉及马江海战,乃至中法战争的历史片段之复杂,让我感受到了中法战争史与甲午战争史研究所存在的巨大不同。

有别于发生时间、战场地域都相对集中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战争不仅前因后果经过的时间极为拖沓、漫长,而且还存在着战争背后的政治、外交背景更为复杂,交战的战场过于分散,以及战争的进程中平行线条过多等特点。以至于要分析清楚中法海战,必须要牵连关照到整场中法战争中的海陆各个战场、战役。

与甲午战争历史中可以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保卫战三次海军战役归纳,凝结成一个能够独立叙述的海战场的情况迥异,中法战争中的海战,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历史加以衔接,根本不足以形成独立的叙史结构,无法独立成书,纵使牵强地将诸如马江之战、镇海保卫战等涉及海军的战役内容强行捏到一起,也会给人以叙述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性的感觉,更无从解释那场战争的前因后果。

因为认识到了中法战争历史所存在的独特性、复杂性,我首先完成了涉及中法战争参战中国军舰的舰史著作《近代国造舰船志》之后,在开始写作本书《中法海战》时,即决定内容不仅限于海战,在介绍、论述海战的同时,也用大量篇幅介绍中法战争的政治、外交以及陆上战场的情况,以求将线索多端的中法战争的全貌有所呈现。因而本书名为《中法海战》,实际上是以海战为重要切入点,兼及其他的中法战争通史。

除了内容上的复杂和不同外,中法战争的历史研究和甲午战争的历史研究还存在一处相似点。即以往国内的研究,过多关注于事件、人物,而在军事、战争本身方面趋于薄弱,尤其是在涉及诸如海军技战术的方面更是如此。同时,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在分析中法冲突的原因问题上,流于片面,欠缺客观,大多数著作并没有能很好地揭示中法战争的真正起因。归纳起来,就是在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印象中,还存在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误读和不足。为了尽力避免这种问题,本书在写作时即本着中法资料互相对比,以19世纪的军事技术知识去分析相关战役细节的原则,力求对中法海战乃至中法战争能做出一些更客观的认识。

在此方面必须述及并强调的是,我除了通读和参考前辈学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编译而成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以及丛刊续编《中法战争》等基础史料集,有两本专著对本书的写作裨益良多:一本是台湾学者龙章先生的《越南与中法战争》,该书从战略、外交层面着眼,大量使用法国档案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史料,揭示了一个隐秘又精彩的中法外交交涉战场,本书在处理有关中法战争的政治、外交背景时,即从中获益匪浅;另外一本是广西学者黄振南先生的《中法战争诸役考》,该书从军事、战役层面,以军事视角对中法战争中的一些战役进行严密考据,比对中法档案,同时加入对军队编制、武器装备、战地形势等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可谓是战争史研究的样板,对本书的写作启发极大。

本书最终共由十章组成,大致可以划分为越南战场、马江之战、台湾及东南沿海战场三个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中法战争的起因,从法国势力渗入越南,到黑旗军与法军在越南发生的冲突,乃至山西、北宁之战及观音桥事件,涉及海军、海战的内容包括法国海军南圻支队乃至东京支队在越南的作战行动。

本书第二部分是中法海战的重点战役,即马江海战,内容除叙述海战起因背景和海战过程外,还对马江之战后发生的法军退出闽江的通航战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

书中第三部分,主要是马江之战后,到中法战争结束前的战事情况。涉及海军作战的部分包括台湾的淡水、基隆之战,浙海的石浦、镇海之战等,对后两者的研究、评价,又迥异于以往的论述。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性不弱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重要涉外战争,但由于战争进程的断断续续,以及战争后期发生的“镇南关大捷”等事件的遮掩,实际上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启示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认识。

事实上,中法战争是清王朝开始名为洋务运动的近代化运动后,所遭遇的第一次严重的当头棒喝,这场战争的发生过程中,揭示、暴露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所存在的问题。诸如清王朝外交上的笨拙,对当时国际交往规则的无知;诸如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华夷秩序已经遭到现代国际法秩序的严重挑战,急需采取为新秩序所认可的形式设法调整、修补;又诸如清王朝的军队军制落后,战斗力低下,军事报告欺上瞒下、饰败为功等严重问题,以及内部政治中存在的置国家危急于不顾,热心于党同伐异的政治斗争,地方官员间所存在的畛域之见等痼疾。

可惜的是,这一系列在战争中彻底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最终都在清王朝乃至当时的中国社会被“镇南关大捷”等局部战斗胜利所生发出的虚骄的迷雾所遮掩,丝毫未做反思和弥补。不到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王朝在中法战争中所暴露出而未修补的各种问题,在甲午战争中一一重演,酿成了更大的惨剧。

就这个意义而言,如果不能看到中法战争中清王朝事实上的大败,仍然倔强地固守“大捷”等观点,中法战争所带给中国人的历史启示就仍未被重视。本书从海战一端出发,试图对中法战争所存在的这种启示价值加以挖掘,揭露清王朝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来的种种败象、弊端,戒虚骄,崇务实。如能使读者诸君对这场战争产生一些更深的思考,于愿已足。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马幼垣先生无私提供了关于海战的文献材料,刘致、方禾、顾伟欣等先生给予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料和历史现场考察方面提供了支持和便利,黄振南先生、王晓芹女士在书稿完成后给予了重要的讨论和评价,唐思先生热情推动了本书的出版。在此一并致谢!

陈悦
2017年12月27日
于山东威海 jwhP8tpFmmFF0dJnZXbC4gjyN3gZdoY2THFZv2lzTjrIeOidkWbjM8/SoqgQC7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