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远离诸苦,让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自现

现在社会的问题、心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等等,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精神领域的痛苦。为什么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痛苦却越来越多,这些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人性里面有一部分不是机械性的东西,属于灵性的东西被埋没掉了。

人虽然有机械的一方面,就像我们脑神经当中的组织以及生理上的各种反应,是和物质有关;但人还有另外一种不属于物质的,属于心灵方面、灵性方面、悟性方面的层次,这方面懂的人就不多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在心性上做功夫,从中开发智慧的宝藏。

从人性方面不断得到升华,就是佛性。中国禅宗讲“人成即佛成”,人性里头这种觉悟的成分开发出来,就是佛性。佛就是觉悟,只有这种佛性渐强,我们人性当中光明的部分、光辉的部分才会得到显示。

不幸的是,在一味塑造物质的机械文明里,人往往被当作机器、物质来管理,甚至人心、人性、人的各种行为都可以用物化的指标来计量。

当人被这样来计算和管理的时候,还有什么灵性可言,还能有什么快乐呢?

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很有灵性,但是灵性是没有办法用物化的指标来计算的。比如我们现在考试里头的选择题, A、B、C、D,可以用电脑来快速地判卷,但是如果你写一篇好的文章让电脑去阅卷,让电脑去评判,电脑就没办法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文章虽然是由文字组成,却是人灵性的一种展现,所以电脑是判不了的,人灵性的部分是没有办法用物质的概念来规范化、标准化的。

中国文学里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也是很难用电脑来评判的。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诗里的一些境界,是很难用电脑来评判的。

因为这是一种感悟、一种境界、一种心里的美,一种对大自然、对人间的热爱,以及人与人之间深情的一种流露。

其实我们人的心理都是非常敏锐的,有时候哪怕不用说一句话,甚至也不在一起,都可以感受到别人的心。

孔子的弟子曾参是有名的孝子,他有一次外出的时候,他的母亲非常想念他,就咬自己的手指,曾参马上就感觉到了,知道是他的母亲在思念他,让他赶快回到家里。

这个公案对现代的人来讲,当作故事听一听而已,能够真正相信的人也许并不是非常的多。

但是现在人的心越来越麻木了,不仅对自然界、对别人,乃至对自己家里的父母、亲人都已经麻木了。其原因是人灵性的部分越来越被压抑,越来越被埋没,所以通常的人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麻痹自己。

所谓“麻痹”就是不承认自己内心当中有灵性的存在,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物质的,只是一堆原子的排列组合,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然后用什么方法来麻痹自己呢?首先拿一套理论、说辞把自己蒙蔽掉;其次追逐种种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物质享受……

就是内心里面的种种不健康,用另外一些极端、负面的方法来解决,结果只有错上加错。

佛教就是要人们明了人生的真相,帮助我们远离痛苦,得到快乐,它引进的对象涵盖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并以精神世界为研究的主方向。

佛教认为,人的痛苦根源在于内心的无明,当这种无明破除以后,痛苦就会自然消失,快乐就会自然升起,而且这种快乐是一种永恒的快乐,并不特别依赖于外在的条件。

好好学习佛法的智慧,在身语意上认真修炼,如是就会觉悟,远离诸苦,让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自现。

2018年6月于龙泉寺 I03lB6NwJdOSBa5wSwATk1HwzWM+0k8AcNALI2armZl1cxnuku5KfWKNlMGeZa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