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的话

这部小说的创意来自近三十年前的一篇同名短篇故事,目前其已收入我的文集《天空的另一面》。但真正激励我创作的是近年来在电视和电影里泛滥的太空歌剧,这是一种反面的激励,应该叫什么来着?反激?

请别误会:我很喜欢《星际迷航》,喜欢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那些气势恢宏的作品,其他不怎么有名的我也喜欢。但严格来说,这些作品都属于奇幻,不算科幻。现在我们差不多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在真实的宇宙中,我们永远都无法超越光速。即便是相距最近的恒星系,中间也得隔上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光年。没有什么曲速引擎能让你在今天这集飞到这个星系、下礼拜的那集又飞到另一个星系。造物主的项目计划不是这么制定的。

在过去十年里,科学家看待地外智能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出人意料的改变。这个课题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遭人轻视(除了一些可疑的人物,比如科幻小说家),直到什克罗夫斯基和萨根在1966年出版《宇宙中的智慧生命》,情况才扭转过来。此书堪称里程碑之作。

但这股潮流在近两年又呈现出了颓势。我们在太阳系内没有发现丝毫生命迹象;我们建造了巨大的无线电天线,按说应该能轻易接收到来自其他恒星的信号,结果却什么都没有接收到,有科学家由此认为:“或许,我们在宇宙中的确是孤单的。”这个观点最著名的支持者是弗兰克·提普勒博士,他曾经(分明是故意地)用一篇论文的标题激怒了萨根的拥趸,那标题是《智能外星人不存在》。卡尔·萨根等人则表示,现在就下这个结论未免过于仓促。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十分激烈;有一个说法很对:真相无论如何,都将是令人敬畏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只能诉诸证据,光靠逻辑推理是不行的,无论那逻辑是多么具有说服力。我倒是希望两边能在未来一二十年里把辩论搁置在一旁,让射电天文学家像淘金者那样,将天空中倾泻下来的噪音默默筛选一遍。

别的不说,这部小说是我在星际航行题材上做的一次彻底现实主义的尝试。像之前的《太空序曲》一样,我利用了已知的,或者可以预见的技术来描绘人类在地球之外的首次航行。书中的任何部一分都没有违反或否认已知的科学定律,唯一称得上大胆的构想只有“量子引擎”,但即便是这个构想,都有着十分可敬的源头(见书尾致谢部分)。如果科学的发展证明它纯属空想,其他星际航行的方法也还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这些20世纪的原始人都能将它们想象出来,那么未来的科学研究无疑会比我们走得更远。

阿瑟·C.克拉克
斯里兰卡,科伦坡
1985年7月 avOsZDrwmpG7dFowdS9/33zU85i8uQRJPr81KgGBDaUAT90zPHGcuiW0ISKhWd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