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认知灰度:摆脱思考的牛角尖

有一次,我给几百个大四毕业生做职业发展讲座。我发现对于找工作,毕业生们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先就业,我先随便找一个。简称: 干一行,爱一行

另一种观点是:得找到一个特别适合自己的工作,我才能去做。简称: 爱一行,干一行

这两种观点纠缠在一起,把许多毕业生困住了。我得想个办法让他们突破这种思维。

你猜我怎么办?

我用了一张图,如下:

图1-1

然后我对他们说:“同意‘干一行,爱一行’的同学,请举手。”台下有1/4的人举手。

“举手的同学,你们相信‘干一行,爱一行’,那你们会怎么按你们所相信的去找工作呢?”我这样发问。

台下有人说:“那肯定是先随便签一个差不多的公司,踏踏实实干活。”

我没有表态,接着问:“同意‘爱一行,干一行’的同学,请举手。”这回举手的人比较多,占了台下一半多的人数。

“这回举手的人,如果你们相信这个,你们会怎么按你们相信的法则找工作呢?”我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

这回台下回应的人多了一些:“我们得找到一条属于我们的赛道,得找一个适合的,然后再工作。”

以上都是铺垫,真正有意思的一步来了,我把刚刚那张图变成下面这样:

图1-2

我说:“现在我们假设,随便签一个公司踏实干活在标尺的最右侧,分值为5分,一定要找到一份完美的工作才去干在标尺的最左侧,分值为-5分,从5分到-5分依据倾向性的不同有不同的分值,下面请大家在标尺上选出最符合自己的想法的分值。”

结果是,没有一个人打5分,也没有一个人打-5分,大家的选择大多分布在-3分到3分这个区域内。

我问一个打了0分的同学,他的想法是什么。他说:“我会先考虑手头上的几个可能的工作,从中找个我相对满意的。”

我又问了一个打了-3分的同学的想法。他说:“我更想去做互联网产品。我在大三时跟几个同学一起做了一个很初级的产品原型,还做了一个初级的服务号。我得找一个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我能干好。”

现在,你们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设计了吧?

我把“二元对立思维”变成了“灰度思维”。

当选项只有A和非A时,我们的思维会固定在这两个选项上,要么认为A是对的,要么认为非A是对的。

此时我们的逻辑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句式: 要么这样,要么那样。

要么对他完全信任,尽情合作,要么就是陌路,再无往来。

要么认为这个咨询超级神奇,要么就认为它完全没用。

要么认为成功全靠努力,要么认为成功全凭运气。

要么认为自己情商超高、精于沟通,要么认为自己不会说话总得罪人。

……

看着这些例子,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可笑,这不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价值评判吗?你会觉得这种评判很不理性。

但实际情况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这种不理性。比如,我家孩子曾经连着好几天和我提到他的一个同学很霸道,会欺负其他的同学,而且孩子班上其他的同学也这么说,这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就不由自主地把他们描述的那个同学看作“熊孩子”“坏同学”。当我再看到这个同学跟其他人追跑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看来真的是霸道呢!”

直到有一次,我家孩子跟那个同学一起参加一个课外画画班。我当时内心很忐忑,怕他欺负我的孩子。但是,经过几次观察,我发现我所担心的那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他画画时很投入,也并不欺负同学。

经过这件事我意识到,我当初是根据孩子的讲述和自己的一次观察,不由自主地做出了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因此,虽然我们都知道,对人对事不应该有二元对立的判断,但是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不听使唤。

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想要驾驭我们生活的世界,人类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各种能够让我们摆脱混沌,让世界看起来变得有序的一般原理、规则和规律。通过这一思维过程,我们将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了简化,但这种做法难免会让我们犯错误,特别是当这个世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候。”

这段话简单说来就是,世界很复杂,充满未知,但是我们的大脑不喜欢未知,它想要可控、有序;同时,我们的大脑又做不到时刻探索一切未知,于是,它就只好把世界简化了。

它会把颜色简化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几种基本的色彩,把形状简化成三边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形等几个基本的形状,把猫的语言简化成“喵喵”,把狗的语言简化成“汪汪”,甚至把我们对人的判断简化成“打架超过三次就是熊孩子”“美国人都有钱”“处女座都是挑剔鬼”,而对于做事的法则,则会简化成“要么……,要么……”的形式。

确实,简化后我们大脑的负担会减轻很多,从进化的角度看,更利于生存和繁衍。但是,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这种简化容易出事。

当我们的大脑对人做了简化,将他们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坏人,强者、弱者,学渣、学霸……人就会站队,然后分成“我们队的”“你们队的”“他们队的”,这种站队几乎是不由我们控制的。其实,站队并没有问题,分成不同队伍也没有问题,问题是在这种站队之后,我们的内心就容易产生恐惧、嫉恨等情绪。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在大学的同一个学院里学术观点不同的教授都各执己见,当持这一派观点的教授带的学生向持另一派观点的教授请教,就被看成一种对师门的“背叛”而受到讨伐。

这是针对他人而言,面对自己,这种“简化”思维同样会出事。

当你把自己的信念、能力、价值也简化成全有、全无,全善、全恶,“要么……要么……”等模式,你没有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你就会变得固执,甚至偏执,走极端。

事实上,“不要走极端”的观点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中庸之道”,只不过如今我们的大脑太想将世界简化了,以至于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摆脱这种思维模式的方法呢?

有!我在这节的一开始,就用了这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 化点为线。 把二元的两个点,变成一条线段。

图1-3

有一次,我给一个女性来访者做咨询,她说她总是特别忙,领导和同事交给她任何工作她都会咬牙接下来,所以时常焦头烂额。通过这个简单的表述我们就会知道,这是典型的“不擅长拒绝”的表现。其实,这位来访者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可是她就是做不到拒绝别人。她说:“拒绝别人的要求不就伤了面子,关系就没了吗?”

对于她的这个观点我没有表态,我并没有跟她说:“谁告诉你的?我就拒绝过很多人,其中还有我的领导,但直到现在我们的关系也不错啊!”因为如果这样说了,显然是在挑战她的理念。她认同,固然好,但是如果她不认同,后续的咨询工作就不好做了。

于是我在纸上画了一个标尺。标尺的最右侧代表“拒绝一定伤面子”,所属的分值为5分。标尺的最左侧代表“拒绝一点不伤面子”,所属的分值是-5分。

然后我问她:“如果要你在这个标尺上选出最符合你的想法的分值,你会选择哪里?”

她看着这个标尺沉思了片刻,然后选择了分值为1.5分的位置。

图1-4

我又问她:“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选择吗?”

她说:“在某些情况下,拒绝对方应该也不会伤面子破坏关系吧。”

“在什么情况下呢?”我追问。

她说:“比如,对方的要求是违法的,这些要求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

说到这里,她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我接着说:“那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无论什么人给她的工作她都扛下来,她这么做表明她在这个标尺上的分值是多少?”

她笑了:“那估计是4分。”

“哦,那要从4分降到你选择的1.5分,需要做点什么呢?”我说。

咨询到这里,这位来访者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二元对立思维变为灰度思维。相信在这之后她就会开始有意识地挑选工作,并练习如何委婉地拒绝。

当两个点变成了一根线,我们看待问题就有了灰度。有时,我们甚至都不需要把这根线画出来,只要问一个程度问题就行。

有一位来访者叹气:“唉,我的合作伙伴怎么就不信任我!”

我就问他:“那假如对方完全信任你,将一切托付给你的状态是10分,而对于你说的所有的话,你做的所有的事他都不信的状态是0分,你觉得你的合作伙伴对你的信任可以打几分?”仅仅是这样一个程度问题,就把“不信任”变成了“一定程度的信任”。

还有一位来访者说:“我认为做人必须绝对诚实。”

我就问他:“你百分之多少相信这个观点?”

“80%。”他回答。

我又问:“那剩下的20%是什么?”

其实,当他回答80%的时候,他先前的观点已经在悄然改变。

跳出黑和白,就能看到无数种颜色。

在上边那个例子中,可能有的人会问:“那万一他打了10分,说自己百分百相信,你怎么办?”

事实上,我之所以画这个标尺,是为了告诉他,在两个极端的观点之间还有许多程度不同的阶段。他选择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信的,要跟他所做的保持一致。在上边那个例子中,如果他百分百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他按照这个想法去做,就不会有太多烦恼。

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拒绝别人就百分百地会破坏关系,你就不会因为忙于满足别人的需求而痛苦。

如果你认为合作伙伴百分百地不信任自己,你就会马上跟对方划清界限。

如果你认为做人要百分百地诚实,那么你在生活中也不会说一句假话,即便为此得罪了人也不会难受。 iW9GzYGSxQQ5JR3kn6D8Y/5LTgwFMNHnlhdaNbI5KZtxhtxNaoTN+9iQUUsQM6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