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在伦敦和巴黎,都有少数人把意大利斡旋作为最后的希望。虽然这个希望不大,但总归值得一试,最低限度也能让意大利人保持中立,置身战争之外。有人还进一步指望,墨索里尼可以作为一个中间渠道,帮助盟国说服他的法西斯盟友希特勒,一起避免欧战的扩大。毕竟,1938年墨索里尼就出面斡旋过——当然,那次的结果是可耻的《慕尼黑协定》。而且还有人觉得,如果德国获得欧洲大战的全面胜利,墨索里尼亦无法自安。而无论斡旋的结果如何,墨索里尼都可以在地中海周边为意大利获得大片领土。所以,引墨索里尼出面的诱饵就是在和平的战后欧洲,他能够坐享国家的繁荣、个人的威望和更大的权力。不过,盟国能提供给墨索里尼的好处也就仅限于此了。这点好处尚不足以阻止墨索里尼做他最想做的事情:在一场差不多已经打赢了的战争中,作为战胜者享受军事上的荣耀。墨索里尼向来吃硬不吃软。在那个时候,如果盟国想要说服他,使他相信希特勒德国无法打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意大利在西方大国的军事实力面前只是个轻量级拳击手,或者墨索里尼打错了算盘 67 ,即便是在希特勒还没有发动西线攻势打垮法国之前,这些说辞墨索里尼都不太可能听得进去。更何况,墨索里尼在与英法打交道时,一贯使用好战的语气,也曾经对丘吉尔跟法国总理雷诺说,自己决心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与德国共进退。 68

但是在英法两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求助于墨索里尼也算是一根救命稻草。法国前总理、现任国防部长达拉第提议“贿赂”墨索里尼。他建议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来间接告诉墨索里尼,如果意大利置身战争之外,西方盟国愿意考虑墨索里尼所提出的任何条件。意大利也可以和交战国一样参加和谈。5月25日,英国外交部附和达拉第的提议。 69 24日,英国外交部内部讨论了“我们可以和意大利谈判在地中海做出让步”的问题,罗伯特·范西塔特爵士赞成这个提议。范西塔特爵士是前任外交部国务秘书,此时在外交圈仍有极大的影响力。现任外交部国务秘书亚历山大·卡多甘爵士也持相同见解。卡多甘爵士写道:“只要能拖住意大利,哪怕几天也行。” 70 事情很清楚:英法动议的直接目标是有限的,就是拖延墨索里尼参战的时间。但是,提到让意大利在战后和谈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却也暗示,盟国正在考虑通过和谈结束战争。但这种和谈的暗示多少也是一厢情愿,因为任何和谈的主角只能是希特勒。

早在5月16日张伯伦就在日记中写道:“一旦法国崩溃,我们避免毁灭的唯一希望就在于罗斯福出面斡旋和谈。”但是张伯伦也认识到德国人不会轻易和谈。 71 丘吉尔也想争取美国人施以援手,但不是帮助和谈。在丘吉尔和美国总统最初的通信往还中,丘吉尔的调子相当昂扬。他在5月15日的信中写道:“有必要的话,我们将独自战斗。”3天以后他又写道:“无论法国现在的大战结局如何,我们都决心坚持到最后。”但是,他也坦白地告诉罗斯福,一旦法国陷落,英国将要面对的处境危若累卵。他在给罗斯福的第二封信中明言:“如果美国对英国坐视不救,那就不要怪我们为了拯救百姓生命而不得不跟德国和谈争取最好的和平条件。” 72 丘吉尔这么说,是明确告诉罗斯福目前英国所面临的威胁,希望促使罗斯福公开承诺援助英国并做出实际行动。但是后来大加宣扬的“英美特殊关系”在当时还没那么特殊。丘吉尔本人在几天以后就失望地写道:“美国没有在战争中给我们任何有效的帮助。现在局势危急,美国人的态度却是暂停援助物资,把这些物资留待将来他们自卫的时候再用。” 73

罗斯福真诚地同情英国,但是却拒绝做出承诺。他还要对付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另外,他还要考虑,美国如果支持英国的话,会不会在战争中押错了宝。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罗斯福也曾怀疑英国能不能幸存下来。在5月24日罗斯福对英国坚持下来的希望最没有信心的时候,他甚至考虑加拿大和其他英帝国自治领是不是应该敦促丘吉尔把英国舰队预先撤到大西洋的这一边来,这样,希特勒在胜利和谈的时候就不会把英国舰队向德国投降作为停战的条件之一了。 74 不过至少罗斯福同意运用自己对墨索里尼的影响力(其实非常有限)为盟国的利益跟意大利打交道。

就在罗斯福想说服丘吉尔把舰队撤到加拿大的同一天,哈利法克斯勋爵向内阁建议,接受法国提议,请美国总统施加影响力,推迟意大利参战的发生。他并不相信美国的斡旋能够成功,但是至少可以通过罗斯福来探听意大利为置身事外所开出的条件。而且,哈利法克斯还想通过罗斯福总统私下转告墨索里尼,“盟国愿意在战后考虑意大利的领土要求,并欢迎意大利以与各交战国平等的身份参与和会” 75 。英国首相曾经在给意大利的照会中写过这句话,后来又删除了。这和法国达拉第的建议如出一辙。丘吉尔明显不愿意在此时做出这样的表示。但是,丘吉尔和战时内阁的其他成员跟哈利法克斯一样,都希望罗斯福出面干预,不仅阻止意大利参战,而且居间调停,在英法德停火之后让墨索里尼站在英法一边参与和谈。

哈利法克斯在此前数月就向内阁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一旦法国与德国媾和,英国无法独自坚持下去。大约就在这几天(具体日期不得而知),哈利法克斯曾以丘吉尔的名义起草过一份致罗斯福的电报。这封电报请求美国总统,如果希特勒在法国陷落之后向英国提出无法接受的和平条件,危及英国的独立,比如交出英国空军或者舰队之类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罗斯福出面,声称美国将全力支持英国,如果德国坚持如此和平条件,将招致美国的抵抗。 76 这封电报最终没有发出去。可能因为丘吉尔不喜欢这封电报所表达的悲观软弱的调子。丘吉尔绝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绝望情绪。无论如何,这封未发出的电报至少表明了战时内阁其中一位重要成员此刻的观点。

在5月26日保罗·雷诺访问伦敦之后,英法正式请求罗斯福出面斡旋,因为英法直接跟墨索里尼接触会被视作软弱的表现。 77 同一天,罗斯福向墨索里尼表达了居中斡旋的意愿。美国总统说,他将向西方盟国转达意大利在地中海地区的要求,并保证意大利在战后和谈中享有和交战国同等的地位;而意大利的交换条件就是不参战。第二天,这个要求就被墨索里尼轻蔑地拒绝了。 78

但是,此时却出现了盟国和意大利直接对话的可能性。此后的3天之内,和与战何去何从的选择就围绕着这个可能性展开。

5月20日,意大利驻伦敦大使朱塞佩·巴斯蒂亚尼尼伯爵会见了英国的菲利莫尔勋爵。菲利莫尔在英国以亲法西斯立场著称。谈话当中,意大利大使对于由意大利出面调停英德和谈似乎抱有很大热情。菲利莫尔把谈话内容传给外交部,说即便现在希特勒也还是听得进墨索里尼的建议。很快,意大利大使馆新闻参赞加布里埃尔·帕雷西约见罗伯特·范西塔特爵士,暗示意大利愿意和英国谈谈。 79 哈利法克斯在5月25日告诉战时内阁,经过首相同意,他将“进一步探索这种可能性”。同一天,帕雷西第二次邀请范西塔特见面。哈利法克斯谨慎地建议,英国的立场应该是“我们和往常一样,愿意和意大利政府交流,以解决一切妨碍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问题和误解”。丘吉尔并不反对和意大利接触,只要这种接触是秘密进行的就行。 80

这天是周末,外交会晤一般不会安排在周末举行,但是目前军情紧急,哈利法克斯不想耽误时间。此刻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就在当天晚些时候,盟军放弃了发动反攻阻止德军推进的所有希望。英军开始且战且退向敦刻尔克集结,而德军阵地离港口不到10英里。英军突围的希望渺茫。外交部国务秘书卡多甘写道:“局势一片混乱,没人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和将会发生什么,只知道时局一团漆黑。布伦陷落,加莱港陷入重围,敦刻尔克现在多多少少还算开放港口,现在是远征军的唯一退路。如果远征军还能撤退的话,他们现在也接近弹尽粮绝了……每过一天,我们的希望就减弱一分。” 81

当天下午,哈利法克斯会晤了意大利大使巴斯蒂亚尼尼。尽管双方仍然像往常一样玩弄遮遮掩掩的外交辞令,这次会议所谈论的话题很快就超出了敦促意大利不要参战的范围。巴斯蒂亚尼尼拓宽了话题:“墨索里尼先生一贯认为,解决意大利和其他大国之间的领土问题应该成为欧洲各国和平协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哈利法克斯回答说,如果要建设一个和平的欧洲,当然应该在全欧洲和平协定中充分考虑意大利的利益诉求。这里,“意大利的利益诉求”指的是意大利在地中海和北非的广泛领土野心。巴斯蒂亚尼尼追问,英国政府所谓的“全面协定”是否也包括意大利和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哈利法克斯顾左右而言他,回答说在战争的环境下很难构建此类全面和平协定。而巴斯蒂亚尼尼追问说如果各国开始此类谈判的话,那么“战争将会毫无意义”;并且,墨索里尼想提议的欧洲和平“不仅仅是暂时停战,而是欧洲一个世纪的持久和平”。哈利法克斯声称:“英王陛下的政府怀有同样美好的愿望,它绝不会拒绝考虑任何怀有诚意的政府所提出的建设一个和平安全的欧洲的任何和平协定。”巴斯蒂亚尼尼询问是否可以告诉墨索里尼“英王陛下的政府不排除在合适的时机讨论解决广泛的欧洲问题” 82 。外交大臣对此建议表示首肯。

第二天5月26日星期日早晨,哈利法克斯正准备去教堂,接到丘吉尔要在法国总理来访之前召开战时内阁会议的通知,这将是当天3次内阁会议的第一次。会上哈利法克斯汇报了与意大利大使的谈话内容。哈利法克斯接着在会议上评价了这次谈话,开场就说:“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全面击败德国的问题,而是能否保证我国的独立,如果有可能的话也保证法国独立的问题。”会上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毕竟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实事求是地说,生存才是问题,而不是胜利。而哈利法克斯话里隐含的意思是,无论法国是否投降,英国迟早要谈判结束战争,而且宜早不宜迟。巴斯蒂亚尼尼“明确了解我方同意召开和会”,并表示墨索里尼也希望保证欧洲的和平。哈利法克斯说和平与安全也是英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只要在确保我国独立与自由的前提下,英国应当考虑任何能够达成欧洲和平与安全的提议”。丘吉尔及时插话评论说,和平与安全的代价也许是在德国统治下的欧洲大陆。但是英国的目标是“确保我们完全的独立与自由”,他反对“任何可能有损我国权力与利益的谈判” 83 。但是,丘吉尔的话并没有完全否定谈判的可能性。

巴斯蒂亚尼尼曾要求再和哈利法克斯会晤一次,以便提出意大利的进一步建议。但是,内阁一致同意艾德礼的建议,即先接待当天来访的法国总理雷诺,并听取各军种参谋长们对一旦法国陷落英国是否能够坚持抗战的军事前景的汇报,之后再决定是否和意大利继续接触。

标记为5月25日的军事汇报的题目是“特定情况下英国的军事战略”,这份报告对一旦法国投降后英国的军事形势做了相当客观的描述。战时内阁到两天以后才完全理解这次汇报的细节。该报告假设英国在欧洲大陆损失了远征军主力与装备,而且意大利对英国宣战,但是也把美国的财政和经济援助考虑在内(甚至考虑到美国最终参战)。报告的结论是:如果没有盟军,那么在未来几个月阻止德军入侵本土的唯一希望是保持制空权。所以,这次汇报对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的前景注入了一丝谨慎的乐观情绪。 84

5月26日,雷诺和丘吉尔单独共进午餐。丘吉尔后来向战时内阁汇报和雷诺的谈话内容,提到英法领导人预测意大利可能提出的要求包括限制盟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实力、马耳他岛解除武装、直布罗陀和苏伊士运河的中立化。丘吉尔告诉雷诺:“我们不准备答应任何条件。我们宁可战斗而死也不向德国屈服,但是我们有信心抵挡住德国人。”战时内阁接下来讨论是否要继续和意大利保持外交接触的问题。哈利法克斯赞成。他认为墨索里尼同样不希望希特勒主宰战后欧洲,所以一定急于“说服希特勒先生对和谈采取更理性的态度”。丘吉尔不相信跟意大利的接触能有什么用,但是同意战时内阁以后再考虑这个问题。 85

战时内阁当天下午2点第二次会议结束之后,哈利法克斯继续和雷诺会谈,稍后丘吉尔、张伯伦、艾德礼也加入进来,一直到下午4点半雷诺不得不告辞为止。雷诺告诉战时内阁的成员们,如果意大利不参战而最终盟国获胜的话,他希望能够以某种方式给予意大利酬劳。他把几天之前法国驻罗马大使安德烈·弗朗索瓦·庞塞的建言内容告诉了英国盟友。庞塞认为,如果盟国要让意大利出面调停,那么给予意大利的条件至少要包括英国方面关于直布罗陀、马耳他、苏伊士运河的地位问题,还有法国方面在吉布提和突尼斯做出的让步。雷诺觉得哈利法克斯对他的话感到吃惊。雷诺后来回忆,英国外交大臣“愿意告诉墨索里尼,如果意大利和英法合作致力于欧洲和平,并保证英法两国的独立,而且全欧洲的问题都能得到公平持久的解决的话,盟国愿意讨论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要求,特别是关于地中海出口的要求”。但是雷诺也注意到,丘吉尔、张伯伦(有所保留)和艾德礼都不愿意向墨索里尼做出任何让步。 86

英法领导人在会谈的时候都对海峡对岸的军事形势一清二楚,会谈的气氛是凝重的。张伯伦在日记中把5月26日描绘成“最黑暗的日子”。比利时军队全天遭到德军猛攻,处于崩溃的边缘。比利时的利奥波德国王已经准备投降。法国人呢?卡多甘注意到法国的情况比比利时好不到哪去,丘吉尔在巴黎的军事代表少将爱德华·斯比尔爵士传话回来,说法国人也在讨论投降的问题。法军总司令马克西姆·魏刚将军声称,“他只有50个师用来对抗德国的150个师。如果必要的话,他会遵命战斗到死,但是那根本于事无补。巴黎在几天之内就会陷落”。张伯伦评论说:“法国和我们自己都处于可怕的境地,历史上最可怕的境地。” 87 他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在政府小圈子以外的人们也开始听到了一些语焉不详的消息。人们对德军入侵本土的恐惧与日俱增。议会有一位议员嘱咐妻子准备好自杀的毒药,“如果发生最坏的情况,我们总还能指望这两颗小药丸” 88

根据张伯伦日记中对这次首脑会谈的记载,法国总理雷诺意图通过呼吁墨索里尼出面调停,甚至准备牺牲领土,把意大利暂时稳住不加入战争,这样法国可以从意大利边境抽调10个师投入对德防御。英国大臣们指出这10个师实在是杯水车薪。但是雷诺认为,墨索里尼本人也担心一旦英法两国崩溃,意大利将在德国人面前自身难保,所以出于自保的动机,墨索里尼将会提出欧洲全面和平的倡议。张伯伦本人也觉得墨索里尼确实可能倡议四方和会,但那也只是在巴黎陷落以后了。丘吉尔明确反对任何求助于意大利独裁者的想法。张伯伦记录道:“首相不喜欢求助墨索里尼。希特勒不可能接受任何我们可以接受的停战条件。如果我们同意放弃马耳他、直布罗陀还有某些非洲殖民地以求脱身的话,希特勒倒有可能有兴趣谈判。但是,唯一保险的做法是让希特勒相信他无法击败我们。我们与其和法国人绑在一起,还不如自己单干,因为法国人会拖着我们坐到谈判桌边,而这种谈判还没开始,我们就注定失败。”哈利法克斯不同意首相的观点,他争辩道:“试试看墨索里尼这条路没什么坏处。如果和平条件不可接受,我们拒绝它就是了。”张伯伦支持哈利法克斯,可是张伯伦觉察到一向沉默寡言的艾德礼支持首相。战时内阁的意见分歧泾渭分明。张伯伦尽管发言支持哈利法克斯的和谈提议,但是却也同意丘吉尔的观点,即“我们的最佳方案是继续战斗,希望有足够的空军力量阻止德军入侵,等待外部势力干预,最可能的外来干预势力就是美国”。丘吉尔本人并不直接拒绝任何一种提议。在雷诺准备告辞的时候,丘吉尔告诉法国总理:“我们可以试试想出拉拢墨索里尼的条件,不过这需要思考的时间。” 89

雷诺走后,在内阁秘书缺席的情况下,战时内阁继续举行非正式会议。这个小会可能是给战时内阁的第五名成员阿瑟·格林伍德介绍情况,因为他没有参加雷诺出席的战情报告会。 90 小会之后,战时内阁马上接着举行正式会议。哈利法克斯后来回忆:“这是个很难开下去的会。”首相“坐立不安,秘书们时不时拿着新到的消息进进出出,会议室就像伦敦滑铁卢火车站,在那儿根本办不了正事”。 91 主要的讨论仍然围绕着是否要请意大利斡旋展开,虽然这次的主题没有那么明确。丘吉尔和哈利法克斯各自都没有明确指出双方观点的分歧所在。丘吉尔强调虽然法国已经山穷水尽,但英国仍然有抵抗的实力,他还指出希特勒可能对法国提出比较宽容的和谈条件,但是“对我们,德国人肯定会步步紧逼”。丘吉尔绝对不想“被逼迫着请求墨索里尼先生出面为我们向希特勒乞求宽容”。哈利法克斯则“比首相更重视让法国人去试验一下欧洲势力均衡的可能性”——所谓势力均衡在当时的情况下实在是过于乐观的一厢情愿。外交大臣强调英国绝不接受任何危及国家独立的条件。但是他反复强调,墨索里尼出于对德国主宰欧洲的恐惧也会自动寻求各国实力均衡。“无论如何,墨索里尼这样做总不会错。”格林伍德虽然不反对哈利法克斯的主张,但是注意到墨索里尼不可能悖逆希特勒的意志独立行事,而且危及英国国家安全的和平条件很快就会被提出来。张伯伦也同意跟墨索里尼谈谈条件,但前提是意大利独裁者“要跟我们合作,从德国人那儿得到能够接受的和平条件”,而且,张伯伦和雷诺一样,觉得给予意大利人的条件不能含糊其辞,要直截了当。而丘吉尔不想马上做决定,要先看看能从法国救回多少陆军再说。 92

此时,哈利法克斯在会议上宣读了盟国致美国政府的公报,请求罗斯福干预欧战。这封信事先经过法国人同意。哈利法克斯还汇报了前一天和意大利大使会谈的情况。虽然内阁对致美国总统的信件内容没有异议,丘吉尔此时又一次表示反对英意之间直接接触。他认为,哈利法克斯的提议暗示“我们只要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殖民地还给他们,同时在地中海做出领土让步,就能从目前的困境当中脱身”,但这种做法在丘吉尔看来根本走不通,因为“德国人的和平条款肯定会阻止我们重整军备”。哈利法克斯回答说,那他们可以拒绝这样的条款。丘吉尔重复了自己之前的观点,即英国一定要先给目前一帆风顺的希特勒一个挫败,让他知道不可能征服英国,这才是最佳方案。不过,会议记录也显示,丘吉尔“并不拒绝以某种方式试探一下墨索里尼先生”。尽管丘吉尔迄今为止在每次讨论当中都反对请求意大利斡旋,但从来没有决然把这扇门关死。最起码,丘吉尔的立场暗示,他在此时还不敢公然对抗内阁同僚尤其是哈利法克斯的意见,而一意孤行执行自己的意志。

此时,格林伍德提出来一个尖锐的问题。他和其他内阁同僚一样,也承认墨索里尼很可能会索要马耳他、直布罗陀和苏伊士运河(张伯伦认为墨索里尼可能还会要求得到索马里兰、肯尼亚或者乌干达)。格林伍德认定英国跟意大利的协商会失败,“而希特勒先生会得知英意谈判的条件,这将损害英国的威望”。哈利法克斯争辩说,正因如此,他们不能一开始就向意大利讲明他们准备做多少让步。但是“如果我们走到了开始谈判全面和平协定那一步,而且又发现我们可以接受和平条件,不至于危及国家独立,那我们就应该接受和平”。格林伍德指出,走到那一步的时候,巴黎早已陷落了,这种和平谈判还有什么意义呢?内阁会议至此休会,没有达成任何结论,第二天继续开会。第二天的内阁会议将邀请空军大臣阿奇博尔德·辛克莱列席。辛克莱是自由党党魁,虽然跟丘吉尔政见不同,但是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丘吉尔的副手起,就一直是丘吉尔的私人朋友,也曾经支持丘吉尔谴责《慕尼黑协定》。 同时,哈利法克斯在会后散发了致意大利的信件的草稿,还有前一天晚上跟巴斯蒂亚尼尼会谈的纪要 93 ,供内阁讨论。

哈利法克斯起草并在5月26日战时内阁会议上散发的信件草稿总结了当天早些时候雷诺的提议内容,向墨索里尼强调了德国统治欧洲后意大利的危险处境,并强调英法将为捍卫国家独立战斗到底的决心。如果墨索里尼肯和盟国合作,在保证盟国独立和安全的基础上共同商讨解决欧洲所有问题的办法,那么盟国将给予意大利的国家利益适当的照顾,尤其是如果意大利就地中海某些领土归属问题提出具体要求的话,盟国将会考虑满足意大利的要求。 94 虽然以上建议看似来自雷诺,但是它的内容确实切合内阁中要求意大利斡旋那一派的主张,甚至在用词上都跟会议前一天哈利法克斯和意大利大使会晤时的措辞相一致。换句话说,这封信的内容与其说是出自雷诺,还不如说是来自哈利法克斯。 95

第二天,5月27日,战时内阁开了两次会。第一次的主要议题是糟糕的军事形势。 96 德国空军开始集中轰炸敦刻尔克海滩。在英格兰南部海岸,英国匆忙搜集所有能够搞到的小型船只,从拖轮、拖网渔船到摩托艇无所不包,把它们编成船队开赴海峡对岸,尽可能营救被困的陆军。 97 但是任何大规模营救计划看起来都非常困难。还有在里尔附近被困的4个英国师甚至连突围到敦刻尔克都困难重重。比利时明显马上就要投降。就在当天下午,消息传来,利奥波德国王要求停止一切敌对行动。 98 白厅心情沉重。会后,卡多甘写道:“到处都看不到希望。远征军深陷绝境,只有一小部分还有望脱险。” 99 丘吉尔的私人秘书约翰·卡尔维尔打听到一点内阁激烈辩论的内情,可能是丘吉尔后来不小心透露出来的。他回忆说,内阁的大人物们不但对法国溃败的前景心存恐惧,而且“内阁对法国溃败以后英国独自抗战的前景信心不足,看起来哈利法克斯就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他说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打败德国,而是确保我们自己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100

当天下午的第二次内阁会议集中讨论和墨索里尼接触的问题。哈利法克斯的日记记载,会上“冗长而混乱的讨论不仅涉及和意大利接触的问题,还大量谈论了如果法国发生最坏的情况,英国应该采取的总的对策” 101

开会的时候,哈利法克斯首先提及,当天早晨法国驻伦敦大使查理·科尔宾奉雷诺之命来见自己,要求在和意大利接触的时候提出具体的领土让步方案。哈利法克斯提到内阁同僚反对给予意大利人具体的让步条件,只能做出一般性的保证。外交大臣援引英国驻罗马大使珀西·洛林爵士的看法,“对墨索里尼来说,我们在现阶段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条件”。张伯伦同意“法国跟墨索里尼接触不会有任何结果”,但是他主张让法国人去接触意大利人,免得将来法国人抱怨英国连与意大利谈判争取和平的机会都不给法国人。丘吉尔夹枪带棒地总结说:“这就是明知无用,还要为了讨好猪一样的队友而硬着头皮去做。”

辛克莱也认为跟意大利谈判必然没有结果,反而只能向德国和意大利示弱,从而损害国内和英帝国自治领的战斗意志。“一旦我们准备把大英帝国的领土拱手交给敌人,这个消息将对民心士气造成严重打击,有损于我们继续目前的殊死斗争。”他觉得最好还是等待罗斯福尝试调停的结果再说。

艾德礼和格林伍德也反对英法接近意大利的主张。艾德礼声称“这个建议意味着我们请求墨索里尼替我们出面向希特勒乞求和平条件”。照法国人的要求给墨索里尼开出明确的领土条件只会让墨索里尼更加贪得无厌,而如果英国拒绝法国的提议,又怕让人觉得英国背弃盟友,任其自生自灭。格林伍德认为整个提议完全是错误的,如果让公众知道“我们以割让英国土地为代价与德国媾和,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格林伍德的结论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结局一定会是灾难”。

丘吉尔的看法大同小异。他“越来越反对接触墨索里尼的提议,这种做法会让墨索里尼对盟国越来越轻蔑”。这也将损害英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和立场。即便不给墨索里尼具体的领土让步条件,这种做法也行不通,因为双方都对此类条件包含什么内容心照不宣。丘吉尔说,现在能给雷诺的最大帮助莫过于让他相信,即便法国失败了,英国都将战斗到底。

丘吉尔此时对哈利法克斯建议的反对,越来越溢于言表,言辞激烈:

此刻我们在欧洲的威望处于低谷。只有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没有被德国人打倒,才能挽救英国的国际威望。如果未来的两三个月内,我们能向世界证明我们并没有被击败,那我们的声望将会恢复。即便到那时我们最终失败了,我们的处境也不会比现在就放弃斗争来得更加糟糕。所以,我们必须防止自己被法国人拉下水。法国人要我们寻求墨索里尼的斡旋,只不过是想让我们在求和这条道路上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而已。我们已经在这条错误的意大利之路上走了一段时间,现在不要再让雷诺先生牵着鼻子向错误的方向更进一步了。

丘吉尔得出的结论是:“要求意大利出面的提议不仅徒劳,而且将把我们置于危险的境地。”

张伯伦出来当和事佬。虽然他也同意向意大利求助没有用,但认为“我们应该在这条路上多走一段,这样可以有效地安抚法国人的情绪”。他赞成双管齐下,一边继续和意大利保持接触,一边等待罗斯福斡旋的结果。张伯伦的提议得到一些人赞成,但是丘吉尔执意要将与意大利合作的提议扼杀掉。他说:“即便最坏的情况发生了,那又怎样?大英帝国为了拯救那些被纳粹暴政所荼毒的国家和人民而战斗到最后一刻,虽败犹荣。”

哈利法克斯到此时为止一直三缄其口。此刻他意识到自己在战时内阁中的孤立处境,同时丘吉尔的好战语气也刺激他不得不打破沉默。这位外交大臣发言道,他认识到关于这个问题内阁同仁有很多不同意见。他认为最好由法国政府出面宣示法国为了国家独立主权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而且,哈利法克斯认为,与意大利保持接触的建议和奉行屈膝求和的投降政策有着本质不同。他正确地指出,丘吉尔今天改变了昨天的立场,昨天丘吉尔还说,只要在不损害国家独立的基础上,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他丘吉尔还是愿意接受某些和平条件,哪怕这些条件需要割让某些领土。可是今天,首相似乎建议我们除了战斗到底,不应该考虑任何其他的可能性。哈利法克斯也不认为现在英国能够从德国人那里获得体面的和平条件。但是如果只要有一丝可能性,能在不损害英国基本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获得和平解决战争的方式的话,那么他不能接受丘吉尔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接受和平,避免灾难性的战争结局。

丘吉尔对这种和平的可能性不屑一顾。“如果希特勒媾和的条件只是恢复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殖民地,并由德国主宰中欧的话,那也无妨,”丘吉尔用很罕见的平和的探讨语气说道,“但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事情。”哈利法克斯反唇相讥,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境来逼问丘吉尔:“如果希特勒由于内部不稳而急于结束战争,因而主动向英法提出和谈条件,首相愿意考虑和德国谈判吗?”此时,会议上又一次提到了战前那种自欺欺人的假设,即希特勒在德国内部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因而政治地位不稳。 102 丘吉尔回答说,他不会和法国一样主动求和,但是如果德国提出和谈条件,他倒是愿意考虑。张伯伦又一次出来扮演首相和外交大臣之间唇枪舌剑的和事佬。双方争论的结果是一致同意张伯伦的中间建议:丘吉尔回复雷诺,不完全拒绝法国和意大利接触,但是也不做出英国的承诺,同时等待罗斯福斡旋的结果。 103

其实当时的辩论要比会议纪要上面记载的更为尖锐。哈利法克斯在日记里说起:“温斯顿和格林伍德的言辞极为尖刻,我忍了他们好久,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我坦白告诉他们我对他们的看法,还说如果他们刚才所说的话全都当真的话,那我们之间就再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哈利法克斯平素一贯说话有分寸,四平八稳,他日记里的这些强硬措辞显示,他当时在会上曾经以辞职相威胁。会后,哈利法克斯私下又和丘吉尔重复了一遍辞职的威胁。按照他的说法,此时首相的态度软了下来,一再向哈利法克斯道歉和示好。这不仅是双方政见的冲突,同时也是个性的较量。丘吉尔的火爆脾气正好跟哈利法克斯冷静理性的做派形成鲜明对照。哈利法克斯评论说:“他在需要理性和冷静的时候却总是让自己被情绪左右,这有时候真让人抓狂。” 104 哈利法克斯跟丘吉尔和其他阁僚一样,都觉得请求意大利调停这条路最终走不通。但是他仍想一试。最让哈利法克斯接受不了的是,丘吉尔坚持宁可整个国家因为坚持抗战而遭到毁灭,也不愿意考虑任何可能从灾难中挽救国家的和平协定。 105

当晚10点钟,战时内阁召开当天的第三次会议。丘吉尔告诉大家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比利时已经处于投降的边缘了。这样一来,法国长期抵抗与撤出英国远征军这两件事的前景变得无比黯淡。张伯伦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当然从没指望比利时能无限期地坚持下去,但是这种突然的溃败暴露了我军的侧翼,导致撤出大部分远征军的希望变得渺茫了。我得承认,自己原本对此没抱多大期望,可是这样一来,连原先尚存的一点希望也消失殆尽。” 106

同时,罗斯福说服墨索里尼调停和平的努力也遭到了明确的拒绝。美国驻罗马大使奉命请求面见墨索里尼,当面转达总统的口信,结果连意大利独裁者的面都没见着。美国的建议就此石沉大海。意大利的轻蔑态度显而易见。美国驻罗马大使将罗斯福的口信传达给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伯爵,并希望经他转述给墨索里尼。齐亚诺当场就告诉美国大使,领袖肯定会拒绝美国的建议。 107 齐亚诺说:“罗斯福的提议门儿都没有。实际上,墨索里尼根本不想讨价还价,他要的就是战争,即便墨索里尼通过和平手段能获得两倍于他所要求的领土,他还是要战争。” 108

所以,到5月28日下午战时内阁继续召开会议,讨论和墨索里尼接触的问题时,内阁大臣们已经知道罗斯福的调停努力被意大利拒绝了,而且当天早些时候,比利时正式投降。张伯伦意识到,比利时的投降危险地暴露出正在撤向敦刻尔克的英军的侧翼。为了撤回国内,远征军不得不做殊死战斗。卡多甘写道:“多么可怕的一天!远征军的前景比以往更加黯淡了。” 109 丘吉尔回忆说:“一整天英国陆军命悬一线。”很多法国军队已经来不及撤往敦刻尔克。大量法军在里尔附近被包围,被迫向德军投降。 110

战时内阁现在面临的议题是,巴黎要求英法共同再次请求墨索里尼干预。法国内阁得知比利时投降的消息之后,在慌乱之中连夜召开会议,达拉第建议向罗马单方面提出明确的交换条件,以阻止意大利参战,达拉第的建议获得内阁批准。法国政府后来觉得还是先征求一下英国的意见比较好,因此推迟了单方面接触意大利人。 111 法国人的提议在英国战时内阁会议上引起了张伯伦后来所描绘的“尖锐对立” 112

对立双方的代表人物仍旧是昨天的丘吉尔和哈利法克斯。 113 哈利法克斯报告说,他清楚3天之前他和巴斯蒂亚尼尼的会谈迄今毫无进展,“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当初促成会谈的罗伯特·范西塔特爵士觉察到,意大利大使“确信英国将要求意大利斡旋停战”。对此,丘吉尔立即反驳说,“法国人想把我们置于无法回头的境地”,最后会导致墨索里尼居间拉拢英国和希特勒坐上谈判桌,“我坚决拒绝这种情况”。丘吉尔进一步说明,一旦德军入侵英国本土的努力失败,整个战争形势就会彻底改观。

张伯伦和丘吉尔的立场日趋接近,只不过张伯伦认为继续战斗的意义不在于胜利,而是获得更有利和谈条件的一种筹码。 114 张伯伦私下认为法国的提议“进退失据,荒谬绝伦” 115 ,因为无论向意大利做出多大的让步,不管是割让马耳他还是直布罗陀,都只是将来和德国媾和所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而已。单单收买意大利却让德国继续战争毫无意义。格林伍德和辛克莱两人跟张伯伦有相同的怀疑,都不相信意大利斡旋之下从德国所获得的媾和条件能够被英国所接受。哈利法克斯也不反对同僚们的意见,其实他在日记里也认为意大利这条路走不通。 116 但是哈利法克斯在会上反复请求不要轻易放弃,“万一墨索里尼从德国那边获得的条件并不危害英国的独立呢?如果真能这样,英国还是应该考虑和平条件”。况且,如果真要和谈,那就宜早不宜迟。“如果再过3个月,法国退出战争而我们的飞机制造厂遭受德军飞机轰炸,到那时,英国的谈判地位就更加不利了。”

在这个时候,丘吉尔宣读了他起草的反映自己立场的致雷诺回信草稿。 117 丘吉尔很清楚雷诺想让墨索里尼居间调停,把英国拉到希特勒的谈判桌边。但是一旦和谈开始,“和平条件肯定会危及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我们如果到那时再想退出谈判为时已晚,因为今天我们还能拥有的战斗意志将荡然无存了”。张伯伦越来越信服丘吉尔的观点,支持通过这一草案,只是建议修改个别措辞,让法国人更容易接受。但是这封信的主旨没有改变,还是反映丘吉尔的观点,即英国自信还能坚持下去,而战斗下去所能获得的和平条件,会好于现在在最虚弱的时候请求墨索里尼施以援手所能获得的条件。

丘吉尔得到大多数阁员的支持,调子更趋强硬。“如果墨索里尼做中间人,他会向我们漫天要价。希特勒先生也不可能愚蠢到坐视我们在战后重整军备。希特勒的媾和条件一定会导致我们未来仰德国的鼻息。如果我们继续战斗,即便将来打败了,所获得的条件也不会比现在就屈服来得糟糕。”

丘吉尔的观点论说十分有力。哈利法克斯提出反对,但是语气明显示弱:“我还是看不出来法国呼吁意大利调停的建议有什么大错,竟然招致首相如此强烈的反对。”而张伯伦却觉得,英国可以公开声明其战斗到底维护国家独立的决心,同时也应该声明可以考虑公平的和谈条件。张伯伦指出:“继续战斗下去将会是一场赌博。”丘吉尔的回答则明显感情多于理智:“一个战斗不屈而被优势之敌压垮的民族将会再生,而那些软弱投降的民族则万劫不复。在目前形势下,敌人向我们提出公平条件的机会万中无一。”张伯伦谨慎而又有点模棱两可地同意哈利法克斯“看看敌人的条件无妨”的主张,同时却说和谈条件公平的可能性太小,所以像雷诺那样请求意大利调停意义不大。但是张伯伦不想让法国人失去信心马上退出战争,所以不想断然拒绝法国的建议。同时张伯伦还希望时局在短期之内出现变化,能够改善英国的处境。会议在两个小时的漫长讨论之后,于傍晚6点15分休会45分钟。

这次休会相当重要,丘吉尔利用这个机会向战时内阁以外的各部大臣们发表讲演。他在回忆录当中描述了这次讲演。自从丘吉尔组阁以来,他很少有机会会见战时内阁核心以外的政府成员,现在觉得是时候给他们通报战争的进程了。我们不知道丘吉尔在此时跟内阁一般成员开会,主观上是不是在争取广泛支持,用间接的方式克服自己在战时内阁所遇到的反对。但是这次会议客观上达成了以上效果。在战时内阁唇枪舌剑的辩论之后,他现在终于能够不受打断地展现自己滔滔雄辩的口才,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而他的听众也更愿意接受首相的观点。 118

大约25位大臣在座,他们的政治观点各异,很多人以前并非是首相的长期支持者。他们聚集在下院大厦丘吉尔办公室的会议桌前。大臣们并不特别清楚目前海峡对岸战争危机的严重程度,但是他们能感觉到形势的严重性,会议室内充满了紧张气氛。丘吉尔机敏地利用了当时的气氛。此时与会的经济战大臣、工党领袖休伊·达尔顿甚至觉得丘吉尔在会上的气度“如有神助,显得当仁不让”。丘吉尔的演说辞藻华丽,振奋人心,不过他在演讲中还是只指望能从敦刻尔克救出大约5万陆军,如果能救出10万人,那就是一个奇迹了。达尔顿回忆起丘吉尔的一个重要观点,丘吉尔在战时内阁会议上也坚持这个观点:“那些认为我们现在求和会比坚持战斗下去获得更宽容和平条件的幻想是错误的。德国人将会要求我们交出舰队、海军基地还有其他东西,德国人会把这称为解除武装。英国将成为一个奴隶国家,建立一个希特勒的傀儡政府,由莫斯利之流统治。” 119 在演说的结尾,丘吉尔宣称:“不管敦刻尔克的结局如何,我们一定会坚持战斗。”他清楚敦刻尔克的形势仍然危急,5月28日当天,只有17000名英军成功撤离(第二天开始,每天撤离的军队才超过5万人)。但丘吉尔的坚定决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何种党派,所有这些老资格的议会政治家们表现出一致的热烈反应,这让丘吉尔都喜出望外。

好几位内阁大臣像是从会议桌边的椅子上跳起来,奔向我的座位,一边大声欢呼,一边使劲拍我的后背。毫无疑问,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如果我在领导国家的重大职责面前迟疑退缩了,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扔出窗外。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部长都下定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宁可牺牲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财产,也不会在敌人面前屈服。他们是整个下院和全国人民的优秀代表。 120

一个小时之内,丘吉尔回到战时内阁会议上,描述了刚才外围大臣们的反应,他说:“当我告诉他们政府绝不放弃斗争的时候,大臣们一致欢呼,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身居高位的资深政治家们如此热烈地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哈利法克斯和张伯伦在会议间隙起草给雷诺的新回信的时候,丘吉尔却在为自己的立场争取更多支持。他赢得了这一天。哈利法克斯再没有反对。张伯伦宣读了回信草稿,丘吉尔表示满意。当哈利法克斯提出雷诺要求盟国请求罗斯福总统再做一次调停的努力之时,丘吉尔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现在马上再次向美国求助“为时过早”。他再次援引心理本能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只有坚定地挺身与纳粹战斗,才能赢得美国的尊敬与信任,而现在慌慌张张地请求帮助,只会收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121

给雷诺的回信在当天晚些时候发出。回信的措辞由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确定,并经战时内阁全体成员通过。 122 但回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完全是丘吉尔的。根据张伯伦的提议,回信并没有完全排除在“将来合适的时候”请求墨索里尼调停的可能性,但是目前还不能这样做。 123 回信认为唯一的出路在于坚持战斗,只有战斗“才能加强我们的谈判地位,并赢得美国的尊重,甚至在未来赢得美国的物质援助”。如果英法两国坚持下去,“应该可以避免丹麦和波兰的命运降临到我们头上”。 124

实际上,尽管英国拒绝请求墨索里尼出面,法国政府已经决定单方面接触意大利。在罗马,法国的请求遭到了轻蔑的拒绝。 125 墨索里尼决心开战,不要和谈。法国已经在德国的进攻下濒临失败的边缘。墨索里尼只想不劳而获,轻易取得自己那份荣耀和战利品。他在6月10日对法国正式宣战(第四章将详细分析这个决定)。当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伯爵向法国大使弗朗索瓦·庞塞递交宣战书的时候,庞塞评论说,这是“向已经倒下的人背后补上的一刀” 126 。一周之后,法国投降。

英国政府从5月中旬就考虑到万一法国被击败,英国必须独自抗战,希望美国最终能够伸出援手的前景(当时对美国的援助根本没有把握)。但英国人没有想到会出现“敦刻尔克奇迹”。5月下旬英国远征军在未来的政治考量中已经被当作不存在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英国政府做出了我们上面所考察的政治决策。在决定已经做出以后的几天,英国人才逐渐意识到,那些由成百上千艘小船组成的救援船队正在完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多少次地冒着炮火和风浪往返于海峡两岸,成功地救出全部被围英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虽然一直暴露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之下,但几乎整个英国远征军加上很多盟军都经由敦刻尔克的海滩和港口安全撤退,撤出来的总数到6月4日为止达到224301名英军以及111172名法国和比利时战士。 127 那一天,丘吉尔在下院通告了这场奇迹,他鼓舞人心的演说在如下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话语中达到高潮:“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登陆场战斗,在田野中战斗,在街巷里战斗,在山峦中战斗,我们永远不会屈服……” 128 在当时英国民众经过了巨大的军事挫败,而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几乎成为一场胜利,丘吉尔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演说受到民众极大欢迎。这是丘吉尔公众形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他在公众当中树立起一个坚强不屈的战时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敦刻尔克危机之后的丘吉尔获得了远远超出他战时内阁同僚的政治声望。6月6日,他能够用不容挑战的权威语气告诉同僚们:“英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参与任何停战谈判,绝不屈膝求和。” 129 在敦刻尔克的陆军命悬一线的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当政府讨论未来的政治战略并陷入僵局的时候,丘吉尔是不敢用如此不容置疑的口气独断专行的。 mpgm5HKkKCFgCIFrsR6UkmR47XKX5+KXNq/Dq0K4WRhy/smdJ4pxFFnR3ZmLOO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