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主要人物一览表

本表中列出了在各主要国家中决策层面的主要人物,并简短介绍他们在1940年至1941年间那些关键事件中的立场和所担任的职务。同一国家的人物按照英文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英国

克莱门特·艾德礼,自1935年起担任工党领导人,丘吉尔战时内阁的掌玺大臣。

亚历山大·卡多甘爵士,外交部国务秘书(首席职业外交官)。

内维尔·张伯伦,自1937年起担任英国首相,至1940年5月10日辞职;此后任枢密院议长和战时内阁成员,直至因为重病辞去政府职务和保守党党魁职位,几周之后于1940年11月9日病逝。

温斯顿·丘吉尔,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十年之后,于1940年5月10日被任命为英国首相,并兼任国防大臣。在张伯伦辞职后出任保守党党魁。

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1940年5月起担任英国驻苏联大使。

阿瑟·格林伍德,从1935年起担任工党副党魁,在丘吉尔战时内阁中担任不管部大臣,负责经济事务。

陆军元帅戈特子爵,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他做出了1940年5月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决定。

哈利法克斯勋爵,从1938年起担任外交大臣,1941年1月被任命为英国驻美国大使。

大卫·劳合·乔治,1916年至1922年任英国首相;在1940年,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很多人认为,他将是在和德国媾和以后出任英国首相的人选。

洛锡安勋爵,英国驻华盛顿大使,1940年11月把英国财政的窘境告诉美国人民,从而促成了租借法案。他在1940年12月病逝。

阿奇博尔德·辛克莱,自1935年起担任英国议会自由党主席;在丘吉尔政府中担任空军部大臣,参加了1940年5月下旬战时内阁的辩论。

德国

维尔纳·冯·勃劳希契元帅,1938年到1941年12月任德国陆军总司令。

卡尔·邓尼茨海军少将,德国潜艇部队司令。

阿道夫·艾希曼,帝国保安总局犹太人事务科科长,就组织迁移犹太人的事务向海德里希负责,实际上是最终解决方案的管理人。

汉斯·弗兰克,波兰占领区总督。

约瑟夫·戈培尔,从1933年3月起担任帝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

赫尔曼·戈林,德国空军总司令,自1936年起任德国四年计划总负责人,希特勒指定的继承人。

阿瑟·格莱泽,在被并入德国的波兰西部、以波兹南为中心的“瓦特高”地区任政府首脑与纳粹党负责人。

弗兰茨·哈尔德上将,陆军总参谋长,负责陆军战略计划。

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希姆莱的直接下属,帝国保安总局局长,负责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

海因里希·希姆莱,从1929年开始担任党卫队全国领袖,1936年被任命为德国警察首脑,并从1939年10月起担任德国国籍整合问题的帝国专员,这个职务给了他掌管东欧人口迁移安置计划的一切权力。

阿道夫·希特勒,从1921年起担任纳粹党领导人,1933年1月起担任帝国总理(德国政府的首脑),从1934年8月起任国家元首,从1938年2月以后直接完全控制了新成立的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从1939年起被正式称为“元首”,1940年战胜法国之后达到了他的权力顶峰。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负责总体战略规划。他是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也是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方面的主要顾问。

威廉·凯特尔元帅,从1938年2月起担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长官,但完全是希特勒的应声虫。

海因里希·缪勒,1937年起担任盖世太保首脑,直接向海德里希负责。

尤金·奥特将军,1938年起任德国驻东京大使。

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元帅,德国海军总司令。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从1938年2月起担任德国外交部长。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从1941年7月起担任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长。

弗里德里希·维尔纳·冯·德·舒伦堡伯爵,从1934年起担任德国驻苏联大使。

瓦尔特·瓦利蒙特少将,从1938年起担任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部长,直接向约德尔负责。

恩斯特·冯·魏茨泽克,从1938年3月起担任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首席职业外交官,和里宾特洛甫的关系紧张。

日本

裕仁,1926年继他的父亲大正天皇嘉仁成为日本天皇,年号“昭和”,是昭和时代被神化了的国家象征。昭和的意思是“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木户幸一侯爵,从1940年6月1日起担任内大臣,天皇最信任的顾问。

近卫文麿公爵,1937年中日开战时的日本首相,1939年1月辞职;1940年7月再度出任首相;1941年在名义上和他的内阁一起总辞职,立即第三次被任命为首相;最终于1941年10月16日因为政策失败而辞职。

来栖三郎,前驻德国大使;1941年11月作为特使被派往华盛顿,帮助野村吉三郎大使寻求避免战争的可能性。

松冈洋右,1940年7月至1941年7月担任日本外相,性格冲动,是轴心国的强烈支持者,最后被迫辞职。

永野修身海军大将,日本海军军令部总长。

野村吉三郎,从1941年4月起担任驻美国大使。

及川古志郎海军大将,1940年9月到1941年10月担任海相。

大岛浩,1938年至1939年间亲轴心国的驻柏林大使,1941年2月再度出任驻德国大使。

岛田繁太郎,1941年10月接替及川古志郎出任海相。

杉山元大将,1937年担任陆相,后来担任陆军参谋总长。

东乡茂德,前驻柏林和莫斯科大使,在1941年10月的东条英机内阁中担任外相,接替丰田贞次郎。

东条英机大将,前关东军参谋长,近卫第二次内阁的陆相,1941年10月被任命为首相。

丰田贞次郎,1940年的海军省次官,1941年7月至10月间接替松冈洋右出任外相。

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前海军省次官,偷袭珍珠港计划的设计者,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米内光政海军大将,1940年1月到7月任日本首相,近卫的前任。

吉田善吾海军大将,1940年7月到9月担任海相,之后因健康状况辞职。

意大利

蒂诺·阿尔菲利,从1940年5月起担任驻柏林大使;和阿托利科相比,德国领导人更喜欢他。

贝尔纳多·阿托利科,1935年起担任驻柏林大使,1940年4月他反对干涉的立场促使希特勒要求意大利将他召回。

彼得罗·巴多格里奥元帅,1935年至1936年间指挥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并获得胜利;从1925年起担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在这个职位上成为墨索里尼的首席军事顾问,意军在希腊溃败之后于1940年10月辞职。

多米尼科·卡瓦纳里海军上将,海军参谋长兼海军部副部长,1940年12月被解职。

加里亚佐·齐亚诺伯爵,自1936年起担任外交部部长,娶了墨索里尼的女儿埃达。

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前埃塞俄比亚总督,1939年至1941年任陆军参谋长,1940年至1941年担任意大利驻北非战场总司令。

弗朗切斯科·雅各米尼,从1939年起担任阿尔巴尼亚总督。

贝尼托·墨索里尼,从1919年起担任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魁,从1922年起出任政府首脑,从1933年起以陆军部长、海军部长和空军部长的身份控制武装部队。由于人为制造的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其声望和对意大利国家的控制在1936年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胜利之后达到顶峰,但是在1940年后,他在外交事务上越来越被笼罩在希特勒的阴影之下。

弗朗切斯科·普里科洛将军,1939年至1941年担任空军参谋长。

马里奥·罗阿塔将军,1939年至1941年任陆军副总参谋长。

乌巴多·索都将军,1939年起担任陆军部副部长,1940年6月担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墨索里尼最信任的军事顾问。1940年11月接替普拉斯卡担任驻阿尔巴尼亚司令官,但是很快在希腊战役中被证明无能,1941年1月由于健康原因辞职。

维克托·艾曼纽尔三世,意大利国王,1900年登基,同时还兼任埃塞俄比亚皇帝和阿尔巴尼亚国王。作为国家元首,连墨索里尼也要向他负责,后来1943年7月墨索里尼被推翻的时候证明了这一点。

塞巴斯蒂亚诺·普拉斯卡伯爵将军,无能的阿尔巴尼亚驻军司令官,在1940年11月作为失败的希腊战役的替罪羊被撤职。

美国

约瑟夫·C. 格鲁,拥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技巧,长期担任驻日本大使,在1941年的危机当中是避免开战的最强烈的倡导者之一。

哈里·霍普金斯,尽管疾病缠身,却是罗斯福在众多事务上充满活力的帮手;是总统的亲密朋友,小圈子的成员,有时候作为总统私人特使去完成一些非常重要的任务。

斯坦利·K. 霍恩贝克,在远东问题上是科德尔·赫尔的首席顾问,在日本的威胁问题上是公开的鹰派。

科德尔·赫尔,从1933年起担任国务卿,信奉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所提出的民族自决和国际合作原则;在1941年和日本旷日持久的谈判中越来越倾向于鹰派立场。

哈罗德·伊克斯,内政部长,坚定的干涉主义者。

弗兰克·诺克斯,1940年6月担任海军部长;与同是共和党人的史汀生一起,积极推动罗斯福执行比他愿意推行的更强硬的针对日本的防务政策。

乔治·C. 马歇尔上将,从1938年起担任陆军参谋长,是杰出的组织者,在欧洲战争爆发到珍珠港事件之间的时期组织了陆军的大规模迅速扩军。

亨利·摩根索,财政部长,强烈主张对英国进行经济援助,被赋予组织军工生产的任务。

富兰克林·D. 罗斯福,在1933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1936年连任,1940年11月史无前例地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在30年代末期之前主要关注国内经济从大萧条中复苏的问题,但是之后越来越担心来自德国和日本的威胁,他下令开展了规模庞大的军备重整计划。

哈罗德·斯塔克海军上将,从1939年起担任海军作战部长,积极倡导把作战计划重点放在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战略。

劳伦斯·斯坦因哈特,从1939年起担任驻苏联大使。

亨利·L. 史汀生,从1940年6月起担任陆军部长,美国干预战争的强烈支持者。

萨姆纳·韦尔斯,助理国务卿,罗斯福的密友,因此和赫尔的关系有些紧张。

苏联

拉夫连季·贝利亚,从1938年起担任内务人民委员(秘密警察头目),主管国内安全。

弗拉迪米尔·德卡诺佐夫,从1940年12月起担任驻德国大使。

菲利普·戈利科夫将军,苏联军事情报机构首脑。

格奥尔基·马林科夫,斯大林在苏共书记处里的左膀右臂,主管党务工作;在德国入侵以后,主管红军补给和将工业生产向东方撤离的事务。

伊万·迈斯基,从1932年以后担任驻伦敦大使。

伏谢沃罗德·梅尔库罗夫,国家安全人民委员(国外情报网的头目,在1941年2月从贝利亚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独立出来,而且和军事情报机构相互独立)。

安纳斯塔斯·米高扬,政治局里斯大林小集团成员之一,负责对外贸易工作。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从1939年5月起担任外交人民委员,在1941年5月5日之前还兼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政府总理)。

康斯坦丁·奥曼斯基,从1939年起担任驻美国大使。

约瑟夫·斯大林,苏共总书记,从1941年5月5日起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苏联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掌握了一切政治和军事权力。

西米昂·铁木辛哥元帅,从1940年5月起担任国防人民委员,负责红军的组织训练。

克里姆特·伏罗希洛夫元帅,1940年5月之前任国防人民委员,长期以来是斯大林在军事事务方面的顾问。

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于1939年在蒙古和日本军队的冲突中作为总司令崭露头角,从1941年1月起担任苏军总参谋长。 TtYgOW3dP4uNPpClnbpA4BqO5nWzTknf6pXTQLKoWDiS/s4UNQyDQKB8nkrsEl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