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1940年7月19日组成的近卫内阁立即采取措施,应对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的欧洲局势。实际上在前首相米内光政海军大将内阁任期内,各种事件就已经为此做了铺垫。米内光政内阁对西方的政策比较温和,1940年1月16日出任米内内阁外相的有田八郎和米内反对和德意轴心拉近关系,而陆军却属意于此。有田想要改善日本和英美的关系,这又与军部的意见背道而驰。但是有田的政策当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米内内阁支持“东亚新秩序”,而这正是美国矢志于阻止的。 60 有田不止一次暗示日本想要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政治变化当中获利。一方面,米内政府想避免损害与西方列强的关系,而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南进战略却正是在破坏与西方的关系。 61 所以在需要建立“新秩序”,为帝国获得东亚的原材料,终结英美法荷在这一地区的统治等立场问题上,日本的统治阶层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意见。所有的不同只在于达到目的的方法。

在近卫第二次组阁之前,欧洲的动荡就已经开始影响日本对进一步扩张方向的选择了。 62 通过征服东南亚、摧毁欧洲殖民统治以使日本得以自给自足的机会已经摆在眼前。这个好机会不容错过。大众媒体受到欧洲事态的鼓舞,大肆宣扬这一立场。受到严格新闻审查的报章杂志提出各种各样为日本的“正义立场”辩护的借口,用天花乱坠的辞藻来掩盖和美化裕仁治下整个日本国家军国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实质。 63 但是这一行动需要改善和过去的敌人苏联的外交关系。日本还深陷在侵华战争的泥沼当中,两线作战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陆军军部第一次认真考虑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军方也感到日本有必要和欧洲新贵德国缔结军事同盟。

在德军进攻低地国家和法国北部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开始决定性地改变其外交政策的基调。5月下旬,米内政府对荷属东印度政府施加压力,要他们保证对日本供应锡、橡胶、石油、废金属和其他九项重要原料。 64 在法国6月17日投降之后,日本强迫英法政府切断通过印度支那、缅甸和香港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援助,西方列强不得不忍受屈辱,承认自己的弱势地位。 65 法国的投降在陆军方面引发了是否应该乘势南进的大讨论。6月25日,陆相畑俊六向他的幕僚宣布:“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排除万难!”有些人顺应当时日本国内沙文主义的狂热民意,提议立即开始南进的准备工作,甚至有官员敦促政府奇袭新加坡。不过这都只是孤立的意见,冷静的声音占了上风,日本没有立即就南进战略作出决定。 66

但是日本军部的领导人进行过兵棋推演,制定了在印度支那和泰国建立空军基地,并对荷属东印度进行闪电攻击的备用方案。 67 海军的兵棋推演结论认为,攻击荷属东印度群岛终将导致日本与英国、美国、荷兰三国的战争。另一个结论是,如果没有美国进口的石油供应,日本只能进行4个月的战争,唯一的替代方案是从荷属东印度获得石油,而且必须要解决开采和安全运输的问题。即便日本获得了石油供应,“如果战争持续一年以上,我们根本没有赢的机会”。 68 即使海军早在1936年就开始制订南进计划,而且在1939年9月欧战爆发的时候,就有人认为南进时机已经成熟,但是海军当局仍然对投入这个冒险的南进战略有所顾虑。 69 然而,海军军令部里,各局长的意见在政策制定当中举足轻重,到了1940年4月德国发动西线攻势之前,海军各局长就认为“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时机已经到来”。军令部向联合舰队下达了提高战备等级的命令。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上奏天皇,海军需要五六个月完成备战。 70 随后欧洲的事件极大地助长了军部的乐观主义情绪,有些人甚至认为出兵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不会导致日本跟英美直接冲突。鹰派占据了上风。

陆军和海军的情况差不多。在6月份的最后一周,陆军军部起草了一份南进的政策声明,并于当月早些时候通知过海军军令部。 71 陆军在德国胜利的鼓舞下很快完成了文件起草工作。他们认为英国很快会投降,而日本将在东南亚获益。受到这种盲目信心的鼓舞,他们根本没有仔细分析日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大规模南进战役 72 ,他们只是假设军事征服本身能带来必要的资源。7月3日,这份标题为“应对当前世界形势的原则大纲”的文件已经摆在了陆相和参谋总长的桌面上。这是一份决定陆军军方和政府政策变化的重要文件,让日本最终走向1941年12月的太平洋战争。 73

这份文件指出,当务之急是尽快结束“支那事变”,并抓住机会“解决南方问题”。它预见到南进可能在无法及时结束侵华战争的前提下发生。但无论如何日本“必须在8月底之前完成战争准备”。在外交政策方面,重点放在“加强与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团结”和“尽量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方面。此外它还强调了切断蒋介石政府外援路径的必要性。荷属东印度的资源对日本至关重要,如果不能用外交手段取得,那就使用武力。文件的结尾部分发出了战争叫嚣。日本将在合适的时机对南洋用兵。日本“将进军香港和马来半岛,同时尽量把战争行动的对象局限于英国”,并避免和美国开战。但是文件结尾也提到,“如果形势万不得已,我们最终一定要对美国使用武力,那么日本将尽快开展必要的军事准备”。 74

这份纲要在第二天被递交给了海军的代表。陆军敦促在欧洲战争结束之前尽快采取行动,结束日本对英美的依赖状态,以日本本土和中国为核心,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圈,而且这个经济圈要从印度洋一直扩展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南洋地区。陆军声明说:“我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今天一样要急迫地为弘扬皇国国威而筹划的情况……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75 日本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海军对这份文件作了修改,并在7月9日的陆海军联席会议上和陆军达成基本一致。海军的修改没有降低陆军计划的侵略性,反而变本加厉。海军明知兵棋推演的结果预言日本将和美国发生冲突,还是鼓吹采取强硬路线,不惜与美国开战。例如在提到香港的部分,海军同意应该尽量避免军事攻势,但提议“一旦条件允许,将不惜与英国(甚至美国)一战”。陆军的结论强调尽可能避免和美国开战,海军把这个结论修改得更为强硬:“尽管目前的行动应尽量避免刺激美国,但是日本和美国终有一战。”而且,早先对日美开战长期结果的悲观预言现在也被一些军官的乐观自信所代替,他们认为只要战前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日本终将在战争当中获胜。 76 这种观点反映军方用一厢情愿的希望代替了理智。

因此,陆军支持北进攻击苏联的传统观点转变为支持在南方扩张,跟海军长期以来主张的南方战略一拍即合。如果向南方扩张则必须大规模扩充联合舰队的实力。海军自然衷心欢迎新的“北守南攻”战略。而避免和美国开战而进攻苏联的替代方案则意味着海军的预算将被转用来满足陆军的需要。 77 而日本的原材料来源问题解决不了,就无法摆脱对西方列强的依赖,不仅影响对苏联作战,而且影响侵华战争的胜利结束——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一直在消耗物资和士气。所以,尽管传统上陆海两军的利益有矛盾冲突,但现在两个军种的利益联合起来进行一场赌博,赌即使日本的攻势把美国卷入战争,日本仍然能够战而胜之。

陆军和海军达成一致以后的第一步就是为对外扩张寻求合适的政治环境。米内政府一贯希望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明显和军方不合拍,因此陆军建议换人,并得到海军首肯。军部需要一个与侵略新思维更合拍的首相。陆军次官阿南惟几报告说:“既然今后四五天之内政府更替势所难免,而军方正在准备应对国际局势的最新变化,米内政府明显不适合与德国和意大利开展谈判,甚至还可能导致致命的拖延。因此,为了应对目前严峻的形势,必须撤换内阁。陆军一致支持近卫公爵出任首相。” 78

1940年7月16日,内定米内光政内阁总辞职。第二天,木户幸一侯爵主持了6位前首相(包括近卫)和枢密院议长参加的重臣会议。木户跟30年代开始确立的国家“革新精神”完全合拍,而且在协调军部主流思想跟皇家宫廷意志当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半个小时之内会议就破纪录地迅速议定了下一任首相人选。陆军属意的人选近卫文麿被委以组建新内阁的重任。 79 当时,重臣会议也认为近卫享有民众的广泛支持,有望结束“支那事变”。 80 其实就像他第一次组阁主持了侵华战争扩大化一样,这一次组阁再次证明近卫是一个犹豫不决、性格软弱的首相,但却是军部扩张主义势力的顺从工具。

扩张势力占据了政府的关键位置。陆军希望东条英机出任陆相,松冈洋右出任外相。 81 这些希望在7月22日就任的新内阁当中一一实现了。第二天,近卫文麿在对日本国民发表的广播演说中宣称,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崩塌,日本应该准备好迎接世界新秩序。 82 同日,德国驻日大使向德国外交部汇报说,他预料新的近卫内阁肯定会采取与轴心国更紧密结盟的政策。 83 现在,日本政府采纳新政策的道路已经铺平,很快就要面临命运攸关的抉择了。 TX7heba7vDS9ryL1UhKluLEzY2wGsXWUHYzEDFa2KOO5q3EfBcixSvRIGqV6Jp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