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年至一八五〇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语气,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用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父亲出狱后,狄更斯曾一度进惠灵顿学校学习,不久又因家贫而永久辍学,十五岁时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他学会速记,被伦敦民事律师公会聘为审案记录员。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二年间,狄更斯先后担任《议会镜报》和《真阳报》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些经历有助于他日后走上写作的道路。他一生所受学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奋以及艰苦生活的磨练。一八三六年,狄更斯终于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而名满天下,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

一八四八年,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他俩都有杰出的表演才能,童年时曾随父亲到罗彻斯特的米特尔饭店,站在大餐桌上表演歌舞,赢得众人的赞叹。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身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生活,根据的正是这篇回忆。

狄更斯写这篇回忆是为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做准备。他为小说主人公取过许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福斯特听了,立刻叫好,因为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C.D.的颠倒。于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来。

狄更斯早期作品大多是结构松散的“流浪汉传奇”,是凭借灵感信笔挥洒的即兴创作,而本书则是他的中期作品,更加注重结构技巧和艺术的分寸感。狄更斯在本书第十一章中,把他的创作方法概括为“经验想象,糅合为一”。他写小说,并不拘泥于临摹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崭新的创造。尽管书中大卫幼年时跟母亲学字母的情景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大卫在母亲改嫁后,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中阅读的正是他本人在那个年龄所读的书,母亲被折磨死后,大卫被送去当童工的年龄也正是狄更斯当童工时的年龄,然而,小说和实事完全不同:狄更斯不是孤儿,而他笔下的大卫却是“遗腹子”。同时,狄更斯又把自己父母的某些性格糅进了大卫的房东、推销商米考伯夫妇身上。

大卫早年生活的篇章以孩子的心理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早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童年世界,写得十分真切感人。例如:大卫以儿童特殊的敏感对追求母亲的那个冷酷、残暴、贪婪的商人摩德斯通一开始就怀有敌意,当摩德斯通虚情假意地伸手拍拍大卫时,他发现那只手放肆地碰到母亲的手,便生气地把它推开。大卫向母亲复述摩德斯通带他出去玩时的情景,当他说到摩德斯通的一个朋友在谈话中老提起一位“漂亮的小寡妇”时,母亲一边笑着,一边要他把当时的情景讲了一遍又一遍。叙事完全从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视角出发,幼儿并不知道人家讲的就是自己的母亲,而年轻寡妇要求再醮、对幸福生活的热烈憧憬已跃然纸上。又如:大卫跟保姆裴果提到她哥哥家去玩,她的哥哥裴果提先生是一位渔民。大卫看见他从海上作业后回来洗脸,觉得他与虾蟹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因为那张黑脸被热水一烫,立刻就发红了。这个奇特的联想,充满童趣和狄更斯特有的幽默。

本书充分显示出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的高超技巧,推销商米考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米考伯子女众多,生活负担沉重,时常挣不到佣金,背了一身债。尽管如此,他的绅士风度、周全的礼貌、得体的举止、文雅的谈吐以及和太太之间的忠诚和恩爱却始终不变。夫妇俩常因经济拮据哭得肝肠寸断,可是一转身,马上又哼起快乐的歌曲来。(这种“债多不愁”的乐天性格,正是作者父母的性格。)狄更斯塑造这一人物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描绘出下层市民贫困潦倒的具体情状,而在于创造了“米考伯”类的人物典型。如今“Micawberism”一词以“无远虑而老想走运的乐天主义”的解释已进入每一部普通英语词典。狄更斯善于抓住人物身上某些最能体现其本质的性格特征,加以夸张,并反复展示。如:威克菲尔律师身边埋伏着的那个野心家、阴谋家希普,就是一条毒蛇。他外表谦卑,其实包藏祸心,对恩主的业务蚕食侵吞,一旦羽翼丰满,不但要把威克菲尔玩于股掌之中,还想把他的爱女艾妮斯霸占到手。小说塑造这一人物时,突出写他那双又冷又湿的手。大卫刚住到威克菲尔律师家中时,就看见希普常深夜加班工作或用功苦读。他一边读,一边用手指在书上比划,在书上留下一道道又粗又湿的印记,好像有蜗牛爬过一样。希普又冷又湿的手与狄更斯前一部小说《董贝父子》中的卡克尔那两排又白又亮的牙齿都是狄更斯人物塑造上的著名范例。大卫童年时的灾星、继父的姐姐摩德斯通小姐的性格特点是极端冷酷和残忍,她身边常带一只钢制的钱包,合上的时候,咔哒一声,像是狠狠地咬谁一口。在狄更斯笔下,没有生命的东西也都是活的,都是它们主人性格的写照。

狄更斯的全部创作都体现了他的“道德意图”,那就是博爱、宽恕的人道主义精神。小说在裴果提、裴果提先生以及他的侄子哈姆的身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诚实、善良,他们都有比金子更可贵的心灵。大卫被继父打得遍体鳞伤,单独锁在房间里,连他母亲也不敢来看望他,只有裴果提半夜里偷偷来安慰他,两人通过钥匙孔对话的描写十分感人。从此大卫和这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建立起无法言喻的深情。小说的高潮是亚茅斯海滨的船难。诱拐了哈姆未婚妻的纨绔子弟斯蒂福在狂风恶浪中挣扎求生,与他有夺妻之恨的青年渔民哈姆却冒死下海救他,结果两人都被淹死。两人死亡的意义截然不同,斯蒂福的死是他奸险行为的报应,而哈姆的死却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理想的最高体现。正是这种鲜明的道德意图,使小说具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巨大感染力。

大卫历尽磨难,终于找到他唯一的亲人——贝西姨奶奶,并在她的爱护下健康成长,终于成为一位著名作家。他忠实地奉行姨奶奶对他的教导:“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这可以成为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研究者都把姨奶奶家住着的那位常像小孩一样和大卫一起放风筝的年长亲戚迪克先生视为一位“怪人”,而没有认识到他在小说中的意义。英国剑桥大学利维斯教授对此作了发人深省的阐释,他认为:迪克在大卫成长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健康的童年必须有“游戏、幻想和诗的想象力”。小说真实、具体地描绘了大卫感情成长的经历:早年对小姑娘艾米丽的喜爱、青年时对朵拉带有盲目性的热恋和婚姻以及朵拉逝世、他在海外闯练数年归来才最终发现在他的生活中一直给予他照顾和影响的艾妮斯才是他最理想的伴侣。狄更斯的描写不但在细节配置和情绪烘托上都做到入情入理,恰到好处,并且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你对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有很深刻的感悟。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把本书和《圣经》并列,誉为“所有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的确如他所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我甚至认为,谁若有幸在少年时代就阅读这本书,必将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C.D.或是D.C.都是谈不尽的,让我们就此打住,一起来欣赏这部能净化我们灵魂的经典吧!

薛鸿时 gmrIumwr8qkurXmE952kY8ZltLz1IIj41+e3j1R/AlKgqUY0JTPMV3W+p3i7p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