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从中医学翻译简史、术语的标准化建设、教材编撰的进展、代表人物和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来讨论中医学翻译的概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廷钰等在其发表的“中医翻译历史和中医术语翻译”一文中总结了中医学翻译的历史。公元561年,苏州人知聪携《本草经》《脉经》《明堂图》赴日,途经高丽,并居住一年,传授中医学。隋唐时期,高丽留学生8000余人来华,《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遂传入高丽,《本草经集注》中载有人参、五味子等来自高丽的药物。到两宋时期,医学交流达到高潮。中日医学交流始自公元562年,公元754年鉴真去日本传习道医。宋金时期,日本以中医学理论为蓝本出版了《顿医抄》《万安方》等书。公元1487~1498年,日本田代三喜来华学医,他崇尚李杲、朱丹溪两位医家,写成《启迪集》。中印之间很早就开始医学交流,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天竺按摩法,《隋书》中记载译成中文的印度医书有11种之多。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医学交流始于公元2世纪,阿富汗僧人译《胞胎经》。公元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著的《医典》中有《脉经》的资料。中欧医学交流主要始于明清时期。1644年,波兰传教士卜弥格(Boym,Michel)来华,首先将《黄帝内经》《脉诀》介绍给西方社会。1656年,《中国植物志》被译成拉丁文。1674年,荷兰牧师赫尔曼·布绍夫(Herman Busschof)出版了 Het Podagra 《痛风脚》一书,书中介绍了艾灸治疗痛风和关节炎的方法。英国的约翰·弗洛耶(John Floyer)受德国医生安德烈·克雷耶(AndreasCleyer)翻译的《脉经》的启发,发明了测试脉搏的机械装置,他于1707年在伦敦出版了 The Physician's Pulse Watch 《医生脉诊表》。凡此种种说明,将中医学翻译成外文工作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一直没有系统的中医学著作和医理的翻译作品,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学翻译工作才获得了社会足够的重视。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王吉民、伍连德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们抛砖引玉,带领一批掌握英语的中医爱好者积极从事各种中医学英文著作的编撰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珍贵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学英译作品不断涌现,终于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谢竹藩、欧明、李照国等人都先后出版了多部中医学英译的著作。中医学四大经典中的《黄帝内经》的英译版就已经出现了10余个版本,译者有中国学者、中国的海外华侨、英美等国际学者等。
术语的标准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术语的标准化翻译上,近年来进展较快,出现了如下对中医学术语贡献较大的标准。
2000年,国家科技部设立《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项目。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及其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导下,制订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中医药基本名词英译原则及方法》等有关中英文名词的规范。2004年,其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医药学名词》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施行,这是正式发表的第一个标准。该研究成果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订《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参考材料之一。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出版了《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在“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从中医学概念、术语要求、汉字字源、英语语法和表达、中西医概念的比较等方面制定了标准的具体指标。其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获得推广,而且被WHO采用作为制订《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参考资料之一。
2006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辽宁中医药大学负责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标准出台。此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五运六气等术语及其概念。其编写遵守了术语学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特色,与李振吉主编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相一致。
2004年10月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WHO正式启动了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工程,确定了中国在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05年6月在日本东京、2005年10月在韩国大邱又相继召开了这样的会议。经3次立会,不断研讨,最终制定出版了《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简称ISTTCM标准)。
在WHO着力推进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同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中联)(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WFCMS)也联合其成员国开始了同样的研制工作。世中联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ISNTCM)在2007年4月的成员国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并于同年年底正式出版发行。
2008年,李照国撰写出版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从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针灸穴位名称国际标准化及WHO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比较角度阐述了对中医术语标准化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英国学者魏乃杰(Nigel Wiseman)的《实用英文中医词典》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其翻译思想广为西方人士接受。魏乃杰获得了德文、西班牙文翻译学士,辅助医学博士,是美国标登出版社(Paradigm Publications)编辑,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英语讲师,从事中医学翻译工作多年。其主要汉英中医词典包括《中医及针灸穴位名词词汇》( Glossary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英汉汉英中医词典》和《实用英文中医辞典》(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
他的中医学英译词汇不但为许多翻译者所采用,更被美国三大中医文献出版社中的两家(Paradigm Publications和Blue Poppy Press)指定为其出版品之英文词汇标准。对于中医学英译问题,魏乃杰先生认为,翻译经典古书,西医化翻译不能派上用场,因为容易将现代医学概念投射到古代去,掩盖古代作者原来的思想。
200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写出版了《新编实用中医文库》系列丛书;同年,李照国、朱忠宝编写出版了《中医英语》;2006年,施蕴中、李磊编写出版了《新世纪中医英语》;2007年,刘昭纯、刘君华编写出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英文对照);2012年,车念聪编写出版了第1版《医学教育改革系列教材:中医学(英文版)》;2013年,刘明、郝吉顺编写出版了《中医英语基础教程》;同年,李照国主编出版了《中医英语》(第2版);2016年胡鸿毅主持编写并出版了《中医专业英语》等。
除此之外,自2000年以来,国内各大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对外中医英译丛书和其他教材,涵盖了中医学基础和临床各科,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21个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国进修生教材7个分册,学苑出版社的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6个分册,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的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14个分册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医对外宣传丛书12个分册等。这些教材的出版、面世说明国内中医学英译的学术气氛越来越浓,中医学英译作者队伍越来越壮大,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阔。许多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对外专业,客观上需要一大批中医学英译教材。
教材的进展上主要体现在从单篇文章的简单拼凑和术语的列清单标记发展到中医学的整体呈现和术语的不同学习方法,从单一的汉语讲解到全英文讲解和双语讲解,从词汇的使用混乱到逐渐趋于同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学翻译工作进展迅速,很多人投入到中医学的翻译工作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谢竹藩,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是我国首批西学中班成员,国内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发起人。其《中医学讲义》(英文),曾被誉为沟通中西医学的权威性著作之一。主编有《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 Common Te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nglish (1980),第一部中医英语词典〕、《中医药词典》等。他还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一书成为WHO的参考资料之一。2002年起,他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On Standard Nomenclature(术语的翻译标准)”栏目上连续发表了 On Standard Nomenclature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Terms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翻译标准》)。他主张通过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语标准化来改变目前中医学英译的混乱局面。
欧明,1948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医学院。欧明教授不仅是我国现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医学翻译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就主编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汉英中医辞典》。其编著的主要汉英中医字典还包括《汉英常用中医词汇》《汉英常用中药手册》《汉英医学大辞典》《汉英中医处方手册》,其中《汉英医学大辞典》获1994年卫生部翻译优秀奖。除主编、出版多种中英双语或英文版专著、杂志外,欧明教授还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古籍与信息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芳香及药用植物情报网络、《中医荟萃》英文版等组织和杂志的主要撰稿人。
陈可冀,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内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主编。主要中医英译著作有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Case Studies , Imperial Medicaments ,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陈可冀院士非常重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英译栏目的翻译质量,并为一些中医英译著作作序,如李照国的《汉英中医药大词典》和《中医英语翻译技巧》、魏乃杰的《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黄嘉陵教授的《最新汉英中医词典》等。
李照国,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英语语言文学学士,专门用途英语硕士,中医药博士,长期从事中医药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专著、译著多部。李照国教授1996年出版了《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该书就中医学概念的英语翻译问题、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自然性、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规定性)、翻译方法(借用西医用语、直译、意译、音译、音意结合)等进行了讨论。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医翻译导论》《中医英语教程》《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中医英语1000初级词汇速记》《中医英语1000中级词汇速记》《中医英语1000高级词汇速记》《医学论文英语翻译技巧》《简明汉英中医词典》《汉英英汉医学英语构词法辞典》等。
席文(Nathan Sivin),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教授、科学史教授,是李约瑟之后西方最重要的中国科技史专家。主要著作有 Chinese Science,edited with Shigeru Nakayama (1973),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China (1987), Medicine,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China.Researches and Reflections (1995)。
满晰博(Manfred B.Porkert),慕尼黑大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教授。1957年,满晰博教授在巴黎大学获得汉语博士学位;1969年,其教授论文 Habilitation 在慕尼黑大学获得通过,之后在慕尼黑大学教授汉语和中医基础理论,直至1995年。满晰博教授曾在欧洲、亚洲(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东南亚地区)的学术机构广泛讲学。1978年满晰博教授在慕尼黑创办中医学会,1980年创刊《中医杂志》,同时还发起成立“国际中医学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满晰博教授出版了大量中医教科书。
文树德(Paul U.Unschuld),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教授、汉学家、医史学家,早年获得哲学、药学、公共卫生学博士。他领导的研究所是当今国外唯一专门研究中医学历史文献的研究所。早在1986年,文树德教授就出版了英译本《难经》,1998年与他人合译《银海精微》。撰写了 Medicine in China : A History of Pharmaceutics (1986)和 Medicine in China : A History of Ideas (1988)两部专著。文树德教授主持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课题通过国际合作,历时10余年才得以完成。
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欧洲享有盛誉的针灸师和中药药剂师,早年曾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编写了不少英文中医著作,其中 Tongue 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 (1987)、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1989)、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1994) 和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Chinese Medicine (1998)已成为海外英语国家的重要中医学教材。2003年他还出版了 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 。
魏乃杰(Nigel Wiseman),德文、西班牙文翻译学士,辅助医学博士,美国标登出版社(Paradigm Publications)编辑,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英语讲师,从事中医学翻译工作多年。其主要汉英中医词典包括《中医及针灸穴位名词词汇》( Glossary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英汉汉英中医词典》(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他提出的中医学英译词汇不但为许多翻译者所采用,还被美国三大中医文献出版社中的两家(Paradigm Publications和Blue Poppy Press)指定为其出版品之英文词汇标准。1999年出版了《伤寒论译释》〔 Shang Han Lun ( On Cold Damage ):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ies 〕。
蒋基昌等在2012年发表的《论对外中医教材英译存在问题及英译质量的提高》一文中总结出我国出版的中医英译教材普遍存在的四个问题。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语除了本身的概念外,还可能会有其联想义、搭配义、社会义等。如果译者对词汇的多个意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容易望文生义,从而导致误译的产生。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的转换必然会涉及语言中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译者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非常容易造成误译。此外,译者对词语的褒贬色彩未予区分、对习语和惯用语的了解不足、对句子结构分析不到位等都会导致误译的产生。
从事中医学英语翻译的人员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英语专业人员,包括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中医对外交流机构的英语专业工作人员等。他们的语言功底扎实,但往往缺乏对中医学内容的透彻理解,容易产生误解。第二类是中医专业人员,包括中医院校的中医教师、中医医院的医生、中医对外交流机构的中医专业工作人员、移居国外的中医人员等,他们有丰富的中医学专业知识,但英语语言功底往往不扎实,容易出现翻译不到位、误译等现象。第三类是移居国外的略懂中医学或对中医学一无所知的人,为了谋生而进行翻译,往往造成隔靴搔痒、以讹传讹的翻译。第四类是了解中医学或懂中医学的外国人,他们能够摆脱汉语的影响,为国内的中医英译提供新鲜的视角,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的翻译往往淡化了中医学的民族性,常常会因曲解中医学内容而导致误译。中医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很多误译都是由于译者对原文的错误理解所致。
如《黄帝内经》的译文“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Medicine”,可视作误译。据史料记载,黄帝常坐于明堂就医学问题与岐伯对答,故假托其名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的“黄帝”不是“黄色的皇帝”(Yellow Emperor),“内经”也不是内科医学(Internal Medicine),导致误译的原因是译者望文生义。WHO西太区在2007 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中给《黄帝内经》的英译提供了两种选择:一种是音译,即采用汉语拼音 Huangdi Neijing ;另一种是直译,译成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比较恰当。
“带下医”一词曾经有人译成“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而“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的意思是“裙子下面的医生”,让人颇为费解。可见,这种误译是由于译者并不知道“带下医”指的就是妇女的医生或妇产科医生。而有很多论文作者,由于不懂西医,认为“带下医”的意思是妇科医生,而译作gynecologist。中医药类专业用教材《医古文》中给出的注释是“带下医:妇科医生。妇女所患诸病(经带胎产),多属带脉以下,故名”。这个注释把“带下医”解释为妇科医生不准确,因为“带下医”指的是妇科、产科医生。造成这种解释错误的原因是作者的西医学知识不足。由此可见,译者由于缺少专业知识而不明其义,穿凿附会必然导致误译。Dr.Wiseman把带下医翻译成women's doctor,非常地道。
漏译指的是译文中没有把原文的信息完整地翻译过来,有遗漏。请看下列原文的翻译。
原文: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
白话文: 女子到了14岁左右,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成熟并发挥作用,使任脉畅通,冲脉气血旺盛,表现为月经按时来潮,开始有了生育能力。
译文: When she reaches her fourteenth years,she begins to menstruate and is able to become pregnant and the movement in the great thoroughfare pulse is strong.Menstruation comes at regular times,thus the girl is able to give birth to a child.
这段英语没有翻译具有中医学文化特色的、难懂的文化负载词“天癸”和“任脉”,进而“天癸至”和“任脉通”也没有翻译,这就导致了译文丢失了中医文化术语的同时失去了原文中对妇女“二七”为什么能“有子”的机理的解释部分。原文认为,因为妇女到了“二七”的年龄时,“天癸至”“任脉通”和“太冲脉盛”,所以才能“有子”(这时表现为有月经),而译者显然没有翻译出这种因果关系,不能使读者完全获得该段原文的完整含义,丢掉了非常重要的知识信息,体现不出原作者的学术水平,降低了原著的学术价值,属于漏译。
可读性差的主要原因是逻辑混乱、表意不明及中文某些模糊的表达方式。
原文: 心悸是以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为特征。惊悸和怔忡二者均有心慌、心跳,但在病因和病情上有区别。
译文: Palpitation is manifested as self-feeling palpitation and anxiety.Both palpitation due to fright and severe palpitation will display the same symptoms of nervousness and palpitation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etiologies and states of illness。
这段话很难理解。首先,“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是诊断心悸的最重要指标,强调的是“a conscious awareness”。把“自觉”翻译成“selffeeling”,太口语化,conscious awareness会更好。第一句的英文逻辑混乱,不能说Palpitation is palpitation。“惊悸”是指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因而WHO和Dr.Wiseman把“惊悸”译成“fright palpitation”,虽然“palpitation due to fright”与之相近,但作为术语不如前者简洁。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因此WHO和Dr.Wiseman 均把它译作“fearful throbbing”。因此,这段汉语改成如下翻译会更好些。
Palpitation in TCM is marked by a conscious awareness of the heartbeating,the patient is frightened,alert and disquieted.There are flusteredness and palpitation either in fright palpitation or in fearful throbbing,but differenc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etiology and clinical conditions.
英译标准不统一主要体现在术语的翻译上。如上所述,目前有很多标准,包括世中联的和WHO西太区的,有很多词在这些标准中的翻译是不一致的,如“脏腑”一词,世中联的翻译是“zang-fu organs”,而WHO西太区的翻译是“viscera and bow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