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甘草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或胀果甘草及光果甘草的根或根茎。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春秋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或除去外皮(习称粉甘草),切片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成分】 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皂苷(常为甘草酸的铵、钾、铁或钡盐),甘草次酸;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甘草黄苷,异甘草黄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等;尚含7-甲氧基香豆精,伞形花内酯,阿魏酸,芥子酸,多种氨基酸,生物素,β-谷固醇。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补中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缓和药性。

【主治】 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炙甘草补脾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药理研究】

1.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均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甘草甜素小鼠实验呈现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对马血清或鸡蛋清所致的豚鼠过敏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甘草对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因机体状况不同而呈双向作用。在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受到损耗时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在安静状态下则呈抑制作用。由此可知甘草的补益作用,只宜于机体虚弱者,否则反有不利作用。

3.抗消化道溃疡作用 甘草提取物、甘草浸膏、甘草苷等对动物实验性消化道溃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并能直接吸着胃酸,还能促进溃疡愈合。

4.镇咳、祛痰作用 其镇咳作用与中枢有关。甘草还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

5.保肝作用 甘草浸膏口服,对CCl 4 所致的大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肝脏的变性和坏死显著减轻,肝糖原恢复,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有报道认为甘草能促进蛋白合成。

6.其他作用 甘草及其提取物成分还具有解痉、镇痛、解毒、抗菌等作用。

【用量用法】 3~6g,作为主药可用至9g。煎服。凡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入补益药中宜炙用。

【注意事项】 本品甘缓助湿壅气,令人中满食减,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不宜使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长时间大量服用,每易引起水钠潴留浮肿、血压升高、四肢瘫痪和低血钾,临床上称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一般日服量不宜超过9g。

【肝病应用指要】

1.抗炎护肝 甘草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肝脏变性和坏死减轻,肝糖原恢复;一部分抗炎作用是通过甘草所具有的糖皮质激素样的作用来实现的。通过抗炎护肝,达到降酶和改善肝功的目的,临床所有原因的肝损害及肝功异常,均可应用甘草。

2.增加肝脏解毒功能 甘草能使肝脏解毒功能加强,使肝细胞内肝糖原蓄积增加,促进肝内物质代谢。甘草本身所具有的解毒作用在与其他药物配伍时缓和其他药物的毒性。甘草对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特别是药物性肝损害更为常用。生甘草又可用于肝脓疡等化脓性炎性疾病。

3.补益作用 炙甘草具有补益中气、强健身心作用,对慢性肝病及体质虚弱、纳呆乏力、气短咳嗽、失眠多梦等可与参芪、白术、茯苓等补益药同用。

4.散结作用 甘草具有散结作用,肝脾肿大可与其他软坚散结或化痰散结药同用。 bppx8UK0nZsS+9kkd2jO60er/f74cBD1vL/XJfPZGN6AtFh2kyWf18nlcu1sxg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