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抗乙肝病毒的中药

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六种,即HAV(甲肝病毒)、HBV(乙肝病毒)、HCV(丙肝病毒)、HDV(丁肝病毒)、HEV(戊肝病毒)及HGV(庚肝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对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抗肝炎病毒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抗乙肝病毒的临床观察和药物筛选。

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开展了HBsAg(乙肝表面抗原)体外抑制试验,发现了不少在肝外有抑制HBsAg作用的中草药,综合七个单位对980味单味药筛选,其中发现对HBsAg体外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有50余种,如大黄、黄柏、何首乌、紫参、黄连、虎杖、贯众、肉桂、麻黄、蚕沙、地榆、白矾、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艾叶、青龙衣、败酱草、石榴皮、桑寄生、昆布、苦丁茶、独活、沙参、钩藤、蟛蜞菊、升麻、牡丹皮、胡麻仁、草豆蔻、金钱草等。

重庆医学院对508种中药抑制HBsAg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23种药物对HBsA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如胡黄连、贯众、黄药子、钩藤、桑寄生、黄柏、昆布、石榴皮等;61种中药具有轻度抑制作用,如桑叶、陈皮、木瓜、牡丹皮、丁香、山楂、七叶一枝花、郁金、黄芩、怀山药、桑椹子等。

有人筛选了206种中药,发现石榴皮、丹参、何首乌、五味子、虎杖、白花蛇舌草、大黄、蚕沙、板蓝根、茵陈、黄连、矾石、鱼腥草等对HBsA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有人相继用反相被动血凝抑制(RPHI)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筛选了1000多种中草药对HBsAg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对HBsAg有高效抑制的有云实、酸浆、地耳草、桑寄生、木通、马尾松、过路黄、知母、柿蒂、连翘、竹叶、瓜子金、两面针、旋覆花、巴戟天、豨莶草、草果、茵陈、黄芪、贯众、虎杖、生地黄、地耳草、昆布、海金沙、紫金牛、泡桐、赤小豆等;中低效中草药有100多种,用ELISA技术筛选出的有抗HBsAg作用的药物有29种,它们是夏枯草、荔枝核、棉花根、苏木、吴茱萸、半枝莲、贯众、橄榄、马齿苋、木通、山楂叶等。

有人用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HA)斑点杂交法对治疗肝炎常用的80种中药体外抑制HBV-DNA进行研究,发现有66种(占83.8%)对HBV-DNA有抑制作用。其中以蚤休、北山豆根、虎杖、白英、大黄、丹参、赤芍、何首乌等8种药物最强。

以上中药由于使用的药物浓度与方法不同,其抑制作用的强度也不相同。

另外,从上述所列药物看,有不少有抑制乙肝病毒作用的中药同时具有损害肝脏的副作用,如黄药子、桑寄生、贯众、石榴皮等,临床应用时应予以注意。

临床观察表明,体外抑制乙肝病毒实验研究的结果与临床实际疗效差别甚大,单纯用病原学观点及实验研究结果选用此类药物,疗效并不理想,因为,机体清除乙肝病毒(HBV)要通过复杂的免疫反应,所谓抗病毒中药单纯对HBV具有抑制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今后应筛选对清除HBV免疫反应各个环节有作用的中药,才会使抗病毒中药的研究不断趋于深入。 vOBC4PHCRB4Db4MN2SfZKOs91U3rG/83Z1RYud0DdUOtT6HkSs9SgknciT+2d3p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