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理解文章的时候,文科生恐怕很少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运用数学式的方法进行解析。但是,只要阅读理解的内容是议论文、说明文而非抒发个人感情的文章,那么应该自然而然就会以数学逻辑思考的方式阅读理解文章。
接下来的内容是日本大考中心测试(2012年语文正式测试)的阅读测试题。此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排除所有个人的感情或想法,依据本文所提供的线索,以逻辑式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任何人都能得到正确答案,不需要所谓的“直觉”或“灵光一闪”。“逻辑”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论有没有特殊天分都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第一题 请阅读以下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问题5,共50分)。
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在其与环境之间,一律保持最适当的距离来生存。为了繁衍后代而寻找配偶、为了躲避寒暑或风雨而兴建坚固的居所或改变居住地来躲避敌人和驱逐竞争对手,这些都是生物为了维持生命而采取的行动。不过无论如何,生物从环境中觅食的行为,毋庸置疑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活动。
生物在从事这些维持生命的行为时,无疑都是以单独的个体为单位的。每个个体在各自固有的环境里,有时与同物种的其他个体合作,有时在与同物种其他个体或不同物种个体的竞争关系中确保自我的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A)与某个体有关的其他个体自然也是构成该个体周遭环境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该个体本身的各种条件,例如饥饿、疲劳的程度、性欲、运动或感觉能力等,也属于环境要素中的“内部环境”。这样一想,我们实在很难明确定义个体与环境的连接点或边界究竟是什么。其中最具争议的要点在于:假如构成个体本身的各种条件也一律被视为环境,那么所谓的“个体”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假如此处所称之边界的“另外一边”是所谓的环境,那么边界的“这一边”又存在着什么呢?似乎也无法单纯说是该个体或有机体了。
复数的个体又如何呢?为了简化情况,此处就以彼此之间拥有合作关系的两个人——夫妻为例。即使是夫妻,两人绝对都是生存在各自固有世界的独立个体。我所生存的世界,累积了我从孩提时期以来的经验和记忆,而我的妻子也一样。我们不可能完全地同化,更不可能交换彼此的过去。不过任何一对夫妻一旦结婚,便开始拥有与其他夫妻完全不同、两人之间专属的回忆。而这样的默契会让两人在面对某些事情时,即使不刻意开口与对方商量,也能在无意识间形成一种采取共同行动的默契。就这个角度而言,将夫妻结合在一起视为单独的“个体”也是无妨。这一点同样也可以适用在一个家族、一群长年往来的朋友等具备共同利害关系的团体。人类以外的动物,例如鱼、鸟或社会结构井然有序的昆虫等,更明显存在着这种整个族群如单一个体般行动的现象。
换言之,即使是在这种“族群”的情况下,基本上还是因为每个个体都以族群的繁衍为目的,因此就如同单独个体试图维持生存的情况,这些复数个体也会确保在与环境的边界上维持最适当的接触。而此处同样无法单纯地把族群整体归进此边界的“这一边”。第一,和个体的情况不同,族群与环境之间已经不存在物理上的边界线;第二,就“构成族群的复数个体又分别是族群整体重要的内部环境”这一点来思考,应该很清楚情况绝对无法简单说明。构成族群的各个体的行动,绝不可能完全被族群整体的行动所同化,且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又必须应付各自的需求。每一个个体都在各自与环境之间的交界面上独自维持着生命,同时又遵守着族群整体的行为模式,基本上不会出现任何个别行动破坏全体秩序的情况。
我们在前文中已知:生物个体或由个体的思维所组成的族群,在其与环境的交界面上进行的维持生命的活动,(B)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复杂结构。当这样的情况套用在自我意识强烈的人类身上时,其复杂程度更是大幅增加。举例而言,即使是一个在与外部环境接触面上行为较团结的家族,与动物相较之下,其家族内部的每个人仍然会表现出格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由于个人的行动而破坏家族整体和谐的情况也绝不在少数。此时,这种不存在于人类以外的生物身上的“自我”与自我以外的“其他人”之间的对决,明显比整个家族的和谐更为重要。除了家族之外,其他由人类组成的团体在各种场合会发生的情况其实也都大同小异,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
关于人类的自我意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实各种假设都有可能成立。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假说,自我意识肯定是“进化”的产物之一。所谓进化的产物,即代表它是为了生存目的而存在的。通过自我意识的形成,人类即可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获得新战略。然而有些时候,原本该对生存有利的自我意识,却与同样以生存为目的的集体行动互相对立,这应该是(C)人类作为生物最大的悲剧吧。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够取回“自我意识”这项人类尊严最本质的意义呢?
“我”的自我意识并非只是个体的个别意识而已。如果只是指单一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个体之间是各自独立的存在,那么恐怕有许多动物都具备相同的能力。拥有明确个体识别能力的动物不在少数,而且识别其他个体和自我认知是同一种认知机制的一体两面。与此不同的是,人类意识自己为无可取代的“我”,并赋予这个第一人称代名词和其他个体完全不同次元的——与其他个体间的差异,以性质完全相异的特殊差异与他者作区别——独一无二的特权性意义。所谓的“我”并非等质空间内的任意一点,反而是如同圆心般,与外在所有的点本质上皆相异的特殊点。
在这种以“我”为名的自己与他人之间,也可以认为存在有精神分析中以“自我边界”的形式构成的边界线。一般所谓的“自他关系”,指的应该就是与这条边界线交会的心理上的关系。这条边界线被假定在两个领域之间,分别是“外部世界的其他人”和“内部世界的自己”。(D)不过这样的设定并不适合用来思考作为特异点的“我”。假如“我”是圆的中心的话,所有我以外的其他人都位于中心之外。就连“我”自己本身,都在意识到这一点的瞬间被推出中心之外。不过中心并没有所谓的内部。或者若将中心本身视为“内部”的话,中心的“内”与“外”的边界就是自己本身。“我”和他人的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占据了一个不合理的位置,因为“我”既身为“内”,又同时身为“内”和“外”的边界。因此所谓的“我”,其实也就等同于“自我边界”。
与等质空间中的边界线不同,生命空间中的个体与环境的边界并没有所谓“这一边”的“内部”概念。换言之,生物是活在本身与所有身外之物的交界处,即所谓的边界上的。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并活在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上时,就会产生人类特有的自我意识。而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体身上,就连族群全体也是完全相同的情况。人类口中的“我”或“我们”,都有意识地活在与他人之间的边界上。
若将生命的行为投射在物理空间上,是否皆会形成所谓的边界呢?反之,存在于我们周遭世界的所有边界之中,可以说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的边界,总是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迹象。正因为有这样的迹象,才得以让边界的概念获得合理的解释,并存在于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场所吧。边界或许就是尚未成形的生命的——借用尼采的话就是“权力意志”的——居所吧。
(摘自木村敏《自我边界》)
①对特定个体而言,除了负责种族延续之外,在追求配偶时遇到的其他竞争个体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②对特定个体而言,除了竞争食物的对手之外,在生存上能互相协调的不同物种个体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
③对特定个体而言,除了饥饿和疲劳等生理现象之外,生态圈中各种欣欣向荣的植物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④对特定个体而言,除了气候等自然现象之外,在进行觅食等行为时交会的其他个体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⑤对特定个体而言,除了维持自我生命必要的自然空间之外,与其他个体共同生活的空间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感觉很像是一篇说明文对吧?或许有人会觉得文章内容稍有难度。不过这种晦涩的表现方式,代表笔者试图运用逻辑来说明,因此如果能够运用逻辑来解读,要理解笔者的论点其实没有那么困难。
现在我们就来实际解题看看吧。
我想所有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笔者会不断重复他想传达的讯息。话虽如此,这并不表示相同的内容会重复出现,大部分情况下,笔者会用换句话说的方式来重复他的论点。所谓的换句话说,有可能是纯粹改用其他表现方式,也有可能是提出具体的例子(引用)或是运用比喻。总而言之,就是转换(第三章的第③方面)自己的论点。而现代文的题目,大多可以利用这种转换解析法来解题。
笔者的论点=其他表现方式=具体实例、引用=比喻
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同样先从寻找跟划线部分A相同叙述的内容开始。首先确认那句话前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文章第九行)指的是什么情况。“这样的情况”即“有时与同物种的其他个体合作,有时在与同物种其他个体或不同物种个体的竞争关系中确保自我的生存”(文章第八行),此处所谓的“确保自我的生存”就是“维持生命的行为”(文章第七行)的另一种说法。另外,“维持生命的行为”的具体实例则列举在文章的第一段:
“(第二行)为了繁衍后代而寻找配偶”
“(第二行)为了躲避寒暑或风雨而兴建坚固的居所或改变居住地”
“(第三行)躲避敌人和驱逐竞争对手”
“(第四行)生物从环境中觅食”
根据以上汇总,可大致理清划线部分A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指的是什么内容。接下来我们终于可以转换划线部分A的各个部分了。首先是划线部分的主题,
“与某个体有关的其他个体”(主题)=“同物种其他个体或不同物种个体”(文章第八行)
接下来,
“该个体环境”=“配偶”“寒暑或风雨”“敌人”“觅食(的对象)”(文章第一段)
整理到这个步骤以后,再重新检查一遍答案的选项:
①过度局限于子孙或配偶×
②并不仅限于“能在生存上互相协调”的不同物种个体×
③以“植物”为主题×
⑤以“空间”为主题×
根据上述原因可推知,④是正解。为什么呢?只要像这样着眼于划线部分前的指示代名词和划线部分的内容变换并加以整理,那么我想在解题时,你一定可以很自信地推导出“正确答案”(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些很让人头痛的陷阱题)。
①即使是一个由外部环境看来属于单一个体的族群,构成其内部环境的各个体仍会谋求独立于族群之外,以维持其个体的存在。因此,内部环境经常充斥着紧张的关系。
②即使是一个由外部环境看来属于单一个体的族群,在碰到要维持生命的实际状况时,内部个体的相互利害关系就会表露出来。因此,族群行为的统一性的内涵实际上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
③即使是一个由外部环境看来属于单一个体的族群,构成其内部环境的各个体依旧各自采取自由的行动。只是各自采取的行动总是能够协调出最适合整个族群的结果。
④即使是一个由外部环境看来属于单一个体的族群,内部也有可能生成破坏整体秩序的个体。不过各族群在进行生命维持活动时,自然而然会封锁住这样的可能性。
⑤即使是一个由外部环境看来属于单一个体的族群,构成其内部环境的各个体依然会按照各自的需求采取行动。尽管如此,族群并不会失去维持生命必须的秩序。
为了确保逻辑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检验结论前,先清楚地掌握前提或假设。如果不能遵循顺序(第三章的第②方面)的话,得出的结论便不足以为信。比如说,假设有一本杂志刊登了吸尘器的广告,广告标语是“在美狂销热卖”,但这并不能够保证该款吸尘器也适用于日本,因为那有可能是专门为了美国家庭所设计的产品。由于日本和美国的住宅形式大不相同,因此也必须慎重考虑其他方面。至于问题2的部分,我想只要把焦点着眼于前提,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由于划线部分的前面提到“我们在前文中已知”,因此这表示我们可以从前面的段落找到将划线部分换句话说的句子。前一段提到“在这种‘族群’的情况下”(文章第四段第一行)。
“在这种‘族群’的情况下”=“人类以外的动物”(文章第三段第十行)
换言之,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一整段都是在谈论鱼、鸟和昆虫。此外,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在划线部分“复杂结构”的“复杂”二字上的话,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变换:
“复杂结构”=“无法单纯地把族群整体归进此交界的‘这一边’”(文章第四段第四行)=“就‘构成集团的复数个体又分别是族群整体重要的内部环境’这一点来考虑,应该很清楚情况绝对无法简单说明”(文章第四段第六行)
而关于“复杂”的内容则汇总在该段落(文章第四段)的最后:
“每一个个体都在各自与环境之间的交界面上独自维持着生命,同时又遵守着族群整体的行为模式,基本上不会出现任何个别行动破坏整体秩序的情况。”
由于段末提到“不会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这不是经过人类特有的“自我意识”所调整或强制的结果,而是在人类以外的动物身上自然发生的现象。
①本文中并未提及“各个体仍会谋求独立于族群之外,以维持其个体的存在”“内部环境经常充斥着紧张的关系”×
②本文中并未提及“内部个体的相互利害关系就会表露出来”“族群行为的统一性的内涵实际上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
③“各自采取的行动总是能够协调出最适合整个族群的结果”与自然发生的语意不符×
④“各族群在进行生命维持活动时,自然而然会封锁住这样的(破坏行动)可能性”也与自然发生的语意不符×
根据上述原因可推知,⑤是正解。这个问题的解法比较简单。
①人类因为具备自我意识,所以能够以更适当的方式与环境接触,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的意识与族群的目的之间会产生矛盾,甚至有可能造成族群分崩离析或威胁到个体存续。②人类因为具备自我意识,所以能够形成一个以维持强固族群为共同目的,且从未见于其他生物族群的社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可能会为了维护族群整体的秩序而压抑个体的需求。
③人类因为具备自我意识,所以更能够达成与环境之间的调和,但在某些情况下,遇到生存竞争的场面时,人类与其他生物对决的能力可能会减弱,甚至有可能危及种族的存续。④人类因为具备自我意识,所以懂得以战略性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其他生物侵扰,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保护族群的意识过于强烈,因此会为了族群间的利害关系,而爆发其他生物族群所没有的斗争。
⑤人类因为具备自我意识,所以能取得与环境之间更有利的接点,但在某些情况下,人类会给环境带来重大的改变,甚至陷入自主维持族群行动遭到威胁的严重事态中。
数学往往给人枯燥乏味、复杂难懂的印象,或许也有人对排列在一起的文字和数字持有冷硬的印象,但真正的数学绝非如此。数学是一种语言,也是一门非常美丽的学问。为了能够灵活运用这门美丽的学问,培养数学的美感(第三章的第⑦方面)就成了一件意义格外重大的事。我认为逻辑本身就已经很美了,但数学所具备的对称性、一致性等特点,不更是直接的美的象征吗?
在逻辑性的文章当中,有不少地方呈现出这种与数学相似的美。比如说,列出两组例子作对照的论述方法,是说明文中常见的结构,同时也呈现出结构上的对称性。关于问题3的部分,我们可以把焦点摆在这种对立结构(对称性)上。划线部分C提到“人类作为生物”,前一题所关注的焦点又是在讨论“人类以外的动物”,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拿人类以外的动物和人类来互相比较一下吧。
“基本上不会出现任何个别行动破坏全体秩序的情况。”(文章第四段第十一行)
对比
“原本该对生存有利的自我意识,却与同样以生存为目的的集体行动互相对立”(文章第六段第四行)
划线部分C“人类作为生物最大的悲剧”,指的是所有生物当中,只有人类会在“自我意识”与“集体行动”之间,产生“互相对立”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这个词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在此将它变换一下。
“自我意识”=“‘进化’的产物之一”(文章第六段第二行)=“为了生存目的而存在”(文章第六段第三行)=“新战略”(文章第六段第四行)
接下来,我们就来检验一下答案的选项。
②“为了维护族群整体的秩序而压抑个体的欲求”,实际上完全相反×
③本文并未提到“人类与其他生物对决的能力可能会减弱”×
④本文并未提到“保护族群的意识过于强烈”×
⑤本文并未提到“环境带来重大的改变”×
故正确答案是①。
①若将人类的认知机能视为一种识别其他个体与自我的运作机制,那么前提就是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条绝对的边界线;然而若将自己的存在视为圆的中心,那么“我”的内部世界的意思就会改变,边界将成为一种相对存在的概念。②若以精神分析理论将“我”定位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那么只要将边界线设定在等质空间内即可确保理论的成立,但由于自我意识的“我”位于边界线上,所以相对于他人,必然会把自己过度特权化。
③若通过与他者所属的外部世界间的对立关系来定义自己,代表假说中存在着一个以边界相隔的空间上的内部世界,但拥有绝对独特性的“我”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没有内部空间的圆的中心,反而本身就是与他者之间的边界。④在个体的外部设定边界,确立出自己的绝对异质性的“我”的世界,是建立在被赋予特权的第一人称代名词的坚固基础上,但当其他人也用同样的语言确立内部世界时,边界就成为一种共有的概念。
⑤把所有的他者置于外部世界、把自己牵制在内部世界所形成的“我”,在假说上存在着认知机能上的绝对边界线,但由于无法合理证明该内部世界里的自我意识本身就处于空间上的中心,因此反而只能说“我”就位于边界线上。
从小学升到初中后,数学这门科目最大的变化就是纳入了负数及文字的使用。尤其在运用抽象化(第三章的第④方面)的技巧时,把文字当作数字来使用,就会成为非常强大的武器。夸张点儿说,“数学无时无刻不在尝试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因为抽象化成功的话,就能显现出事物的本质。当然,抽象化也可以通过文字以外的方式加以实现。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图像化(模型化)”。
由于本题的题目本身就出现了边界线、圆等字眼,因此我想作者在书写时,脑海中可能也在将自己想说的话化为图像,就算不是这样,只要试着把文章图像化,就能在理解文章主旨时获得莫大的帮助。
最近越来越常听到人们提起“信息图表(infographic)”一词。所谓的信息图表,就是一组内含多种信息的图表,此处应该不用举例也知道,利用图或图表将概念可视化,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把划线部分D附近的内容画成一张图看看吧。
“这条边界线被假定在两个领域之间,分别是‘外部世界的其他人’和‘内部世界的自己’”(文章第八段第三行),画成图的话就会像这样:
相对的,“假如‘我’是圆的中心的话,所有我以外的其他人都位于中心之外”(文章第八段第五行),画成图的话就会是这种感觉:
作者在此处提到“中心并没有所谓的内部”(文章第八段第七行),所以为了方便起见,上图把中心处涂成一个小黑点,不过所谓的“点”本来就是指“只有特定位置而没有大小的图形”(《大辞泉》),因此作者才会说“中心的‘内’与‘外’的边界就是自己本身”(文章第八段第八行)。接下来,如果把自己当作圆的中心的话,就会得到“所谓的‘我’,其实也就等同于‘自我边界’”(文章第八段第十一行)的结论。
现在我们来看看问题的选项吧。
①本文并未提到“‘我’的内部世界的意思就会改变”×
②本文并未提到“相对于他人,必然会把自己过度特权化”×
④本文并未提到“边界就成为一种共有的概念”×
⑤本文完全没讨论到“无法合理证明该内部世界里的自我意识本身就处于空间上的中心”等相关概念×
故正确答案为③。
①首先,就单一个体与复数个体而言,在与环境交界面上的生命维持活动方面,阐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接着指出问题在于族群与自己的关系性。最后得出人类的自我意识只能存在于自己和他者的边界上的结论,并以将生命活动投影在物理空间上的方式加以论证。
②首先,以族群全体或家族全体等群体为对象,考察其在与环境交界面上的生命维持活动。接着指出个体面对群体的关系会增加其复杂度。最后提到不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连个体在群体之中也同样存在于与他者的边界上,并将此意识为所谓的自己,对此结论加以验证。
③首先,直接阐明所有生物都在其与环境的交界面上,通过保持最适当的距离来维系生命的结论。接着将开头的结论分别套用在个体和群体的情况下加以验证。最后,提出对生命在个体与环境边界上的活动观察,并再度呼应至开头的结论。
④首先,分别以个体和群体为对象,考察其在与环境交界面上的生命维持活动。接着指出人类和其他生物相较之下,自我意识的存在会使群体和个体间的关系恶化。最后推导出人类会在意识到边界的同时产生自我意识,并在边界上进行生命行为的结论。
⑤首先,针对在与环境交界面上的生命维持活动,提出该边界上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接着为了将问题简单化而着眼于自我意识的存在。最后推导出“我”、“我们”人类和所有生物,都只能在这个边界之处让生命活动完整成形的结论。
我会主张语文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源泉,其中的依据就是“抓住重点”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将多余的细节去除并掌握大方向,是一种整理信息(第三章的第①方面)的能力,也是一种捕捉本质的抽象化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参考截至上一题为止的内容,分别汇总一下每一段的重点吧。
第一段 所有生物都会在其与环境的交界面上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
第二段 每个个体都会在与同物种其他个体或他种个体的竞争关系中采取追求生存的行动。
第三段 有时复数个体也会被视为“单一”个体。
第四段 人类以外的动物不会出现个别行动破坏全体秩序的现象。
第五段 人类在自我意识下采取的个别行动有可能破坏全体秩序。
第六段 作为进化产物的自我意识与维持生命的群体行动相互对立,是人类特有的悲剧。
第七段 人类的“我”是一个“特殊点”,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权性意义。
第八段 “我”作为圆的中心,既是“内”也是边界本身。
第九段 人类因为意识到边界而产生“自我意识”。
第十段 所有边界上都有生命迹象和生命活动。
这一题其实不用检验其他选项也知道,正确答案是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