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中午十二点,我在农场路西侧的白杨树林里一块石头上坐下,喝点水,吃几块饼干。然后继续向北,到京张公路时,本该折而向西前去龙虎台村,我却一直向北。虽然是上坡路,但无人无车,树荫浓重,在一上午的暴晒之后,这一段路让我心情舒爽,走得兴高采烈,以至于二十多分钟后才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只好掉头回来,不免略略沮丧。这种沮丧立即与饥饿疲劳合了流,而水杯里水的储备已经不够多了。非常幸运的是,再沿着京张公路向西走十几分钟之后,就看到很热闹的奥莱中心,赶紧进去吃饭喝水。不得不感慨,奥莱的建筑风格和繁荣景象,与周围低矮荒寂的北方乡村形成过于强烈的对比。坐在空调餐厅里,体会冰凉的水滑进喉咙,惬意地看玻璃窗外的蓝天和阳光,竟然忘记了这大半天来的烈日炙烤。

一回到路上,奥莱的清凉立即变得遥远。向西再走半小时,就到龙虎台村。村口停着几辆车,司机问我要不要用车,我借机和他们聊聊。他们都不是本地人,旁边小超市的主人也不是本地人。我沿着村内南北向的街道向北走了一阵,再返回到村口,在超市门口的水泥台阶上坐下休息,卸下背包,扯起湿透的衬衫后背,享受这种短暂的凉爽。那几个司机对我很有兴趣,围过来聊天。“天热呀。”“是啊。”“居庸关可远啊,还是坐车吧。”“不用,很快就到了。”“小心中暑啊。”“嗯,不怕。”“去居庸关一路上山,越来越难走了。”“是啊。”“从北京走过来?多远啊!”“才走了两天,不远。”

龙虎台村就在古代的龙虎台上。元帝北巡,例以龙虎台捺钵为正式的告别大都之地,必在此留驻,留守官员也是远送至此。杨允孚的诗说:“大臣奏罢行程记,万岁声传龙虎台。”在这里,北巡路线和日程才正式报告给皇帝。从上都返回时,到龙虎台捺钵,就算是真正回到了“冬营盘”,要在此大宴一番,有时甚至欢宴连日。大都重要官员前来龙虎台迎驾,许多诗文都与此有关。《析津志》说:“至龙虎台,高眺都城宫苑,若在眉睫。”又记皇帝和太子等驻营于龙虎台时,官吏百姓来迎,皇家气象得以展示,“千官百辟,万姓多人,仰瞻天表,无不欢忭之至”。

元代皇帝以龙虎台为捺钵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羊儿年(1211)成吉思汗攻打金国,夺取居庸关后,曾驻营于龙虎台,兵锋直指金中都(今北京)。在《蒙古秘史》里,龙虎台是汉文旁译,蒙古文汉文注音的原文是“失剌·迭克秃儿”,可以还原为Shira Dektür,意思是“黄色的台子”。书里另一处说,成吉思汗曾驻军于中都的“失剌客额儿”。失剌即shira(黄色),客额儿可以还原为ke’er,王国维说失剌客额儿就是《圣武亲征录》里的王甸(即黄甸,刻本中误为壬甸)。余大钧说黄甸可能就是黄台子,也就是龙虎台。这一带是燕山南麓的山前台地,由来自八达岭峡谷和虎峪山谷的洪水长期冲积带来的沙土碎石堆积而成,与南边的平原地带相比明显高得多。这片台地在植被稀疏的季节,地表沙石的颜色会较为醒目,故蒙古语称之为黄台子、黄甸子。

在忽必烈正式制定两京体制,并开创巡幸途中以龙虎台为重要捺钵的传统以前,《蒙古秘史》还记载窝阔台征金途中宿顿于龙虎台,生了病,巫师建议以亲人为替身,托雷因此而死。虽然研究者认为这里是《秘史》的笔误,窝阔台驻营之地在北边的官山而非龙虎台,我每次想到龙虎台时,还是常常联想起托雷之死。现在走到龙虎台村,在暑热的昏昏沉沉中看这个曾经热闹非凡、如今平平淡淡的地方,再一次想到托雷。从现实主义的史学原则出发,托雷之死反映了窝阔台在任后期对继承人问题的忧虑,他看到了托雷系势力的壮大,只好谋杀托雷以图改变力量对比。窝阔台死后托雷系的崛起,一方面说明窝阔台策略的失败,另一方面说明他的确看到了问题、感觉到了危机。可是,换一个角度看,也许正是窝阔台的谋杀行动促成了他所担忧的一切。我总觉得草原传统中(也许不止草原),无辜和令人同情的死亡,会赋予死者及其血统以神圣性,使他的后裔在权力争斗中获得某种政治优势。拓跋魏的沙漠汗如此,蒙古的托雷也是如此。

元代有关龙虎台的诗文很多,其中江孚和刘基(伯温)都撰有《龙虎台赋》,都以十分夸张的文字描述龙虎台的雄伟壮丽,并借以歌颂元朝的政治和文化成就。江孚的赋文这样描写元朝皇帝前去上都的盛况:“季春历日,法驾北巡,五辂辉煌,万骑纷纭。”后来成为明初开国功臣的刘基,在《龙虎台赋》里赞美元朝皇帝“朝发轫于清都,夕驻跸于斯台,明四目以遐览,沛仁泽于九垓”,又感言自己生逢盛世,“慨愚生之多幸,际希世之圣明”,因而要讴歌“天子万年,以介遐祉”。这篇文章收入《诚意伯文集》,有人还以为是刘基入明以后所作,其实是他在大都中进士后满心追求上进时的作品。

明初继承了元人的道路体系,仍以龙虎台为重要扎营之所。明成祖朱棣多次驻军于龙虎台,在此设宴大飨随驾将校,算是元明历史连续性的一个表现。宣德年间,明宣宗也曾驻营于龙虎台,“召英国公张辅等至幄中,问郊外民事,赐酒馔”。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1449年8月5日),明英宗朱祁镇仓促发兵五十万北征瓦剌,从北京德胜门出发,一日行至龙虎台扎营。连日暑雨,长时间行军,造成“人情汹汹”。在龙虎台扎营的这天夜里,天刚刚黑,史书上说是“方一鼓”,也就是晚八点左右,“众军讹相惊乱”,在没有敌军攻击的情况下自己大军发生了惊乱,后来人们认为这预示了随后“土木堡之变”的灾难,所以史书说“皆以为不祥”。

龙虎台村东北有一片荒草蔓生的旷野,背后的燕山高耸峭拔。我上研究生时曾和同学多人在深秋的微寒中徒步经过那里,看白茅的银花在夕阳下随风流波,远处的山脊、村庄和树林变幻着色彩,蓦然颇受感动。后来在昌平园工作时,我好几次到龙虎台一带闲走,才知道那片草地其实是某坦克六师的训练场,怪不得还有两座明显是人工建成的大土堆呢。我曾站在土堆上四下眺望,试图想象当年龙虎台捺钵的样子。什么都想象不出来,只有风在草丛中推挤涌动的声音。 x5NahpOC/k3GiYpRDU3r2zCeXtwmvKzMbJJLNDV5LxAp+gDR2l2Z0b4oyxrL+F3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