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代就与疾病作斗争,通过不断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了腧穴的定位与主治,后来把能够治疗同一类疾病的腧穴归纳在一起,结合其对脏腑的主治与影响,以及施术者在针灸过程中发现感觉传导路径方向等,逐步完善发展,形成了经络理论的雏形。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医学的理论核心,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程氏认为,针灸治病,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的诊断方法,通过“八纲”辨证,将临床上各种不同的证候加以归纳分析,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疾病所在部位是在经、在脏、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以及病性的标本缓急,然后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补或泻,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经络系统包括通行气血纵行的十二经脉,旁流别行的十二经别,别道奇行涵蓄诸经气血的奇经八脉,以及网络全身的孙络、浮络、十五络脉,这些构成了经络系统的主体,即人体气血循环通行的径路(见图2-5)。因此,程老认为针灸治疗必须突出经络证治这个核心,程老总结经络证治包括经络辨证和按经论治两个方面。
图2-5 经络系统组成
《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湿,何经所在。”清代喻嘉言讲:“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些都体现了经络辨证思想。经络理论贯穿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正邪、表里、虚实等生理和病理全过程,从理论到实践,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程老总结经络辨证有以下三种方法。
1. 病证归经
病证归经即根据疾病的症状归经。例如,咳嗽上气而喘促、胸痛胸闷者,归手太阴肺经;下齿疼痛、颈部肿大、热郁津液内伤所致的眼睛发黄、口中干燥、喉中作痛、鼻中流涕出血等五官病及热病,归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病,肠胃病,脘腹胀满疼痛,胸部、乳部、气街部、股部、胫骨外侧、足背上皆痛、足中趾不能运用者,归足阳明胃经;舌根强硬,呕吐,胃脘部疼痛、腹胀、嗳气、身体困重者,归足太阴脾经;胸痛胸闷伴心悸脉结代、咽痛口渴,臑臂内侧后缘痛而厥冷,掌中发热灼痛,归手少阴心经;咽痛颔肿,颈不可随意转侧,肩部及臑部好像折断似的疼痛,归手太阳小肠经;气冲头顶作痛,眼珠似脱出般疼痛,项部像拔折一样,脊柱痛,腰部痛不能转侧,股关节不能屈曲,膝腘部如被绳索扎结,强硬而运动不利,小腿部如撕裂般疼痛,归足太阳膀胱经;气喘伴耳鸣、腰膝酸软者,归足少阴肾经;心烦、心痛、掌中灼热感,归手厥阴心包经;循经所过处目锐眦、颊、耳后、肩臑、肘、臂外侧皆痛,小指、环指不能运用者,归手少阳三焦经;口苦,善太息,心胁部作痛,腋下肿,患马刀侠瘿病者,归足少阳胆经;胸满、呃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者,归足厥阴肝经。
2. 病位归经
病位归经即按病变所及的部位归经。例如,前额头痛属阳明,偏头属少阳,后枕属太阳,巅顶属厥阴;牙痛在上齿归胃经,在下齿归大肠经;胁肋痛在胸部属阳明,在胁肋属少阳,在背部属太阳,在季肋属厥阴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两臂内痛……脾病者,身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小肠病者……当耳前热;膀胱病者……肩上热。”
3. 经络诊察
经络诊察即应用经络的望诊、经穴的切诊,即用手指循经按压,探索其阳性反应,如压痛、寒温、结节、皮疹等。如为单纯的经络病,实证者,经气逆乱,则沿经脉所过处会发生肿痛;虚证者,由于气血不濡,局部会出现痿废,即“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遵照循经取穴的原则,病在何经,须在该经相关的经脉上选穴施治,明代张介宾对《灵枢·经别》注释道:“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程氏常用的按经论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本经论治
本经论治即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酸楚冷痛或痉挛而痛,应本着“寒则(温之)留之”的原则。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而止痛。针灸并用,针宜深而久留,并施以“烧山火”的方法。对于气血失养经脉阻滞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应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益气养血、疏通经络而补虚,针灸并用,补法。
2. 表里经论治
表里经论治即在表里两经同病的情况下,以表里经论治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在只有一经病变的情况下,以表里经论治,则有“治未病”预防疾病传变的作用。络穴是联系表里两经的枢纽,主治表里两经的病变,故表里经论治当首选络穴。如胃痛、消化不良,属脾胃两经,可选脾经的络穴公孙来治疗。又如属脾经的病变可选用脾经的络穴来治疗。
3. 子母经论治
子母经论治即根据十二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虚则补其母(经),实则泻其子(经)。如肺经在五行中属金,肺实证可取肺经在五行中属水的合穴尺泽,是谓“实则泻其子”;肺虚证可取在五行中属土的输穴太渊,是谓虚则补其母。
4. 交会经脉论治
交会经脉论治即某一病变部位有几条经脉交会,或某一病与几条交会经脉相关,就可以从交会经脉论治,应首选交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