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岁:我要移民

慕尼黑不黑,很美,大自然清新宁静,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在爱因斯坦眼里,路易波尔德中学却很黑,准确地说是沉闷——弥漫着僵化和陈腐气息的体制框架,糊着追名逐利的艳俗纸板,知识的火苗在里面奄奄一息。这是自由、真理和个性的噩梦。比黑还要黑。

更黑的,还在校外。当时,德国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泛滥,很多小孩喜欢扮士兵,但爱因斯坦天生反感一切对人的机械式教育和训练。

当老爱还是小爱的时候,当小爱还是小孩的时候,他就对军队、监狱等暴力工具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和恐惧。于是,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张扬个性的爱因斯坦,被老师和很多同学共同鄙视着。

当时的德国人,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小日子过得有板有眼、红红火火,幸福到不招惹点儿是非都对不起列祖列宗。

恰逢此时,野心勃勃的皇帝威廉二世上位了,他一脚踢开俾斯麦,放眼四望,看全世界哪个国家都像肥肉。指挥千军万马、统治全球的理想之火,把威廉二世本来就残的脑子烧得汹涌澎湃。

一个人脑残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个人是皇上!

当脑残说一不二时,不脑残的,就不好过了,而心态好、善于适应环境的聪明人,就赶紧跟着脑残了。事实也是如此,当军国主义泛滥成灾、整齐划一,帝国至上成为民族的信条时,个体的价值就必然遭到摧残,个体的意志也必然遭到蹂躏。当然除了圣上的。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能干什么呢?他们每天只跟大人做三件事:服从命令、重复教条、表演幸福。

爱因斯坦还记得一次和父母看阅兵的经历。阳光、皮靴、刀尖,士兵两眼盯住一点,膝盖绷得笔直,双臂摆动成直角,队伍整齐划一,士兵步伐一致,目光一致,表情一致,思想——没有。这些人已经机械化,他们共同合成了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为一个人效力,以国家的名义。

爱因斯坦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希望快快长大,成为其中的一员。相反,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当时他哭了起来:“我以后可不想变成这样的可怜虫。”他不想被机械化,失去生命的意义。他后来说:“一个人能得意扬扬地随着军乐列队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鄙视他,这样的人长了一个大脑,只是一场误会。”

人潮人海中,爱因斯坦感到无比的孤寂和迷惘。

身残志坚,可以作偶像,脑残志坚,就只能作呕像,敬而远之了。如果这样的人占了主流,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第三十六计:走。

所以,16岁时,爱因斯坦独自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移民。

移民谈何容易?不是说贫贱不能移吗?尤其是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军国主义的高压统治下,老百姓哪有那么自由?!可居然就有这种自由,而且也没哪个国家拒绝德国来的移民。

那爱因斯坦为啥要移民呢?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还是法制健全对老百姓有利啊!

1895年,爱因斯坦算了一下,自己已经16岁了。必须离开德国!你不爱我,叫我如何说爱你?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单恋。世界上更痛苦的事,是大家一起对同一个目标单恋,因为那不叫单恋,叫自我作践。所以,爱因斯坦选择离开。

但问题是,爱因斯坦还没毕业,想移民只有退学。而退学,就拿不到文凭。这该怎么办呢?天真的爱因斯坦想出了一个点子,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秀,早已达到大学水平,这个是实情,而且数学老师也殷切渴望爱因斯坦早日从自己的课堂上消失,所以这件事很顺利地办成了。

第二件事,找熟人医生(塔尔梅的哥哥)开了一张病假证明:神经衰弱,需回家静养。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另外两件事:一、这是个坏点子;二、高智商奈何不了俗事。

还没等爱因斯坦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就训导了他一顿,并做出了处罚:勒令退学。理由是败坏班风、不守校纪。学校僵化归僵化,但并不腐败。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是为受到处罚,更不是为离开了这个学校,而是为自己没来得及实施的坏点子,这和他坦荡、诚实的个性相悖。多年以后,爱因斯坦每每提及此事,都会满怀内疚,自责不已。

但不管怎样,他终于冲出了那道藩篱。兵,是不用当了。学,还是要上的。

退学后,爱因斯坦如愿来到了意大利,来到了位于米兰的新家。

此时,赫尔曼和雅各布兄弟的新工厂并没有带来新气象,相反,新工厂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最后积蓄耗尽,没有了收益。

没钱,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个大问题。

一直以来,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叔坚持认为,电机工程师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是爱因斯坦最明智的选择。是的,最明智的就是最现实的。但现实,似乎总是梦想的死敌。

当梦想照进现实,醒来的,是一颗空荡荡的心。痛苦,再次袭来。

米兰的德语学校只收13岁以下的学生,爱因斯坦大3岁,如果进去混个中学文凭,显得太老和不太老实,在“万恶”的西方社会,想用潜规则在学校搞个文凭,太难办。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在阿尔卑斯山的那一边,瑞士著名的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8岁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报考,而且只看成绩,不看学历。可不幸的是,爱因斯坦小2岁。

选A大3岁,选B小2岁,生不逢时?

但雅各布叔叔却对爱因斯坦满怀信心,他的信心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是个开明、开放的名校,并因兼容并蓄、广采博收而英才辈出,其破格录取优秀学生的概率很大。另一方面,在雅各布叔叔眼里,他的大侄子够优秀、够聪明。证据是,很有数学天赋的自己常常被一些数学题困扰,但小爱因斯坦能在几分钟内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孩子不录取,天理难容啊!

当然,这只是叔叔一厢情愿的想法。结果如何,还得看小爱怎样、联邦工业大学如何。 iUsF0cCbAXmu4Gr92i7oFFfGWk7DGFEJuR2KeXBOq91bbHLmYzuYD8omfxKv0L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