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脑袋的怪小孩

1879年3月14日,德国乌尔姆。

无论从天文学、气象学,还是从玄学、神学上看,这都是普通的一天。风雨雷电,没有;红光祥云,没有;祥瑞降临,没有;流星划落,没有。甚至,一个稍稍出格点的梦也没有。

美丽的多瑙河水傍城而过,没有一丝留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这样来到人世间。那一声普通的啼哭,只快乐了他的父母。

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没有太多时间为当爹高兴。因为,他只够糊口的羽毛褥垫生意不行了,犹太人善于经商的基因在他身上已经凋零了,他正在为举家迁往慕尼黑重新开始新的事业而奔波。

波林·科克女士泛滥的母爱中透出一丝不安。因为她发现小爱因斯坦有一个超凡脱俗的大后脑勺,还有棱有角!一看到儿子的大头,她就有点儿头大。

“太重了!太重了!”对婴儿界见多识广的奶奶看着小爱因斯坦的大头,小声念叨着。她老人家在担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样弱小的身体,能撑得起如此硕大的脑袋吗?

当然,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小爱因斯坦在该站起来的年龄站起来了。他幼小的肩膀完美地顶着那颗大大的脑袋。

1880年6月,赫尔曼·爱因斯坦已经携家小在慕尼黑开始创业了,他和弟弟雅各布合办了一个小企业,主营业务是安装煤气和自来水管道,生意还算兴隆,幸福似乎已经来敲门了。

但是,小爱因斯坦给这个家庭出了个难题——他不会说话——在早该说话的年龄。

大大的头,我们可以用“智慧拥挤”来解释,这也是所有大头儿子的爸爸的一致意见。但是快3岁了还不说话,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赫尔曼·爱因斯坦左思右想,这事好像只有医生能帮上忙。

于是,一名医生华丽丽地出现在小爱因斯坦面前,他以专业的眼光看着小爱因斯坦,与此同时,小爱因斯坦也以更专业的眼光看着医生。

眼神有交流。之后,医生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因斯坦不说话,是因为他在思考!

神医啊!你应该兼职神算。

有了医生的这句话,赫尔曼·爱因斯坦、波林·科克这两口子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实际上,爱因斯坦后来很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说话了,他并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思考方式不同,他想问题,图像思维多,语言思维少。他后来说:“我很少用词语进行思考,只有在想法产生后,才试着用词语表达出来。”

赫尔曼·爱因斯坦虽没有继承犹太人经商的精明,却继承了犹太人的高智商。早在中学时代,他的数学天赋就一度引人注目,除了数学之外,他还热爱诗歌,每每陶醉于其中不能自已,这对于一个以经商为生的人来说,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波林·科克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学、音乐是她的挚爱,极高的文化修养、高雅的爱好,对于一个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主妇而言,亦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是幸运的。他们的生命,以及他们生命中的一切,缔造了伟大的爱因斯坦。

但伟大是以后的事,现在,还在缔造阶段。爱因斯坦一家还得过日子。

1881年11月,爱因斯坦的妹妹出生了,她叫玛丽亚,但大家都叫她的昵称:玛雅。爱因斯坦第一次见到她时,以为是老爸老妈送给他的玩具,还问轮子在哪儿。

1885年,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弟弟雅各布倾囊而出,加上波林·科克的父亲,也就是小爱因斯坦姥爷的资助,他们开办了一家电子技术工厂,主要生产发电机、仪表等电气产品。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各项指标预期良好。

一切似乎明朗起来,但是小爱因斯坦的表现令人捉摸不定、喜忧参半。

他好奇。大自然的一切令他心醉。父亲经常带全家去郊游,融入慕尼黑郊外的田野和森林,这也是爱因斯坦童年最幸福的时光。四五岁时,他生病了,父亲拿来一个罗盘给他解闷。看着被某种神秘力量牵引着的小磁针,小爱因斯坦顿时激动得浑身颤抖,满脑子的问号挤走了身体的病痛:为什么它总是指向北方?它怎么知道那是北方……这些问号深刻而持久,直到他最终找到答案。

他沉静。喜欢静静地思考。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他便会大发雷霆,甚至以扔东西来捍卫自己的个人世界。1888年,9岁的爱因斯坦进入了以正统古板著称的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开始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校园生涯。在学校里,颇受欢迎的爱因斯坦常常躲开小伙伴,独来独往。专注于安静的事,是他的最爱,吵吵闹闹,他却本能地躲开。

他坚韧。喜欢一个人挑战高难度的游戏,比如用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决不罢休。玛雅说,哥哥能搭起14层的卡片楼,这个难度可不一般。就算玛雅的记忆有些偏差,卡片楼的高度曾给玛雅带来震撼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叔叔雅各布经常出些数学题让爱因斯坦解答,爱因斯坦也乐在其中。12岁时,雅各布告诉他“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他运用超强的想象力和图像思维能力,居然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要知道,他那时还没有接触过几何学著作。

他爱音乐。3岁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6岁开始在母亲的陪伴下练习小提琴,并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后来,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吗?”爱因斯坦答道:“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

他迟钝。经常找不到钥匙,衣服扣总是扣不齐,甚至常常忘记吃饭!由于时常沉浸在思考中,在课堂上发言时,老师总觉得他讲得太慢,显得有些傻乎乎的。为此,同学们还送了他一个“笨蛋先生”的绰号。就连校长也说他将来肯定一事无成。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史上最不靠谱的预言。

他好学。求知欲超强。12岁时,爱因斯坦一家参加了一个传统的犹太慈善活动——每周四请一位贫困大学生来家里吃饭。就是通过这次活动,爱因斯坦和俄国大学生塔尔梅成了忘年交。塔尔梅热爱科学、哲学,他经常给爱因斯坦带这方面的书,第一次是《圣明几何学小书》,爱因斯坦一口气学到最后一页,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力和物质》《宇宙》《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只要能弄到的科学书籍,他的大头都照单全收。

他聪明,求知能力与求知欲一样强。13岁时,他得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一本极其复杂深奥的理论书,一般教授读起来都会感到晦涩难懂,但小爱因斯坦读起这本书,就像别的小朋友读《小红帽》一样,津津有味!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小小年纪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之类的高等数学,别人眼里枯燥、眼花缭乱的公式、符号、数字、定理,在他眼里却犹如优美的乐章。他十二三岁就能与热爱数学的大学生塔尔梅平等讨论数学问题,并且在短时间内,塔尔梅就不是他的对手了。

他叛逆。在读通《几何原本》自学高等数学时,他就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他讨厌学校枯燥的灌输式教育,讨厌权威的标准答案。所以,尽管小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永远第一,但最讨厌他的老师恰恰就是他的数学老师。因为高等数学已经熟稔于心的爱因斯坦,经常会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这位中学数学老师不知所措。

他率直。总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不遮遮掩掩、拐弯抹角。这个文质彬彬的小家伙是个纯爷们儿!

一切都好像不太正常,一切又好像都很正常。毕竟,谁也不会轻易相信,那个整天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好像哪里不对的家伙,居然是个盖世天才。

在家人和亲友时而纠结、时而惊喜,但始终爱怜的目光中,爱因斯坦茁壮成长着。

在同学和老师时而嘲讽、时而诧异,但始终不解的目光中,爱因斯坦兀自成长着。

但是,赫尔曼·爱因斯坦的工厂无法成长了。这个工厂一度发展得很快,1885年,工厂有200多个雇员,慕尼黑啤酒节第一次用的电灯,就是爱因斯坦公司安装的。此外,他们还拿到过一个大单:为慕尼黑近郊的施瓦宾区安装照明系统。可投入太大,钱不够怎么办?赫尔曼·爱因斯坦想到了融资,用房产抵押贷款。但即使如此,工厂面临的竞争压力还是越来越大,因为它的对手太多、太强悍——其中有一家叫西门子,一听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结果了。

不奋斗,必然不成功;奋斗,却未必成功。这就是现实。

赫尔曼和雅各布兄弟面对这个现实,听从了意大利朋友伽罗尼的意见,把工厂搬到意大利去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爱因斯坦一家也随着这个经济命脉搬到意大利去了——除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还得在慕尼黑路易波尔德中学完成他的学业,取得文凭,这样才能进大学。但是路易波尔德中学古板、僵化的教育体系,让小爱因斯坦越来越讨厌它。

赫尔曼希望儿子考个电机工程师证,将来好靠这门手艺吃饭。无论何时何地,这都是一件相当要紧的事。

放羊、卖钱、娶媳妇、生娃、放羊……

学习、就业、结婚、生子、学习……

这就是父亲为儿子规划的美好未来,人生的康庄大道莫不如此。除了英雄和狗熊。

这是1894年6月。爱因斯坦满怀对家人的思念,寄宿在一个老太太家里,继续着他未竟的学业。 fP1Do+pwGB2oEQZOOAfBNBGaq/m16k9VNoymYIlEduFlTO7mwvxVCPaKS6s2IV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