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是甚?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一缕喟叹;是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的怅惘;也是往事旧欢何限意的追忆。漫步红尘,细数散落天涯的细碎心事,渐渐地,却剩下一道无奈清明。明镜本无尘,是尘世因缘惹出太多纷纷乱乱的头绪,让人爱不得,恨不得。
缘分又是甚?是梦里寻他千百度的烟火阑珊;是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断肠;亦是满目山河空念远的凄楚。荡漾在长街老巷的悠长里,任由身侧人如流水般掠过,纵使十丈软红深处,也有如斯禅意。若伸手挽留,是缘未尽;若是黯然拂袖,是缘尽。
流年里的缘起缘灭,仿佛是心里的倏然而过的微微一念。可究竟为何有缘,又为何无缘?都遥远得像是缘故时代的轻轻梵唱,追寻了千年,依旧参不透十世轮回里的大彻大悟。
孟小冬和无锡的缘分,却仿佛天光破晓前一段锦绣霞影,那样潋滟,那样光华耀眼,只不知,是她成全了它种种传奇里的一曲,还是它成全了她华彩人生中的一章。
她在无锡新世界登台献唱两个月,唱了七十多场戏,场场座无虚席,后来有人形容“后至者几无插足之地”。可见孟小冬的戏,有多受欢迎。五月中旬,孟小冬离开无锡,观众们竟然不舍,纷纷问责于新世界,为何让孟小冬早早离去。新世界老板辩解说是合同到期,反而遭到了他们没有尽力挽留的质疑。
其实新世界也觉得无辜。但顾客是上帝,迫于上帝的压力,新世界老板在两个月后再度邀请孟小冬来无锡出演。时隔两月,孟小冬再次回到了这座柔情满怀的城。
七月的无锡,流火裂光,她悄然而来。不若上次,华鼓喧嚣,恨不得无锡人人都知道新世界来了个孟小冬。那时,她是籍籍无名的小辈,此时,她已是无锡观众心心念念的新星,不再需要过多的宣传大动干戈地告诉人们,她回来了。
都说人最薄情。无锡的观众却最是温情。两个月的时间,非但没能冲淡人们对孟小冬的惊艳,反而加深了他们的期待。此次卷土重来,孟小冬所受到的热烈反响,比起此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锡报》说:屋顶花园自孟小冬卷土重来,游客陡增。晚间人众拥挤,臭汗直流,一般戏迷家有掩鼻而听者,殊非慎重卫生之道,深望主其事者将剧场设法扩充之……故门票每日可售七百余张,皆系该伶一人之魔力。
顶着暑热难当,汗流浃背,观众们挤在台下,顾不上拥挤的戏院里空气难闻,掩着口鼻,也要将孟小冬的戏听完。这次归来,孟小冬新增戏十四场,就连戏路唱腔也跟上次有所不同,从孙派转为更深沉厚重的谭派,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所以说,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毫无缘由的。孟小冬的魔力,也并非是因缘凑巧,一蹴而就。
那样热得心里发慌的天气,孟小冬穿着厚厚的戏服,戴着沉重的行头,日复一日地在台上演着变幻无穷的人生,唱着百态尽出的戏。十二岁的小女孩,早早舍弃了娇声软语的可能,为了家人,为了梦想,也为了台下冒着酷暑的忠实“粉丝”。她又是老生行,动作层出不穷,观众们看得眼花缭乱,不断叫好,而孟小冬往往一场戏下来,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几乎能拧出水来。
就在这个城市重新沉醉在孟小冬的魔力里时,一场大雨,骤然而来,将这片鱼水人家,变作一片汪洋无边的泽国。大雨滂沱,连日不绝,不幸的是,暴雨带来了时疫,一时间,染病而亡的人不在少数,人心不免惶惶。
街上行人渐渐减少,店铺酒楼也门庭冷落,市民们开始闭门不出,躲避暴雨和疫情。无锡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荒芜,而在这沉重的静默里,唯一色彩鲜艳的地方,就是孟小冬所在的新世界——如同它的名字,这里,就像是暴雨和病疫都隔绝摒弃的地方,依旧人潮涌动,热闹喧哗。而孟小冬,也从未因为恶劣的环境有所懈怠,每一天,她依然穿戴好行装,描好妆面,为惶然不安的人们唱一出人世华美,演一场红尘浩瀚。
她太早便知道“敬业”两个字怎么写。不需点破,甚至不需点拨,这两个字已深深刻在她的心海,作为人生信念之一,用一生去诠释。她不觉得辛苦,因为那亦是她钟爱的事业,愿意相伴一生的事业。反而,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是的,在那个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时代。孟小冬已足够幸运。虽然她过早地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然而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相对于那些埋首相夫教子作贤妻良母信条的旧式女子而言,她在自己的天地里,是高不可攀的女王,是会当凌绝顶的星辰。何其有幸。
再度无锡挑帘,孟小冬从七月一直唱到了十二月。这一百多天里,日复一日,她将仇月祥传授的三十多出戏翻来覆去地唱了许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舞台经验,心胸气度……这些,都是在平常的学习中,无法亲自获取的。
除了在新世界演出之外,她还会去参加一些官宦名流家中的堂会。一些主人家酷爱戏曲,自己本身也是很有才情的。譬如城中一户薛姓人家,就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他自己是喜好皮黄的,当然也擅长得很,等闲看不上一般的梨园伶人。友人刚开始跟他推荐孟小冬,说这小妮子虽然年纪小,但唱谭派须生,已经很有味道。他还不放在眼里,说多了,这才好奇起来。便借着家里老母六十寿诞,办了次堂会,请孟小冬来。
一是心里好奇,二也是为了试试这个小姑娘,主人点了两出戏,一出是《武家坡》,一出是《捉放曹》,都是很考校功底的戏。那晚,红灯映得厅如白昼,中间一个斗大的“寿”字,端然是富贵显赫人家。孟小冬披上戏装,往堂上一站,莫说是一旁博古架上满目琳琅的古董收藏,紫檀架上尽数珍稀的景泰蓝,就是满堂喜庆的喧嚣,仿佛都被她的气势震了一震。
主人家坐在堂中,饶有兴趣地捋须听戏,两出戏听下来,犹自觉得不过瘾,还想再听一出。那会儿已经是午夜,电厂都快休息停止供电,他打电话给无锡耀明电厂,要他们再供电两个钟头,直到堂会结束为止。尔后,他吩咐下去:“请这位孟姑娘再唱一出《黄鹤楼》。”
孟小冬下了场,一面听着堂会上小京班王福英的武戏正到高潮,一面心里惶急不安,望着师傅仇月祥紧张地说:“这《黄鹤楼》我都没学过,怎么唱?”相比小冬的为难,仇月祥却是一脸从容,他不仅一口答应了主人家的要求,还宽慰徒弟,《黄鹤楼》是群戏,人物多,场子碎,她扮演的刘皇叔戏份并不会过于吃重。
但还是令人捏了一把冷汗,不论戏份如何轻,孟小冬到底是没学过这场戏,一个钟头的换场时间,足够让这个还不足十二周岁的孩子应付么?一切,都随着急促如雨的锣鼓点揭开分晓。
天才。这两个字说起来仿佛就是一出传奇,但每个人或许都是天才。点点滴滴,在专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里,自己就是自己的天才。或许并非是俗世意义里繁花似锦的天才,然而,世间最不易的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孟小冬的天才,是俗世里的一抹艳阳,亦是小天地里的一处芬芳。
不过用了一个小时“钻锅”(临时学戏),孟小冬就把《黄鹤楼》学了出来。虽说戏份并不重,然而念唱作打亦是样样俱全,等闲学个三四天也很难学出其中味道。但是孟小冬依然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将《黄鹤楼》演得炉火纯青,教人难忘。
多年后,这位薛姓主人依旧记得这出《黄鹤楼》。十二岁的女孩子从容而来,举手投足之间,一如当年且意气风发且伤心柔弱的帝王。莫非她是带着漂泊千年的魂魄转世?不然,她怎会如此了解帝王之家的无奈惆怅,怎会从发梢指尖,都透出一股红尘悲凉的意味?一句“休提起当年赴会在河梁”,让这位历尽半生沧桑的老人家,至始至终,念念不忘。
他是何许人?薛观澜,除却显赫无比的社会身份——袁世凯的女婿之外,更是书画双绝的文艺家。同时,他对京剧也颇有研究,自己能拉会唱,时不时登台演唱,晚年时撰写了许多剧评,是极有艺术涵养的剧评家。他是孟小冬梨园生涯里遇上的第一位知音。一次额外的加戏,让薛观澜发现了一位梨园天才,也收获了一位弥年小友。
薛观澜和孟小冬,相见不过一晚,对于彼此的家世、性格、爱好都并不了解。然而,在戏剧艺术的世界里,魂魄已如钟子期和俞伯牙,相见或不相见,都并不重要,一缕琴音,一句唱词,已足矣。后来,薛观澜于暮年列出孟小冬一生的艺术成就,其中有“八次代表作”,而那夜的《黄鹤楼》,就是她的首次代表作。
在人的一生中,或许就是会有这样萍水相逢的缘分。素不相识,纵使擦肩而过,转瞬后也不过莞尔一笑。匆匆如同流星的相遇,却已在别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珍贵的印记。你无心,他有意。他无情,你深记。仿佛是一场不公平不对等的交易,他年榆柳荫后檐下细数昨天,这场相逢,轻如鸿毛,又重于泰山。
意外的邂逅相逢之后,孟小冬和无锡的缘分,依旧深得超乎她自己的想象。十一月,孟小冬折返上海,告别了这个让她一生受益的江南鱼米之乡。她怀着深深地留恋和期许,离开了这座城市。五年后的一九二四年,她第三次,来到了无锡。
此时,她已经从娇小伶俐的小小少女,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女子。五年的时间,她的人生已积聚了许多恩怨情仇,对戏剧的感悟和领会,也更上一层楼。时年,她将告别上海,北上寻求另一段戏缘。无锡正新开了一家庆升戏院,或许为了噱头增加关注,或许是无锡人并未忘记当年十二岁少女给他们带来的惊艳和感动。庆升戏院的老板多番寻找,终于重金请来孟小冬。
流年事易,那时的孟小冬,早已是上海红得发紫的名角儿,广告上铺天盖地的宣传语都是“重金聘请京沪著名环球迎超等唱做并美须生泰斗”,早已不是当年初出道的小女孩。她所落脚之处,都已能够掀起一片风潮。当她三度抵达无锡时,所获得的关注和欢迎,也并不是普通红角能够相提并论的。
孟小冬没有辜负无锡对她的厚爱。她以完美的演出,为自己和无锡这段深厚的缘分,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点。那次演出,胡琴圣手孙佐臣随身而来,加上她越发精粹的演出,让这场登台成了无锡春夏之交的一场盛宴,小桥流水,繁花胜景,都一如在她无限风华里,黯然失色。
雨过天青,湿漉漉的长街踏出岁月留芳。细碎青翠的苍苔在朦胧的雨季里幽然生长,滴一滴剔透冷色,留一宿茫然夜色,静默的老巷里,一曲歌声悠扬。转过街角,走过露台,谁家雕花铜窗里,探出一支半开的绣球花,密密麻麻地笼过无数流水华年。孟小冬之于无锡,已经是这样一个老故事了,还未曾知晓,是否有无锡的耄耋老人在世,他曾目睹过一代梨皇最初的惊才绝艳,曾对她倾城绝色的原始和初浅留下层出不穷的追忆,是否也曾在连绵的雨季里,坐在摇椅上,对面容稚嫩的儿孙们,讲一个关于风月无锡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