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口音不应成为初期学习的焦虑点

“我让孩子学了这个教程还有那个教程,但一个是美音,一个是英音,会不会混淆?”

这是家长们经常咨询我的问题。也许对很多家长来说,帮孩子练出一口纯正好听的口音,是英语启蒙的目标之一。然而,我往往会这样告诉家长们:“启蒙阶段,口音真的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我们家姐姐河流小姐和妹妹草原小姐,我在前言中讲过这两个母语都是英语的娃,她们的语言习得过程的真实状况——刚张嘴学说英语的时候,别说口音了,学舌都是含糊不清的。在一遍遍的重复中她们的发音也经历了从错得离谱到不那么离谱再到勉强合格的过程。

所以,关于孩子语言启蒙初期的口音问题,家长们不用太焦虑,只要孩子感兴趣学,敢于开口说,发音清楚就很好。

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英语好的学霸们,似乎发音都很清楚,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美式口音或者字正腔圆的英式口音,于是所有人都去追求练一口特定的口音。然而在国外生活后我发现,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随处可听见各种奇怪的英语口音。有神奇的印巴口音,还算能听懂的东欧人、非洲人的口音和日本、菲律宾等奇特的亚洲口音。但是在这么多神奇的口音存在的英语国家,口音从来就没有成为交流的障碍。

其实,英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口音并不重要,只要不是发音不清楚,能互相听懂就够了。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式口音正和印巴口音、法国口音一样被普遍认同,于是英语国家的人士反而需要更好地听懂它。

啰唆了这么多,只是想说,能说一口好听的美音、英音固然不错,但是跟语言运用能力比起来却没必要舍本求末地追求一口完美口音。

我丈夫Adam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英伦先生,他跟我回国过很多次。在中国他认识了我的很多朋友,其中不乏我上大学时英语专业的同学。但是在他看来,其中英语最好的竟然是我的那位从德语专业毕业的表妹。而和他交流的效率相对高的,还有我的那位英语水平一般,也就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的妹夫。

我表妹说英语时,口音很重,现在想起来,颇有点爱尔兰口音的味道,总之在中国人听来,算不上标准。我家先生Adam说着一口英国北方口音的英语,加上他说话时声音又比较轻,所以他讲的话,我表妹没听明白的不占少数。但是我表妹是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年纪轻轻就做到公司中层的她,很擅长和人打交道。她说英语的时候,仪态好看,非常自信,谈笑风生。碰到听不懂的地方,她也能抓住几个关键词,猜出大概意思,再根据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因此,我家先生Adam和我表妹说话很少有冷场的时候。聪明的她即便没听懂,也会用笑容作答,或者无缝拼接地把话题转开。他压根不知道原来对方没听懂自己说的话,反而觉得我表妹的英语相当棒。

而我的妹夫,我家先生Adam对他的英语也是各种称赞。虽然妹夫的英语水平跟我妹妹没法比,只是普通的六级水平,但是他们两口子都是擅长聊天的人。在银行工作的妹夫,在用英语表达时非常聪明。比如不会说童车“pram”这个英文单词,他会用“baby car”来代替,我家先生Adam就完全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他不会说天鹅“swan”,会张开双臂晃两下说“flying goose”,我家先生Adam立刻也理解了。同样,妹夫碰到听不懂的词句,也会抓关键词来猜测意思。同时由于他肩负着照顾这位英国姐夫,好让我和我妹妹愉快聊天的重任,也是“兢兢业业”,一旦两人对话冷场了,他就找其他的话题来说。总之他说英语时也很自信,都是主动开口,虽然语音、语调不准,说得断断续续,但能够比较精准地表达出意思,所以,我家先生Adam还挺喜欢和他聊天的。

说了这么多,是想强调一个观点: 语音、语调不重要,在英语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自我表达是目的,自信的态度、谈话的技巧都是非常能够加分的。

然而,很多国人评价别人的英语水平时,第一标准仍然是语音、语调。网上一搜,会出现一大把教你如何“说出一口好听的美音”的文章。这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可能让我无论怎么呐喊,也改变不了大多数人对英语口音的执念。

所以,这个时期孩子学英语时,在口音练习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方法。

模仿。 只要小朋友习惯于去不断模仿一种语言,那么有一个好听的口音是水到渠成的。而关于模仿, 最主要的就是模仿发音时的脸形和嘴形。

说汉语和说英语的嘴部肌肉运动不一样,想要真正完美地模仿一个英语发音,需要模仿嘴形和脸形。在不断模仿中找到英语发音的技巧,这是一个纯体力活,没什么诀窍,就像去健身房练腹肌一样,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唱歌。 多唱英文歌曲也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发音的方法。在唱歌的过程中嘴部肌肉不那么紧张,不再专注于怎么构建句子,而是放松地练习节奏、音调。

注意停顿。 很多家长在帮孩子练习发音的过程中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似乎语速越快说明孩子说得越好。其实并非如此,语速快容易加强已有的错误发音,而忽视了正确的发音方法。家长和小朋友说英语时,也应当力求减慢语速,甚至多使用些包含“uh,um”的停顿词,如“speech”“stumble”。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大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者Celeste Kidd(西莱斯特·基德)曾经在Developmental Science(《发展科学》)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她发现不流利(disfluency)的语言表达,比如包含“uh,um”这样的停顿词,对刚张口说话的小朋友们来说,往往能给他们一个学习新词的信号。

当小朋友的词汇量很有限时,不流利的停顿词就是一个线索,提醒他们对方要说的是他们不知道的新事物、新词汇。

为此,Celeste Kidd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让一组两岁半左右的小朋友看屏幕上出现的两个图案,一个是他们熟悉的皮球,一个是他们不熟悉的多边形图案。首先她对小朋友说“我看到球了”,然后她又对小朋友说“大家快看球”,小朋友都无一例外地看着有皮球的那个图案。接着她又对小朋友说:“大家快看,um...(喔)十边形。”在她停顿的期间,几乎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看向第二个他们不熟悉的多边形图案,期待这个新词的出现。Celeste Kidd重复了多次这个实验,发现当她用停顿词“um...”时,70%—80%的小朋友会看不熟悉的图案,期待出现一个新的词汇。但是当她流利地、不带停顿地说“大家快看十边形”时,看球和看十边形的小朋友的数量则是一半对一半。

这个实验很有启发性,它说明: 在语言启蒙阶段,放慢语速,不追求快,不惧怕说不流利,多使用停顿词,这样给小朋友一个思考的时间,反而会事半功倍。

最后,关于口音,我要谈谈中式口音的技术性概念,以让在孩子启蒙期非常注重口音的家长知己知彼,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一些发音的问题。

中式口音最大的问题是浊辅音的错误发音。

依据汉语的发音习惯,除了少数的鼻音,其实很多人没有“浊辅音”这个概念。因此容易将英语中的浊辅音发音成清辅音,这是中式口音的最大特色。拿草原小姐的英文名字“Savannah”来举例,“v”这个浊辅音后面连接元音“a”,发出来的音“va”应该是非常能感受到声带明显的震动的,但是中式口音的喉咙处是感受不到这样的明显震动的(发浊辅音,一定要用手摸喉咙,体会一下浊辅音的强烈的震感)。

中式口音的另一个特点是元音的错误发音。

英语和汉语发音时很大的不同是对脸部肌肉的运用。我们说汉语时可以试试,如果仅仅张开嘴,保持一个不动的姿态说一个长句子,基本也没问题,能把大多数字词的发音都发出来。但是英语是不可以的,需要面部超过两百块肌肉都动起来,嘴部肌肉动的幅度非常明显。

对此,有些语言专家的建议是,学英语时,有事没事就可以做一下面部肌肉运动。多努努嘴,左边、右边的幅度尽可能大,张嘴、闭嘴的幅度尽量大。元音发音时的面部肌肉运动更明显,例如“about”“squeeze”“slate”“jackpot”。

发不出浊辅音,再加上元音发音不标准,由此英语的中式口音就逐渐成形了。

中式口音发音时经常把每个辅音都完全爆破。

汉语的习惯是把每一个辅音都清晰地发出来,但英语里并不是这样,很多辅音并不完全爆破。尤其是词末的清辅音,经常是发得似有似无的。

还有很多词里的清辅音甚至完全被吞掉,比如英国很多的以“ham”结尾的地名单词。我生活的曼彻斯特北部小城叫“Oldham”(奥尔德姆),按照中式发音习惯应该是“Old-ham”两个明显的音节,然而实际上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是完全吞掉“h”的音的。类似的如“Birmingham”“adventure”“cat”,其中的“h”“d”“t”这几个音,并没有完全爆破。

中式口音发音时大多没有使用长短音的习惯。

汉语的发音是一个词就是一个音节,每个词的长短基本完全一样,而英语则不是这样的,有很明显的长音和短音,在说句子时需要不停地换气。不换气的发音听起来很奇怪。

至此,大家对中式口音的几大问题就基本清楚了。

那么该怎么改进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没有任何捷径好走,就是练音标,练音标,练音标。

我小时候刚学英语就老老实实地从“国际音标”开始练习,跟着磁带一遍遍地模仿。如今网络时代资源非常丰富,网上随便搜一下“英语国际音标”,都会有很多相关的教学视频。

虽然练习音标很枯燥无味,但是在说英语时想要避免我们汉语发音习惯带来的问题,除了那些有超强语言天赋的人,大多数的人还是得从最基础的音标学起,这一定不会错。 Iu5pihJz+IdXRXs6/6dCJQsCDRSnS9MsibNKGLlYzwIFKZKWS46o3aFbDpWVT5/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