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

——1835年,人生志向

各位读者朋友,还记得17岁时候的你在做什么吗?作为高中生,当时的你是豪情万丈、慷慨激昂,立志干出一番大事业;还是默默无闻、埋头苦读,安于做一个佛系少年?当时的你,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安排?

17岁时的马克思,还没有留出后来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一脸大胡须,他还只是特里尔中学里的一枚“小鲜肉”。当他们的校长兼德文老师胡果·维滕巴赫让这些中学生写一篇讨论自己未来理想中职业的文章的时候,许多同学还并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所以也只是“随便谈谈自己的想法”。但是马克思不一样,他的一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简直惊为天人,校长读后对其大加赞赏。那么,这篇文章体现出马克思怎样的择业观呢?

马克思1835年8月写的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理想的职业,特别是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人。生活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理想画卷,吸引着我们认真地思考、判断、争论、选择。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到过,能够选择自己的职业,能够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幸福——其他动物是无法选择在什么范围内活动,选择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人类一定要珍视这种幸福,同时也要严肃地对待这种权利。看看中学时期的马克思是怎么说的吧:“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TIPS

特里尔中学

研究者一般认为,马克思极有可能一直到12岁都在家中接受教育,直到1830年12月才进入特里尔中学学习,并在这所学校里度过了五年的学习生活。特里尔中学原先是耶稣会学校,后来定名为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是一所不错的学校。从校名上来看,它是一所以国王名字命名的学校,因此从师资配备到课程安排以及毕业考试,都比较严格,在这里任教的老师很多都是出色的古典语言学家、考古学家、数学家等。当时的校长胡果·维滕巴赫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进步学者,在学校里讲授历史和哲学。他对康德哲学有很深的造诣,是特里尔市康德研究小组的组长,又是特里尔市文化俱乐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马克思的父亲也参加了这两个团体,与维滕巴赫关系密切。马克思深得维滕巴赫校长的喜爱,他也从这位前辈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马克思日后对历史及哲学的特殊爱好,与这位校长的影响不无关系。那个时期的学校普遍没有严格的教育体制,因此学生们的学习都比较自由、随意,无论学什么,一般都能比较轻松地拿到毕业证书。这种环境对于那些学习自觉、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有利条件。他们可以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知识海洋中尽情汲取营养,产生淳朴、真挚的思想。

那么,他自己是怎样“认真地权衡”的呢?马克思在选择职业这个问题上是经过深入思考的。他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选择,首先批评了那种仅仅依据自私自利的个人打算或完全基于物质利益选择职业的做法。他说:“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给他的方向扑去。于是,他的社会地位已不由他自己抉择,而取决于机缘和幻想。”同时,他又提醒人们不要被虚荣心所欺骗,不要“在幻想中把这种职业美化”,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冷静地讨论,包括自己的体质、能力等,都要考虑进去。

哲人说│

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经过仔细地分析,马克思提出了自己选择的标准。我非常愿意把下面这段话和大家分享,这是这篇文章的结尾,是马克思最终的结论,这段话曾经鼓舞了无数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由此可见,马克思这里的讨论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世俗的职业范围,他实际上讲的是理想信念和人生志向。这仅仅是一篇中学作文,当然还不是马克思的成熟之作,在马克思的思想宝库里,也不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我们从这篇作文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有了宽广的胸怀,就树立了为人类的伟大目的而献身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传》的作者梅林对此赞扬道:马克思“这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争取真理的斗争,他表现出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无穷无尽的精力,无情的自我批评精神,和那种只要情感迷失方向就压倒情感的战斗精神”。

中学时的马克思成绩怎么样?

1835年9月,马克思从特里尔中学毕业。当年学校发给马克思的毕业证书以及特里尔中学毕业考试成绩摘录、评语摘录和参加考试的学生名单都保留至今。我们看一下马克思所获得的中学毕业证书是怎么描述他的:

卡尔·马克思,生于特里尔,现年17岁,信仰新教,特里尔市律师、法律顾问马克思先生之子,在特里尔中学就读五年,在高年级就读二年。

一、操行 对待师长和同学态度良好。

二、资质和勤勉情况 该生具有良好资质;古代语言、德语和历史学习很勤勉,数学学习勤勉,法语学习不够勤勉。

三、知识和技能

1. 语言:

(1)德语 该生的语法知识,也和他的作文一样,很好。

(2)拉丁语 该生对在校所学古典作家作品较容易的地方,不经准备也能熟练而严谨地翻译和解释;如经过适当准备或者稍加帮助,即使对较难的地方,特别是那些不是在语言特点而是在内容和思想联系方面难于理解的地方,也常常能够做到这一点。从实际方面看,他的作文显得思想丰富,对事物有较深刻的理解,不过经常过于冗长;从语言学方面看,作文说明该生做过许多练习,并力求运用地道的拉丁语,虽然还不免有些语法上的错误。他在口语方面,达到了相当令人满意的熟练程度。

(3)希腊语 该生所具备的知识和理解古典作家作品的能力,差不多和拉丁语一样;在翻译校内所阅读的古典作家作品方面,由于语法的扎实程度和把握性差一些,所以比不上拉丁语,不过,对那些甚至比较困难的地方他常常也能作出正确的解释;总的来说,他的译文相当流畅。

(4)法语 他的语法知识相当好;稍加帮助,他也能读较难的东西,口头表达方面也比较熟练。

(5)希伯来语(未填写)

2. 各门学科:

(1)宗教知识 他对基督教教义和训诫的认识相当明确,并能加以论证;对基督教会的历史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数学 在数学方面,他的知识很好。

(3)历史和地理 一般来说他相当熟悉。

(4)物理 他在物理方面的知识中等。

(5)[哲学入门](在毕业证书中此项被划去)

3. 技能:

(1)[图画](在毕业证书中此项被划去)

(2)[歌唱](在毕业证书中此项被划去)

据此,下列签名的考试委员会鉴于该生在中学已经修业期满,为使他能学习法学,决定发给毕业证书准其毕业,希望他发挥自己的才能,勿负众望。

王室考试委员会:
王室委员 布吕格曼
校长 维滕巴赫
勒尔斯
哈马赫尔
施文德勒
居佩尔
施泰宁格
施内曼
1835年9月24日于特里尔

马克思不光是提出选择职业的原则,而且也是按这种原则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后面还会讲到,中学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大学,根据他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情况,谋个有名有利的职业毫无问题,但他毅然走上了一条艰苦的革命道路,决心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一生。朋友们,当你们了解完马克思整个生平和思想之后,希望你们回头再来想一想我们本章所提到的内容。马克思之所以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非常伟大的贡献,获得了非常伟大的功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职业的选择曾经有过“认真地权衡”,年轻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毕生的使命。

人活着为什么要有理想?没有理想行不行?我们知道有句电影台词是:“人活着没有理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人活着有了理想,就有了“精气神”,他所散发出来的“气场”,是与芸芸众生区分开来的标志,这种“天地正气”使他的人生富有质感、不虚此行。职业是和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选择职业总是受理想的支配,而从事某种职业则是实现理想的手段。个人“小我”只有在理想的“大我”中才能得以真正地呈现。否则,如果每个人在人生道路的抉择时只考虑“小我”,那何谈“大我”,何谈人类的未来?

马克思的人生志向究竟是什么?

简言之,是希望人类社会具有“公民精神”。

什么是“公民”呢?通俗地说,公民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人,是愿意为共同体事业而无私奉献的人。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里讲了一个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婆婆的故事:在战争年代,有一个斯巴达婆婆,她的五个儿子都被送上了战场,她战栗地等待着消息。这时一个奴隶跑来对婆婆说:请节哀,你的五个儿子都战死了。婆婆说:我没问你这个!战争进行得怎么样?奴隶说:我们的城邦胜利了!于是这位斯巴达婆婆跑到庙里去祷告,不是哀叹她五个死去的儿子,而是感谢神灵保佑了城邦——这样的人就是公民。由此可见,这位斯巴达婆婆甘愿为了城邦的集体利益和共同体事业,而不惜奉献和牺牲自己。马克思17岁的时候,他的人生志向正是如此。他是这样想的,他后来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大家可能会说:公民就是像斯巴达婆婆那样为了多数人而牺牲了自己所有孩子的人,这不就是个傻瓜吗?无独有偶,雷锋也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可是如今这个时代,老人摔倒了要不要去扶都成了热搜榜话题,现代社会不缺精英、聪明人、精明人,缺少的是这样的“傻子”和“公民”。公民精神不只是古希腊所独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比比皆是,比如“取义成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几乎随处可见。

马克思认为,公民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文明中消失了,而一个真正理想的社会,应当是这种公民精神的复归,它必将会再度降临人间。后来,马克思把这种理想社会叫作“共产主义社会”。

观天下

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非常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很少考虑个人的问题,在同学中提倡“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毕业后,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改造中国与世界,走上了艰难的革命道路,为此作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周恩来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但他从小不以物质享受为重,当他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年仅12岁。中学时,周恩来和一些进步青年发起组织了“敬业乐群会”,他在会刊《敬业》上发表了许多战斗的诗篇和文章,抒发了他立志改造中国的远大理想,其中有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这样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志向贯穿于周恩来的一生。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段话在当代中国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很多朋友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现在,让我们把总书记的讲话、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经历和马克思的这篇作文一起来读,是不是韵味更加深长?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支撑青年人不断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奋斗的青年”比“佛系的青年”更可贵。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青年时期根据什么样的理想选择职业,对他日后的发展和一生为人类为世界所作贡献的大小,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追求的理想不一样,他们对职业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日后的发展和贡献也将千差万别。“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类献身的伟大抱负,也看准了实现这一抱负的途径,由此奠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自古英雄出少年,道理莫过于此。朋友们,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如果是,希望大家坚持下去。如果不是,当17岁已经远去,我们还有重新选择的可能吗?当然!只要我们想明白,任何时候都不晚。 mbGS4sRTtccIwkNyihurMPjOiy+RBv77ISlNskyAeG/jLMwcJghBh6MmSKSg0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