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恒来说,大臣之间不内讧、诸侯王们不造反,边境匈奴无战事,是他的三大心愿。但吴王刘濞,却让他内心隐隐不安。
刘濞是刘仲的儿子,生于公元前216年的秦朝。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时年二十的刘濞已受封为“沛侯”,也随军征战。他会武,有力气,以骑将身份平叛,后因刘邦的儿子们都太小,被首选封为吴王,管辖三郡共五十三城,地盘相当大。
吕雉执政后,各个诸侯王都响应中央的号召来发展经济。他的国境内有铜矿,刘濞则召集天下的亡命之徒和不法分子(可能大多数都是失业的工人)来采矿,铸铜发行货币。因为国土邻近大海,他又发展海洋产业,搞制盐业,且吴国没有纳税,经济比较发达。
刘恒登基后,刘濞的儿子刘贤进京,跟皇太子刘启喝酒下棋。刘贤和他的师傅都是楚地人,性格彪悍,富二代出身,傲慢惯了。下棋的时候和刘启就有了争执,态度不恭敬。刘启也是小心眼,一怒之下失去理智,拿起棋盘就削他,大概卯在了太阳穴上,就把吴太子给砸死了。
刘恒比较头疼,这吴太子是堂兄的小儿子,最得宠爱,你可如何是好?但该办的事儿还得办,未央宫就把刘贤的尸体给运回吴国去了。
见爱子这般模样,刘濞发怒道:“天下都是姓刘的,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运回来下葬?”刘濞拒绝不收,又打发回长安安葬去了。但这句隐隐约约,有发愤造反的意思。“天下同宗”,是呀。刘姓可为吴王,又何尝不为皇帝呢?葬于长安,是否吴王意在长安?
失去爱子,刘濞也失去了臣子之礼,例行的年度朝会就称病不去。未央宫明白他的情绪,但要问责。刘濞内心不安,加紧策划造反。刘恒亲自问询吴国大使,说我大哥怎么个情况啊?
大使实话实说:我们王确实没病。但长安方面问责很急,我们怕因此获罪,所以如此,不如我们两国重新开始吧。
对自家太子的鲁莽之举,刘恒暗暗愧疚,就赦免了大使,还赐给刘濞“几杖”——漆木拐杖,找个台阶说,你的岁数也大了,赐你老人拐杖,你以后来不来随意吧。这样即照顾了未央宫的权威,又缓解了战略对抗,刘恒下了一招妙手。
刘濞的政治压力没了,心思就放在内政上。继续搞经济,征发民众服军役啥的,一色就是码钱。平时提拔才俊,搞点福利,保护犯罪分子不让邻国引渡什么的,挺能收买人心,这样过了数十年,吴国是高福利高收入,老百姓过得很好。故刘濞在吴国,影响力和民众支持度是杠杠地。
当时晁错为太子家令,屡次上书要求办了刘濞,刘恒考虑到政治影响,就一直没动作,史书美言为“文帝宽,不忍罚”,说刘恒大度宽容,不忍心惩罚刘濞,所以刘濞渐渐横行无忌。并非刘恒不想作为。一是,能把问题往后抻就抻抻;二是,他的身体也渐渐不行了。或许刘恒做不到胜利时的慷慨大度,然而和平时的低调隐忍,他有这个肚量。他不想在驾崩前,看到帝国再次陷入战火。以后的事儿,交给刘启吧。
“战时,坚韧不拔;败时,同仇敌忾;胜利时,慷慨大度;和平时,与人为善”——邱吉尔
病中的刘恒安然以待,他回顾生平,自己政绩斐然。从代王即位皇帝,二十三年,内政上,没有国家工程,没有挥霍奢侈,有灾荒之年,经常开放皇家的山林以方便民众。他曾经想建个露天平台,预算说得需要百枚金饼,相当于现在的二三百万人民币。刘恒踌躇道:“一百金,这相当于中产人家十户的资产啊,我继承老爸的房产都用不了的,都怕影响先人的名誉,算了吧,不搞了。”
刘恒为了节约,经常穿“绨衣”,就是一种丝棉混织不甚精工的衣服;他的宠妃慎夫人,他要求不要穿长裙,寝室里的被子帐篷都不要纹绣,以表示简朴,起模范带头作用。
刘恒生前起陵寝,其位于西安市郊区白鹿原的东北。因在灞上不远,故名为霸陵,他要求用瓦器装饰,不得用金银铜锡等贵金属,他要节约这些战略物资。并打算不起坟,简单一填土就成,也省着扰民。
在外交上,刘恒也以谦卑为主。刘濞谎称有病不朝,他就赐其几杖;匈奴侵略边境,他一手搞和亲;一手派军队对峙,不征发百姓深入打击匈奴(很可能也打不过);赵佗妄自尊大,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派外交团说要以德服人。总之,只要不打起来,他吃点亏并不生气。
他也有好肚量,远胜其子刘启。袁盎等大臣批评未央宫,他不会见怪;对于老臣的不法行为,他留后路。比如说张武,是代国跟来的老臣,被查出贪污受贿,而刘恒并不是把他入狱,反而拿出皇家的金饼财物赏赐——想让他知道惭愧。所以他执政以来,自己也克制,对不好的名声害怕得要命,所以他名声甚好,人缘也不错,史书赞道:“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但人无论贤愚贫富,终有一死。刘恒感到时日无多,就召集群臣,并对太子说:“如果有突发事件,周亚夫真的可以带军队。”后来,刘启执行了政治遗言,先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后来又升其为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而周亚夫以其赫赫战功,成为中华名将。
文帝后七年夏六月己亥日,即公元前157年的阴历六月初一,刘恒驾崩于未央宫,他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四十七岁。
天下哀痛,如丧考妣。
后世之人,莫不对刘恒好评如潮,如
朱熹:“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刘恒学申韩刑名,黄老清静,亦甚杂。但是天资素高,故所为多近厚。”
“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谢肇淛
刘恒死后,郎中令张武被临时任命为“复土将军”,就是皇家葬礼及下葬工程的总指挥。他发动近县的现役士兵一万六千人,发动首都士兵一万五千人,共三万一千人,进行下椁起坟的工作(陵墓早已挖好,人员主要是用于葬后起坟)。人多力量大,六天后的乙巳日(六月初七),刘恒下葬霸陵,是墓高大雄伟,气势恢宏,被后人称为“东方金字塔”。
这一天,大臣们都跪地敬上尊号,称为“孝文皇帝”,所以后人称“汉文帝”、“孝文帝”,指的就是刘恒。也是在这一天,刘启来到敬奉爷爷刘邦的祭祀之地——高庙。汉代皇帝都在这里举行即位仪式,以示不忘祖先,继承血脉之意,刘启已经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丁末日的六月初九,他继承“皇帝”的称号,西汉的又一位帝王,开始了他的传奇。
公元前206年,刘邦成为汉王,公元前157年,刘恒去世。经过刘邦、刘盈、吕雉,刘恒的半个世纪的执政,奋斗出了一个强大的大汉帝国,刘恒更是打下了经济基础。故在其后刘启的执政下,大汉开始蒸蒸日上,在物资和军事上,帝国悄然崛起傲视天下;在思想和艺术上,我们也将见证到一个传奇般的“贵族时代”。
星寒云中,霜冷长河,闲翻古书,草成文稿。写罢我感慨唏嘘——读史不光可以知古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希望它还可以给读者一些共鸣。再作一诗,卿以收尾:
名利本是虚幻物,
裂土封王岂自足。
孰料白首成大器,
哪计少年多踌躇。
淡看海边潮起落,
笑望天际云卷舒。
且尽案上千樽酒,
人生不过数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