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7年,周勃去任,灌婴接替,未央宫政权平稳,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年也为多事儿之年,几件事儿让刘恒很是头疼。
先是和风暮春的四月份,弟弟淮南王、老七刘长来京入朝。老七会点武术,力能扛鼎。但他从不知学习诗书,这几年变得骄傲狂妄,目中无人,不懂礼节。比如说,他总是不遵守法律,刘恒以他是在世唯一弟弟的缘故,总是大不见小不见。谁料他愈加的蛮横,来京后会见亲朋好友,大肆张扬。和刘恒在园林里一同打猎,居然不遵等级,和刘恒乘一个车,言谈之间也不谦虚,常常随便地称呼刘恒为“大哥”。
刘长带了个跟班叫魏敬,两人去找来辟阳侯审食其,审食其不敢怠慢便出门迎接,谁知刘长居然像黑社会一样,从袖子里掏出一把锋利的铁锥子就扎审食其,魏敬也用铁锥扎其脖子,审食其失血过多,惨死于街头。一个王爷把侯爷给杀了,这八卦的事儿让整个京城震动,刘恒也震惊了。这刘长闹的是什么幺蛾子?
这还要从二十二年前说起。
原来,刘长的老妈是原赵王张敖的美人儿,刘邦打完匈奴回来训斥张敖,张敖不敢作声。见刘邦对自己的美人儿色迷迷的,懂事儿的张敖就把她献给了刘邦,两人一夜情后怀了刘长。
后来张敖被牵涉行刺皇帝,家属都进了监狱,也包括刘长他妈。美人儿说我怀了皇帝的儿子,话语上达到刘邦那里,刘邦没搭理。刘长的舅舅赵兼就找关系,通过审食其见到了通天人物吕雉(赵兼脑子抽了找谁也不能找吕雉呀)。吕雉好嫉妒,这事儿就没管。审食其也就放手不管了。后来赵美人生了刘长之后,一赌气自杀了。管教抱着孩子见到刘邦,见到这大胖小子后刘邦后悔,于是让吕雉来养刘长。
刘长两岁的时候,原淮南王黥布造反后被平叛,刘邦就封刘长为淮南王,其辖区有四郡,由于刘长是吕雉带大的,多少有点感情,所以吕雉杀刘氏的时候,就漏下了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刘长不敢恨吕雉,却认准了审食其,暗想早晚要干掉他。
这刘长也有小算盘,吕雉活着他不敢动手,四哥刘恒一即位,他就择机动手,算是替母亲出了一口气儿,说实在的审食其挺冤的,他其实也不想赵美人死,不过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罢了。
审食其血溅街头,长安大哗。杀人后的刘长立刻驾车入宫,仿效廉颇光膀子背个藤条,跟刘恒谢罪说明情况,列举审食其种种恶行,说什么母亲死了、刘如意母子被吕后害死、吕后屠杀刘氏,审食其都没有劝阻,他该死。我杀了他前来请罪。这刘长也真是个无赖,当年吕雉当政,莫说是审食其,就是周勃陈平又能如何,说得冠冕堂皇,就是公报私仇。杀人后还无赖狡辩,这把刘恒整的也无语了,刘恒毕竟有涵养,可怜他从小没了娘,又是同父异母的弟弟,算了吧死人也不能复生,刘恒就特赦了他。但刘长也给自己也掘好了坟墓,审食其家族庞大的人脉,也不是白吃素的,以后也够刘长受的了。
这下刘长算是出了名,皇室上到薄太后,下到太子刘启,还有各位大臣,没有不忌惮刘长的,而他凭借着这一资本,回国后更加骄傲自大,横着膀子晃,不用中央的政策,出门跟有随行军队戒严,淮南国自己制定法律,刘长自拟政策宛如皇帝。这些刘恒都一一看在眼里,但他没有时间捉摸刘长,因为更紧急的事情来了。
汉三年五月,匈奴中的右贤王率部侵略北部边疆,驻扎在河南袭扰大汉。长安很意外,因为大汉是对匈奴很优待的,宁可给匈奴钱财或是在贸易上吃亏,也不想开战争之端。但这右贤王太过份了,杀人、占地、抢劫、欺侮边境居民。
学者们都说,汉代文景期间,大汉帝国对匈奴采取妥协政策。的确,在大战略上文景不主动挑起战争,但并不等于不打局部战争,也并不等于未央宫会缩头缩尾,大汉浴血秦楚战争的一批元老还在位,面对侵略,必将还击。
一个月后,刘恒征兵八万五千人到高奴县,派丞相灌婴去军事还击,匈奴许是占了便宜一击就撤退了。刘恒选了一批人组成特种兵,分配到首都卫戍部队,驻扎长安。同时派人出使匈奴去找冒顿单于,你手下在我国土上得瑟一圈走了,我得问问你是怎么回事呀。
这一年,济北王刘兴居心里很不平衡,本来诛杀诸吕是大哥二哥和他都有功劳,却被可恶的元老们侧目,觉得刘氏兄弟太过于强势不好控制,结果让四叔继承大统占了便宜。大哥二哥相继带着遗憾去世,他是憋着一口气。
他刘兴居从侍卫干起,军队管理、后勤保障,战略决策,什么没见过?年轻气盛的他准备铤而走险,把本应该属于自己家族的位置夺回来。刘恒专心备战匈奴的时候,他认为是个好时机,于是就造反了,无意中,刘兴居同志也创造了汉代刘氏宗亲的造反记录——宗亲造反第一人。刘邦时代防备异姓诸侯王的国策,从他造反开始,未央宫就转变成防范同姓诸侯王的国策了,因为,掌控权力的欲望,是不分异姓还是同姓的。
刘行居准备拿下荥阳,但是他还是太年轻了。
刘恒迅速召回灌婴军队,任命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率十万人狙击,任命祁侯贺为将军,驻扎荥阳,城防严密。同时长安大打心理战,刘恒下令说凡是以驻军地域投降的官员,都不追究,官仍原职。凡是从刘兴居那边过来的官员,也不动。很快,只用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八月,济北国军队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刘兴居被俘,同时刘恒宽赦了一大批跟随造反的济北国官员。
被俘后的刘兴居气愤羞愧,自杀了。
刘恒凭借着从容策划,威慑退走匈奴,平叛诸侯王叛乱,一下子成为领导有方的政治明星,众多元老也表示佩服,刘恒的地位越加稳定。
灌婴暂时接管北方诸郡的防务。时光流逝,文帝四年的公元前176年,灌婴卒于丞相任上,死时约五十岁左右。灌婴当丞相仅仅一年,政绩不多,他名震天下,全靠战功。
职位空缺就得补人,新任丞相是个八十岁的老头子,他是贾谊的老师、原御史大夫、北平侯张苍。刘恒用张苍为相,看中的不仅是张苍的资历,更重要的是他能办事儿。大汉的丞相依次是萧何、曹参、王陵、审食其、陈平、周勃、灌婴、张苍。萧何文行武不行;曹、周、王、灌,都是大老粗;审食其靠关系;陈平间谍出身,也没独当过一面,而张苍乃是文武全才,可称一代贤相。
帝国搞财政,比如度、量、衡就得需要专家来制定标准。张苍是数学专家,正懂。再比如立法,得参考秦法来制定,张苍是原御史,熟悉法律,刘恒用技术型人才张苍,是上佳选择。实际上也是如此,张苍在相位十五年,低调而务实地为帝国的经济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以后我会说到。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王陵在刑场上救了他,成为他的大恩人,他就把略大自己一点儿的王陵当父亲对待,王陵死后,他把王陵的老婆当成自己的老妈看待,五天去问安一次,就算当了丞相也坚持如此,这让后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毫无疑问,张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再说到匈奴的冒顿单于,文帝四年他给长安捎来一封信,说什么去年他不知道右贤王跟大汉打仗的事儿,也感到挺意外,问了一下原因,是汉方的小官吏先欺负人,然后双方打起来的。我为了惩罚右贤王,派他过去打月氏。这冒顿又话里带话地炫耀一番胜利战果,意思是和好吧,别打了,同时还献上一匹骆驼,两匹马,二驾四马拉的豪车。
刘恒一看这是拉偏架呀,就和元老们商量一下怎么办,是削他还是和亲?有人就说了,拉到吧别先削他了。匈奴人刚灭了月氏,实力正强不好打,况且若给他打跑了占了他的地也是盐碱地,况且草原上啥也没有,跟他峙什么气。刘恒一想也是,于是继续和亲。
但中国人好面子,得有始有终对不?两年后长安回了一封信,本着安抚的心态说完后,继续送礼。这一年,冒顿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这个一代强人,采用了和亲大汉征服四周的策略,除了大汉打不动之外。他基本上统一了茫茫北方,如果你翻开汉代地图,你会发现,在冒顿任内,匈奴人的版图简直是火箭般的串升,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枭雄。冒顿死于汉文帝。
前元六年,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称为“老上单于”。
刘恒密切关注着北方动态,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他暂时不能动匈奴,因为国内的事情,简直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