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回到长安之后,急召萧何入宫,不多久宫内传来消息,相国被带上枷锁下了诏狱,消息传到侯府,侯府上下一片混乱。这事儿传的挺大,大家议论纷纷。不过没几天萧何又被放出来了,刘邦还在朝堂上大赞萧何,群臣一头雾水,什么情况?
这还要从韩信死后说起。
去年春,萧何协助吕雉,骗杀了韩信,刘邦以萧何有功,又多给萧何封了五千户,官衔名也从丞相改为了相国,其实两者一样,并且给他增派了“相国卫”——其实就是配置了一个都尉加五百人的私人卫队。
在汉初直到汉景帝,丞相的权力都相当大,有时候皇帝闻讯国家的情况,还会亲自到丞相家中去拜访,直到后来汉武帝,才大力压缩丞相的待遇和权力,在大事的决策上,基本上丞相只是传声筒了。
话说大家都向萧何来道贺,但有个叫召平的却偏偏忧愁不悦。这召平原来也是个封侯的贵族,只是由于秦被灭才破落潦倒的。他找到萧何,深刻地指出:兄弟,你快大祸临头了。你想啊,皇帝无缘无故地,为啥对你这么好,这是在试探你呐。因为淮阴侯都要造反,所以也怀疑到了你。设置卫队不是啥好事,你好好想想吧。希望您能拒绝,并给军队捐钱,老大就高兴了。
这萧何听明白了,连忙照办,史记言:“高帝乃大喜。”——刘邦大为高兴。时光匆匆,黥布造反刘邦去平叛,却总是不放心关中,经常派人去问询萧何政务,萧何就更加勤勉地工作,积极用财政支出来筹措军费。他的幕僚劝他:“您快被灭族了。”
萧何惊讶:“怎么地捏?”
幕僚:“您现在是相国,一人之下。开国时您的功劳第一;上殿能带剑;入朝不鞠躬;谁能有您牛?现在百姓都拥护您,您还跟老百姓两好嘎一好,您就不知道皇帝为啥老关心您?那是皇帝对您有想法。”
萧何若有所思,幕僚:“萧君啊萧君,您为啥不搞点儿房地产,整个高利贷?您要是有了污点,皇帝也能放心点儿。”
萧何一听又照办,“上乃大悦”。
这幕僚的主意不能说不好但也不能说好,这是把双刃剑,事实证明,萧何在政治上已经算是很优秀的了,但他还是比一个人差点儿,比如说张良。张良一直在做幕僚,闲来读读竹简做做导引练练气功啥的,绝不掌权。
萧何用幕僚之计一顿胡整,不仅让国库收入数千万,重点是得罪了老百姓。这些人怒了,刘邦刚回到长安,百姓们就拦路投诉,刘邦不悦。恰好萧何去拜谒,顺便提出把皇家园林让出来给百姓耕种。
刘邦怒了:“啥?你收受贿赂占了地,然后让我出地,拿我不识数是吧,当我是凯子?”下令廷尉把萧何收入监狱,戴上刑具。
毕竟萧何权高位重,还是有人给说话。过了几天就有人说萧何的功劳了,刘邦一听也略觉自己过份,就派人到监狱又把他给放出来了。萧何一向小心谨慎,得去感谢一下皇帝呀,就进宫来述职,刘邦看着白发苍苍,比自己还大几岁的萧何,心中不免愧疚,打个哈哈:“萧相国您是为老百姓办事儿,我先前没同意,我是不咋地儿的皇帝,您是好相国,我先前关了你,不过是让老百姓知道我办事儿差劲。”
萧何:……
刘邦之所以释放萧何,还是要用他的,汉初百废待兴,一个好汉三人帮,萧何没有兵权,构不成威胁,办事儿,全天下再没有比萧何更让刘邦放心的人了。
刘邦回到未央宫,并没有像往日那样大肆庆祝,利箭的伤口依旧剧疼,且有感染的迹象。不过他看到貌若天仙的戚夫人,他所有的烦恼和疼痛全都一扫而空。
戚夫人名叫戚懿,定陶人,刘邦刚为汉王在定陶时,就于平民之家中结识了戚姬,彼时戚姬不到弱冠年华,恰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言:“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那是相当地漂亮。她音乐才能极高,能歌善舞,刘邦惊为天人,纳入后宫团独得宠爱,有了戚姬,他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伙子。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白居意《长恨歌》
戚姬也很时尚、奢侈。西汉初期,钢制品还是新鲜玩意儿,所以又被美名曰:“百炼金”,她把钢做成戒指套在手指上,明亮的钢环能映出手指,还赐给侍儿鸣玉、耀光等人各四枚(估计每枚戒指都价值不菲)。
戚姬不仅容貌倾城,最让刘邦欣赏的是她的舞蹈才华,她聪慧之极,虽是鲁人,但跳起楚舞一点儿也没有违和感,以致于后来她最善长跳“翘袖折腰之舞”,刘邦最喜欢大型歌舞,戚姬就让数百名婢女齐声歌唱练习,唱《出塞》、《入塞》、《望归》等军旅歌曲,大气磅礴,歌声响彻云霄。
刘邦常常搂着戚姬,或是鼓瑟击筑,或是依琴弦歌,两个人宛如新婚夫妻一般甜蜜,甚至歌舞完毕,刘邦常常会流出泪水,也不知是威武的歌曲让他怀念曾经的战火岁月,还是如今拥有戚姬让他感慨万千。两个人的关系也贼拉的铁,七夕节两人就玩丝缕游戏;八月四号两人下围棋;九月九就戴茱萸喝菊花酒;正月上辰玩洗浴;三月上巳玩曲水流觞……这两人呀,“只羡鸳鸯不羡仙”。
但戚姬入宫时还不晓得人情世故,刘邦把她当成自己的姑娘宠着,戚姬也真得就把自己当成公主,轻视别人。对于大汉皇后吕雉,戚姬也不放在眼里,女人都是好妒,除非他不爱这个男人。日积月累的矛盾终于转变为杀机,两个人开始了正式的宫斗。或明或暗,机锋暗伏。不过,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政客,吕雉正在冷冷地观察着刘邦和戚姬,她清楚地明白,只要刘邦在位一天,自己就不能拿戚姬如何。而她唯一的优势,就是等待刘邦倒下的一天。
两个人的终极较量,乃是太子之位。
戚姬年轻貌美,专得恩宠也很正常,他为刘邦生有一子,名叫刘如意,今年十三岁,而吕后之子刘盈,则年满十六,已有小大人的模样了。自古册立天子,立嫡不立庶,吕雉是大汉皇后,在法律上应该册封刘盈,实际上刘邦早就在十年前就立刘盈为太子了,现在戚姬想做的,是要想方设法把这太子之位夺过来。
话说那太子刘盈,本身性格柔弱,是大儒叔孙通教导他读书,所以和刘邦相比,显得慈祥仁义,比较有修养有文化。而刘如意没有出名的老师,没人管他自不免霸道独断。孩子的这些特点刘邦都看在眼里,他是个糙人,上马能打仗下马能管人,他觉得和刘盈不太对路,就常摇头说:“这孩子不像我,我喜欢刘如意,如意更像我。”说着说着,刘邦就像头曼单于那样,动起了废长立幼的心思。
话虽这么说,但是传统观念已经深入大臣们的心中,岂是刘邦一句话这么简单?这件事涉及到各方的博弈,女方的家族、势力、个人能力,得综合考虑。戚姬除了美貌,什么资源也没有,所以她认为唯有抓牢刘邦,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她经常跟刘邦去平叛,天天哭哭啼啼地哀求刘邦,一定要废太子立如意。
而这边的吕后,年老色衰,刘邦也不愿意宠幸她,只是安排她留守长安打个杂处理一下内务,吕后虽无奈但也小心应对,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犯一丁儿点儿的错误,也许一个错误,刘盈就将失去太子之位。
太子之位的暗战,早已开始。
几年前的大汉九年,刘邦借口赵王张敖牵涉刺杀案件废了张敖,封刘如意为赵王,大臣们普遍没啥想法。但不久刘邦忽抛出一份议案交由大臣讨论——是变更太子人选,这下把大臣们都惹毛了。
甚至连老战友老乡,现任的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都极力反对,口吃的他还磕磕巴巴地说:“俺虽然不会说话,但俺期……期……就晓得不行。你一定要废太子,俺期……期……就不听你的。”刘邦知道,他的原则性非常强是个犟人,就一笑了之。但周昌这件事儿把吕雉交下来了,原来吕雉在宫殿东厢房偷听到了君臣的对话,下朝后吕雉对周昌施以跪拜大礼:“如果不是您说话,太子恐怕是要废了。”
其实周昌就得出头,因为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没法不表态。何况其相当于联邦法院大院长或是监察部部长,本就要求遵循“古制”,周昌的态度也代表了大臣们的态度。
周昌这个人,标准直男一枚脑子没回路,曾经,他去刘邦的宫殿去议事儿,刘邦正在和戚夫人嬉笑打闹,刘邦的手也不老实,两个人正做着不可描述少儿不宜的事情,大概是周昌等的不耐烦了,就贸然入殿,把两人吓一跳,周昌也吓一跳,可能也说了一句你这叫啥人呀你。然后周昌就往外走,刘邦气冲冲地追上他,摁倒他骑在他的脖子上说:“说,我是什么样的主子?”
周昌挺直脖颈,说:“陛下,你丫就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混蛋主子。”
刘邦见周昌嘴硬,哈哈一笑,便放了周昌,回去继续撩戚夫人,不过周昌却让他以后能躲着就躲着,因为说话太直,刘邦怕跟他说话下不来台。
刘邦也是比较烦他,正好赵国高层被清洗,刘邦就把周昌派去当丞相,把他从中央调到了地方,官衔也从正国级降到了省部级,周昌一点儿也不愿意去——从跺跺脚京城颤到远离中央的诸侯国丞相,你愿意么?
但刘邦有多重考虑:首先,刘如意只是名义上的赵王,目前太小还在内宫,赵地的军政大权在陈豨手里,周昌过去可以有个制衡;其次,周昌是从军队出来的,可以协助陈豨防范匈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周昌有原则,有朝一日吕雉要找戚夫人母子的麻烦,周昌非管不可。吕雉一向感激周昌,或他能成为戚氏母子的挡箭牌。面对如此安排,周昌也心知肚明,他见刘邦决定已定,只好泱泱不乐地去了寒冷的赵地。
不过刘邦没有看错人,这个倔老头儿在赵地干的不错,很讲原则,就是跟陈豨不对付,陈豨造反前积极传递情报,平叛时又跑来跑去地守城指挥,现在陈豨挂了,周昌全面负责赵国事物,刘邦很省心。
看到戚夫人和如意,刘邦更开心了,此时吕雉和刘盈也来拜谒,一家人也其乐融融,吕雉提议近日办个家宴给皇帝去病祈福,刘邦欣然同意,却不料这一顿饭是吕雉精心设计的,它决定了太子之位的最终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