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军破韩,就在刘邦在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的时候,距沛县千里之遥的颍川城父县(今天的河南宝丰附近),一个比他小六岁,时年二十的年轻人,却有着极其清晰的人生目标。
这位公子是亿万大富豪;身上穿的是韩国最华美的丝绸;房子是仅次于王宫的豪宅;车子是韩国最豪华的马车;佩剑是大师冶炼的极品;他有着精致的面容和高雅的谈吐;他是万万千千韩国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
他叫张良。他的一生极为传奇和复杂,标签如下:官六代,超级富豪,贵族公子,反政府人士,杀手,通缉犯,反对派军事指挥官,高级参谋,战略家,开国元老,侯爷,教师,图书编辑,气功爱好者。且待我慢慢道来。
他是韩国人,祖父、父亲都做过国家的丞相,他出生的那一年,父亲死了。他弱冠这年,国家亡了。本来,他应该像祖父和父亲那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辅佑韩王,但征服者的到来打乱了一切。现在你韩国已经不是国了,已降格为郡,你韩国的贵族们,该干啥就干啥去吧。对了你张家不是很有钱吗?好,我秦国缺什么,就从你家拿什么,请勿介意。
曾经,张良家中的家僮有三百人,这是何等雄厚的财力。现在,张良全遣散了他们,甚至连弟弟死了,简简单单地就埋了,没有厚葬,张良要省钱。
张氏家族辅佐了五位韩王,韩国回报张家可谓厚矣。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张良的愤怒和坚持,不会写在脸上。国仇家恨就摆在那里,是男儿就一定要做些什么,年轻的张良想到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暗杀。这么做的好处是:一,出其不意,有成功的偶然性;二,节约成本,比较隐蔽——他要从肉体上消灭嬴政。
张良不仅学养深厚,而且办事能力很强,他去东方的少数民族那里,约见仓海君,雇佣了一个大力士,携一百二十斤铁锤。张良与杀手埋伏在博浪沙,杀手扔出铁锤,不料却失手砸中了随行的副车。
嬴政大怒,全国通缉刺客,要求火速破案,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县,即现在的江苏邳县,秦始皇“大索十日”,以大秦国家机器之严密,却始终抓不到主犯,可见张良之心思缜密,非智勇双全不能逃脱。张良一刺成名,天下震动。后世诗人李白很是佩服,有诗道:
报韩虽不成,
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
岂曰非智勇。
我想,对于张良来说,“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更有着诗和远方”——高晓松。
逃亡后的张良,同以前的富豪生活相比当然是“屌丝儿”一枚,但他和刘邦截然不同,刘邦是在混日子,而理想主义者的张良,却有着清晰的政治目标——恢复韩国。
在下邳,这个字念“匹”,张良也不太低调,有着巨大的活动能量——给人出头,打架斗殴,一样不落。史载:“为任侠”。这种“任侠”大有传统,一般就是社会大哥那种人,有钱有势,可见张良虽然做不成超级富豪,但廋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蛮有经济实力的。
在逃亡的近二十年里,张良认识了两个人,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黄石公,传授他《太公兵法》,即流传到今天的兵书《六韬》。一个是楚国项氏家族成员项伯。
据说张良在流亡时,有一天在家附近散步,在桥上就碰到了一个穿破衣服的老头儿,老头看到张良走过来,故意把趿拉在脚上的鞋子挑到桥下,吩咐张良去桥下给他捡上来。彼时年轻的张良见到如此不礼貌之人,不由一愣,本来想动手揍他,看着这老头儿上年纪了,就忍着气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
老头也不见外,像对儿子那样吩咐他把鞋给穿上,张良大概怀着好事做到底的心理,半跪着又给穿上了。老头儿很满意,张良很吃惊,之后老头儿跟他约定日期,传授其兵法一部,并自言十三年后,如果张良到了济北的谷城山,看到一个大黄石头,那就是本人。张良感到很奇怪,就经常学习这部书。
他认识黄石公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以致于后世有学者认为,司马迁按自己的想象虚构了史实,真相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张良认识项伯,却是确凿无疑的。
项伯是楚国项氏家族的人,他曾经在楚国担任过“左尹”,这个官衔仅仅低于“太尹”,太尹是楚国文官头子,左尹级别相当于国家副总理。后来秦国灭楚,项伯又杀了人,他也流亡到下邳,认识了张良。
两个人都是贵族出身,自然都有一些共同语言,比如说射箭投壶喝茶书法什么的,两个人当时都是一腔热血的反秦少年,共同志向让两人成为了铁哥们儿。我个人觉得项伯这个人慷慨之极,很讲义气,大有侠士之风,这我以后会讲到,先不表。
且说这项伯好歹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但是跟他的大侄子相比,名声就逊色多了,他的大侄子,名叫项羽。
公元前232年,张良年满十八岁,而在楚国下相县,即今天的江苏省宿迁市,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这孩子生于军人世家,名项籍,字羽,后来他以项羽这个名字惊动了古今天下。
以前读书,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刘邦和项羽打楚汉之争,那么两个人应该是般大般儿的同代人。又错了,刘邦和秦始皇才是同代人,刘邦和项羽比,要高出一辈儿。刘邦比项羽大整整二十四岁,可能比他的父亲都要大。
项羽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叔叔告知,你没有别的选择,一定要出人头地!因为你的身上不仅流淌着高贵的血液,而且你还身负着深重的国仇家恨。
三叔项伯让他记住南公的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小小的项羽坚定地点了点头:“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必要灭亡大秦帝国!”
项氏家族为什么这么仇恨秦国?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将,被封到“项”这个地方,所以因地为名。项羽的爷爷叫项燕,是楚国大名鼎鼎的将军,这老爷子的人生巅峰就是公元前225年,率领楚军,长途奔袭,大破秦朝李信二十万军队,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狼狈不堪地逃回,项燕为楚国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时间。
但毕竟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车轮,嬴政于公元前224年,倾全国之力,集结六十万兵力,拜王翦为大将军,兵临楚国城下,楚国自然是以项燕为大将军,也是拼全国之力打防御战,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争。
黑云压城,大风猎猎。秦军挟胜而来,如饿虎欲噬肥羊;楚军避其锋芒,想据敌要害之外。双方开始对峙。但楚国战略判断失误,以为秦人只是想占领地盘,或许是后勤保障出了问题,所以准备撤退,秦人乘机发起特种部队的突击,楚军大败。
项燕被王翦大军所困,自杀殉国。秦人占了大片楚地,楚军溃败。第二年,秦将王翦、蒙武攻进首都,俘虏楚王,设立郡县,楚国亡国。
项燕身为大将军,但爱护士兵,善于和部下打成一片,还是蛮有口碑的。他死的那年,项羽才九岁。项燕有三个儿子——老大项超,就是项羽他爸,他寿命不长死的挺早,在历史上没啥记载;老二项梁,在楚国自号为武信君;老三项伯,曾任楚国副总理。
项家在楚国权高位重,是不折不扣的一个鼎食钟鸣的贵族之家。但自从王翦攻破楚国之后,项氏家族也只能是破落了。
身为纨绔子弟,项羽小时也享了不少福,生于温柔之乡,性格不免柔弱。小时候学习文学书法,不咋地儿;学习格斗剑术,还是不咋地儿。项梁见侄子这样,自然不免恼怒,项羽振振有词说:“书法,只不过是记个名字,剑术,只不过是近身格斗。和一个人对战,没什么学的,我要学,就学怎么样和万人对战。”
项梁一听,嚯小子,有出息啊。万人学?那是战略和兵法,好!就教你兵法。项羽自然是很高兴,但学习深了久了,他就没有了长性再钻研下去,没把兵法学透到底。
破国之后,项家兄弟又杀了人,为避免为仇家所报复,项梁率领家族移居吴中县,即今天的江苏苏州,庞大的人脉关系和财力,让项梁在此有强大的势力——“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这个县的有名望的人都是项梁的人,都认可项梁。凡是县里有徭役和丧事,项梁都会出面组织,所以谁都知道项梁能当事儿,有大哥范儿。
并且项梁还对自己的人进行秘密军事训练,这就值得回味了,一个当地的大哥,有钱有势有号召力,竟敢组织手下搞军队那一套,那一定是怀有某种政治诉求。
彼时嬴政正爱旅游,带着庞大的巡游集团来到绍兴,欲观钱塘江大潮,项梁叔侄混在人群里,也远远看到了这个时代的传奇帝王。看到嬴政的风光,国仇家恨不免涌上项羽的心头。于是项羽坚定地说:“他,是可以被取代的!
项梁听后吓一跳,急忙用手掩住其口,训斥项羽”说:“你四不四傻?别瞎说话,灭你族!”
项羽愤愤不平之心,可以想见。
岁月流逝,项羽终于成年了,此时他身材高大,一米八五,孔武如山,力能扛鼎,本县的少年都很忌惮项羽。在吴中,项梁叔侄在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暗暗地等待时机,项氏家族的精英们要夺回失去的一切,和张良一样,他们共同的事业,就是进行伟大的复国。
秦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始皇嬴政驾崩,享年五十。嬴政不仅是个政治超人,而且是个好舵手,大秦帝国在他的掌舵之下,终于在公元前三世纪,从一个区域大国质变成了一个超级帝国。
且看他的政绩: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至此用十年时间,秦人摧枯拉朽,气吞山河,问鼎天下,统一中国。
在嬴政活着的时候,大秦帝国达到了它发展的巅峰。嬴政也的确做了很多事儿。首先是政治改革,秦国精英们创立了郡县制,废封建为郡县,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管理,又创立了一整套运转的班子,中央的权力大为加强,国家真正成为了一台机器。
其次,是做标准化的工作。
比如说,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目的是建立一体化国家,可以大大的节约社会成本。再比如统一文字,废除六国原来文字,全国都通用秦人的小篆文,数千年后,我们也仍然认识秦代的小篆,此举才是真正打通了时间。
最后是修建基础设施。
如修秦直道。这是一条超级马路,东到燕齐,南到吴楚,这就大大地缩短了空间的距离。据考古:秦直道南从陕西起,北至内蒙古包头,全长约七百五十公里,在当时,这是一项极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不过,再伟大的成就,也改变不了嬴政的失误。他的治国理念是法家,崇尚严刑酷法,对犯人也不实行宽大处理,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小民是没啥在乎生死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嬴政在结束残酷的六国战争后,不但不休养生息,反而进行了一系列巨大工程,如筑长城,修寝陵等等,老百姓早就不堪重负,唯在彼时秦朝太过强大,没敢造反,小民们也在等待一个机会。当嬴政出游、驾崩于河北的沙丘宫、秦臣们带着他发臭的尸体和鲍鱼一起回来时,就注定了伟大的大秦帝国,国祚不久。
伟人有时犯起浑来,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嬴政虽然在诏书上指定了帝国的继承人——长子扶苏。但他做错了一件事,他不应该带他的小儿子胡亥出来游玩。人都是有私心的,为了权力女色,有的人还不怕死。更何况胡亥面对的是整个儿的天下。嬴政死后,命长子即位的诏书立刻被大臣们篡改了。由于这个错误,大秦帝国又选出了一个新皇帝,他,是领导脑子进水的最佳注释;他,是自掘帝国长城的一个好手——他就是秦二世胡亥同志。
嬴政有二十三个子女,其中长子叫扶苏,一个次子叫胡亥。
第一次亮相,扶苏是一个进谏者——嬴政焚书坑儒,又把犯人全家迁移到远方任其自生自灭,扶苏是儒家的支持者,他劝嬴政说天下还不安定,年轻人都在学习孔子,皇帝用重法来监管大家,恐怕要天下不安,希望皇帝理解儒家。嬴政听了劝谏后大怒,因为这完全不同与他的治国理念,他把扶苏打发到了边关,去监视修长城的蒙恬将军。
至于嬴政的小儿子胡亥,他还是比较受宠的,不然嬴政不会在巡游天下时也带着他,胡亥听从了几个大臣的主意,矫诏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成功逆袭上位,在这里,一个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