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封王

多年之后,刘邦笑到了最后,当史官拿着竹简问刘邦:“请问皇帝,大汉的元年是哪一年?是您干掉项羽之后,在汜水即皇帝位那一年吗?”

刘邦若有所思地摇摇头,思绪似乎回到数年之前,道:“大汉的开端,应该是我军破了武关,驻军灞上的那一年。”

“是呀。那一年,项羽封十八路诸侯为王,大王被封为汉王,当然是从那一年开始算。”群臣齐说。

那一年,是公元前206年,大汉政权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且说项羽在走之前还做了最大的一个事儿,就是分封。分封,就意味着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这就是反对派们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了。大伙儿拼着命打天下,现在终于推翻了现政府,得重建中原新秩序啊,中国不可能是无政府状态,必须得划分区域——封王!

那为什么胜利后的项羽要给人封王呢?封王,属于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又称分封制。最开始夏朝之前,是酋邦制,就是中国有一堆大大小小的帮落,谁的人多,谁能打仗,就听谁的,那时候有几个大部落,比如说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等等,谁也不服谁,那撸起袖子干吧。于是力量大的干掉了力量弱的,打完回去该干啥干啥去了,但只要部落老大一声发话,又都聚集了,没有什么严密的国家体系,比较分散,所以称为“酋邦制”。

进入夏朝、商朝、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各地的酋长对部落的掌控能力大大提高了,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势力范围,部落老大一个人根本管不过来,只能依靠各地的酋长来管理,就得给予其法律上的认可,所以从尧、舜、禹、夏、商、到周,就有了“封土分邦”的观念,而很多有志的酋长肯定是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渐渐地,每个部落老大和酋长都认可这种管理方式,所以这“封土分邦”就固定为“分封制”。

周代,又明确建立了宗法制,就是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统治根基的制度,同时发明了嫡长子继承制。即一般以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家族继承人。以长子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土地和资源。

古代,把分封制运用的最好的是周朝的开国元老周公,他虽然不是最初的发明者,但却是最得精髓的一个政客。他为了国家的安全,大肆分封亲戚,据《荀子》: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也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谓分封制,也就是封赏亲戚,建立小国家。

这分封的邦国多了,到了春秋战国,几个酋长,哦不,那时的专称是“王”、“公”,什么梁惠王、秦孝公、赵武灵王啊,就都纷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言不合就怼着干,再言不合就干、干、干!最后只剩下了战国七雄,再后来,嬴政把六雄全部划拨自己管辖,自己就成了部落老大,统一后有几次他的下属,丞相王绾,博士淳于越等都先后提议,要把已经由中央管理的帝国再度实行分封制,但都被李斯给否决了,嬴政最终也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继续由中央统一管理郡县,这便是“郡县制”的开始。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由“酋邦制”,到“分封制”,再到“郡县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后者对权力的掌握越来越集中,越来越能有效管理。所以后来者是先进的,以后的中国历史也证明,凡是中央强大能有效管理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郡县制”,凡是中央虚弱不容易管理强大地方的,模式一般都是“分封制”。

那么项羽搞这封王,是没有战略眼光的,他要实行的应该是一种中央与郡国并行管理的制度,但关键的是他作为“中央”,还不够特别强大。但彼时就时势而言,项羽是不得已而为之,封王会让各个反对派得到好处,让其利益最大化。所以当时大家普遍还是拥护“分封制”的。

从史料上来看,秦亡之后的项羽“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他也是害怕胜利成果不稳固,不得已选择了“分封制”,为了维护反对派的大团结,分封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既然要封王,项羽先派专人去了趟盱眙,询问一下楚怀王熊心怎么封。熊心的意见是就按原来商量好的办,该怎么分怎么分,这下惹恼了项羽,项羽本来就怨恨熊心——不让他和刘邦一起打关中,而让他先去救赵,让刘邦占了先。这样按约定的话刘邦一定会成为“秦王”,占据关中。楚军中的鹰派如范增等人坚决不同意。范增认为:巴,蜀之地交通不方便,秦国流放罪人,一般都选择那里,就把刘邦分封到汉中的偏远山区吧。

熊心既然这么不识相,于是项羽决定抛开熊心,开始单干,表面上尊敬熊心,称为“义帝”,一方面另起炉灶不听他的。熊心立刻成了“跛腿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项羽放出口风:“所谓的楚怀王,不过是个放羊的臭小子,是我叔叔项梁扶植的,他没有打天下的功劳,怎么能在分封上说三道四?本来打下这江山的,是大家伙儿和我项籍,我们说了算!但义帝虽然没有功劳,也得分一块地给他。”

诸将都表示同意。

力量决定话语权,公元前206年,由项羽策划,分封了十八位打天下的各路反对派为侯王,具体分封的情况如下:

1,刘邦:汉王。管辖范围:巴,蜀,汉中等地,驻地南郑。

同时项羽把关中分三部分,用原秦朝降将来管理。

2,章邯:降将之一,封雍王,管理咸阳以西的地带,都废丘。

3,司马欣:原秦朝长史,最早干过栎阳地区的公安局长(栎阳狱掾),曾经帮助过项梁,降将之一,被封为塞王,管理咸阳以东至黄河沿边,都栎阳。

4,董翳,“翳”读为“义”:原来秦朝都尉,降将之一,本身他只是一个中层武官,因为力劝章邯投降,立功,被封为翟王,管理上郡地带,都高奴。

5,魏豹:魏国贵族,堂兄是魏咎,被杀后魏豹带着家族继续当抵抗组织,胜利后封为西魏王,被迁调到管理河东,都平阳。

6,申阳:原来的大哥是张耳,后来他拉出来单干,率军拿下了河南,占据了河上,有军功,封为河南王,都洛阳。

7,韩成:贵族之后,原韩王,张良力保他复国,和张良被人打得东躲西逃,还好坚持到胜利。还被分封为韩王,基本没动地方,都阳翟。

8,司马卬,这个“卬”字读为“昂”:是赵国人,司马家族的优秀代表,和司马欣还有点儿远亲。他打下了河内,战功赫赫,封为殷王,管理河内地区,都朝歌。

9,赵歇:原来是赵王,分封还是赵王,就是管辖范围小了。

10,张耳:自己本身就是地方老大,虽然一路上跟着贵族赵歇,混到了赵国丞相,但本人水平一向很高,口碑一向很好,又亲自跟着军队打进关,被提拔分封为常山王,管理原来赵歇的地盘,都襄国。

11,黥布:原来楚国九江郡鄱阳湖地区的一个老大,打仗特猛,战无不胜,先被封为当阳君,后被封为九江王,都六县。

12,吴芮:世家之后,原大秦“鄱君”,驻“鄱阳湖市市长”,整个九江郡的大哥,带着少数民族反对派对抗政府,又贡献人员贡献财富,跟着项羽打进关,分封为衡山王,都邾。

13,共敖:秦国南郡人,熊心的一个大臣,带兵打下秦朝南面的郡县,战功卓著,被封为临江王,都江陵。

14,臧荼:原来跟着韩广,后来帮着项羽北上救赵,打进了关内,和项羽在战火中锻炼出了感情,被提拔封为燕王,都蓟。

15,韩广:原来的燕王,因为没出啥力,缩小封地分封为辽东王,权利有点小了,委屈你了。

16,田都:齐国出来的,跟着项羽北上救赵,跟着入关,项羽的战友,被提拔封为齐王,都临菑。

17,田市:不好意思,谁让你老听你叔田荣的话来的?委屈你了,原来是齐王,改为胶东王。

18,田安:曾是王族之后,爷爷是齐王田建,但被秦给灭了,他配合项羽平了济北的几个城防军队,带兵投奔项羽,被立为济北王,都博阳。

此外还有三个特殊的:

1,田荣:性格彪悍,比较有个性,好几回都不听项梁的话,又不配合项羽当反对派,只是搞割据,比较自私,不能分封;

2,陈余:脑子进水了,跟张耳赌气,把军队交了自己跑进深山里去了。然而毕竟在起兵时出过力,据说人也不错,既然在南皮这旮嗒过日子,好歹就封他三个县吧,当当县太爷过过有钱人的日子就得了。

3,梅鋗,这个“鋗”字读为“宣”,鋗者,敲玉之音也:他是百越部落的越族人,原来的大哥是吴芮,他也是个不好惹的主儿,论功劳也足以封王,但老大吴芮老二黥布先后被封王,你们鄱阳帮的也不能占太多了,封你个十万户侯,合计现在约为十亿级别的大富豪。十万户乃是超级大侯,梅鋗控制着越人,除了名称,实际上跟封王没啥区别。

最后是军阀总头子,最大的反对派,哦不,胜利后应该称为天下共主——项羽。项羽:自己给自己封为“西楚霸王”,管理九个郡,都彭城。好气派的名字,好大的地盘。

这里好像就是刘邦和黥布一点基础也没有,靠拼搏成就的诸侯王。

好了,现在的政治形势是这样:反对派们推翻了现政府,成立了以项羽同志为核心的地区连锁管理集团。还有二十个地区副总裁(田荣除外),管理着中国当时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数千万人口和不计其数的财富。项羽报复田荣在灭秦时的不配合,没搭理他,照顾了陈余和梅鋗,总共二十人分封,有人高兴,有人愤怒。

四月份,各路诸侯纷纷撤兵,到派驻地享福去了。项羽为了防范刘邦,只给了他三万兵权,算上刘邦这三年来在楚国交的朋友和小诸侯,总共不过几万人,刘邦是青着脸走向了新郑的道路上。请注意刘邦的士兵,他们中多是泗水郡和砀郡的人,属于刘邦的老乡,史称“砀泗楚人集团”,以后一大波汉初的社稷功臣,都来自这个集团。

项羽不把秦降兵给予刘邦,而任其带着老乡,这是个战略错误,因为任何人都是思念家乡的,尤其是在这个封闭的蜀地。让一群心中抑郁不平的老兵跟着一个极有能量的人,这是不是个威胁?

汉军从杜县南入蜀,入蜀后,史书上明确记载,刘邦用张良的计策,过后就把栈道给烧了,此举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妙计——既可以防范别人偷袭,又可以展示自己没有东进的愿望。

如果你想做件特别想要做到的事情,那就做个看起来做反了的事情,这样可以迷惑对手,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在那个微妙的时候,刘邦烧绝栈道,安全方面是最主要的考虑。至于以低姿态示弱项羽,实在是封王之后的副产品。

在范增眼中,蜀地是流放犯人之地,实际上,蜀地乃天府之国,收成丰盈,财物充足,足以割据一方,颐养天年,不过蜀地最大的缺点,在于交通不便,但若是没有啥进军中原的野心,闭关当个土皇帝,那是幸福美满绰绰有余的了。因其消磨斗志,故也有“少不入蜀”的格言。

然而巴、蜀太过偏僻,刘邦在受封之前,通过张良和项伯的这层关系,大力结交项伯,通过贿赂项伯,拿下了比较富庶的汉中郡,这样刘邦手中握有汉中、巴、蜀三个郡,其在南郑办公,势力也算不小。

刘邦到了南郑,逃兵逃将多了起来,士兵都唱着家乡的歌,都想回到家乡,这让刘邦很是头疼,暴秦已灭,六国已封,天下太平,该怎么解决这些人的问题呢?

可惜,有一个人不这么看,现在是天下太平?不!这才是血腥战争的序幕。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韩信。请注意,汉初有两个韩信,一个是人尽皆知的受胯下之辱的那个韩信,还有一个韩信,他是韩国人,为韩王的庶出亲孙子,他本来就和张良,和韩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他很早就投奔了刘邦,跟着进川,此时故地一战,他和张良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所以后来刘邦封其为韩王,后人为了区别那个鼎鼎大名的韩信,称他为“韩王信”。

此人身长“八尺五寸”,高大威猛一表人才,气宇轩昂深沉不凡。亲戚韩成被封了王,对他激励不小,恰逢他跟随刘邦一同入蜀,看到大汉的战略选择目前空白,他得影响刘邦啊,就说项羽给别人都是中原好地段,给大王却是这破地方,咱们的人儿都是山东的,都巴不得回去,如果打回去,可以成为天下的扛把子。

刘邦深思熟虑后也决定干回去,刘邦也实在是气魄非凡,他不要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之下”和“之上”,他要做的是“一人”。刘邦承诺只要打出去,就给他封王。于是韩王信积极兵训,准备大干一场。

现在在刘邦的幕僚中,有几个比较像样的战略家,比如说张良、韩信。不过,军中的武将,还是缺乏人才。刘邦积极蓄积着力量,上天真是照顾刘邦,无意之中,刘邦又得到了一员文可定国,武能安邦的超级人才。

他是谁? urRP+V+B0wvN6kO5RObVjDrBE1ta/Jw6o1cgMAImLlEM8oP138tBr0dQ+NCFDf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