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尤其是中国人认为“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这并不是没有原因和根据的,因为日本缺少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一个生产大国,它必然依赖于国际市场,不仅需要原材料和燃料,也需要产品市场。然而这种主张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因为,按照通常的经验,一个小国或者像日本这样缺少资源又生产规模巨大的国家,应该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日本的贸易依存度是很低的,甚至是世界上贸易依存度最低的少数国家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应该怎样解释这种情况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探讨。
我们首先介绍关于贸易依存度的概念、理论和问题,以及各国贸易依存度的状况。然后介绍库兹涅茨关于发达国家的先驱性研究,以及日本学者南亮进关于日本的见解。接着,就库兹涅茨和南亮进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检验,希望确认日本贸易依存度低的原因所在。最后,提出一些初步的观点进行讨论,试图说明其内在原因。
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国际贸易总额(进出口总额)占GDE(国民总支出)的比重,它可以粗略地说明一国对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有时也使用出口额或进口额与GDE的比重,分别称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研究了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度的规律。他指出:“就一般的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各自与世界市场距离不等,发展程度不一致,因而会有所差别。但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小,外贸所占比重也就越大,在与世界贸易伙伴的关系中就会处于主导地位。”
库兹涅茨还指出:“小国只有在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大的情况下才能引起经济增长,这一点虽然很明显,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对于大国来说,即使外贸比重很低,也能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所以,对于国际商品流通和其他国家的一定程度的依赖尽管有可能出现(如英国),却并不是大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库兹涅茨认为,贸易依存度与按国民收入衡量的国家大小之间存在一种负的相关关系(见表1)。
表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度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1989),263页。
库兹涅茨进一步解释道:“如果小国能够认识到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越性,(这两个因素对现实经济的高速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先决条件),那么它们就必定比大国更严重地依赖于对外贸易,因为对于大国来说,国内市场及资源条件允许其发展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由于很多小国,甚至发达小国往往主要是与一个或两个大国进行贸易通商,并且国家大小悬殊甚大,这就产生了类似的卫星关系。就经济增长的一般分析来说,一些小的发达国家对外贸的严重依赖使其经济增长同与大国的贸易和交往联系很紧,以致人们对于它们的独立性提出疑问。”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除了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新大陆国家外,现在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贸易依存度上升和下降的局面。因此,可以说日本的贸易依存度的变化形态与欧洲发达国家接近。
日本学者南亮进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把最近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结果是,1999年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为19.1%,大大低于世界152国的平均值(78.4%)。也就是说,今天的日本对于国外的依赖程度是非常低的。
如上所述,库兹涅茨发现,贸易依存度与GDP的大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小国往往要依靠国际贸易才能发展经济,而大国却不一定如此。那么即使国家的规模相同,如果收入水平不同,贸易依存度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收入水平较高,就需要更多种类的商品,贸易尤其进口就更加活跃。南亮进用人口( N ,千人)表示国家规模,人均GDP( y ,美元)表示收入水平,测算了1999年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 δ )。
这个结果说明,国家规模越小,或者人均GDP越高,其贸易依存度越高。把日本的数字代入方程式计算出 δ 为52.3%,远远超过实际值(19.1%)。也就是说,日本的贸易依存度远远低于通过它的规模和收入水平预测的应有水平。南亮进认为,这个事实依赖于很多条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远离欧美发达国家,近邻当中缺少具有很大生产力和市场的国家。也可以说,贸易依存度低,源自经济规模大和地理上的条件。不过,他认为,今后由于直接投资的扩大使得国内工业生产活动出现停滞(空心化),以及邻近国家的工业化带来的水平分工的发展,日本的贸易依存度将会上升。
以上介绍了库兹涅茨关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南亮进关于日本的研究,即他们认为一国贸易依存度的高低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规模和地理因素,这里将这两个问题称为“规模效应”和“地理效应”。
下面,我们通过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个角度的数量分析,对他们的观点做进一步的检验。我们需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日本在从一个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转变成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的过程中,贸易依存度并没有多大变化?这里检验的是经济规模效应。第二,为什么在日本的邻国都有了较大的经济进步的情况下,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依然没有什么变化?这里检验地理效应。
首先,观察一下日本从一个较小的国家发展成一个经济大国的过程中,它的贸易依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或者更确切地说,它的贸易依存度是否由大变小了。表2显示了日本实际GDP增长率、进出口增长率、对于GDE增长的相对贡献率,表3显示了其各年份的贸易依存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贸易增长率超过GDP的增长率(很多时期是GDP增长率的两倍以上),这表明日本的对外经济关系在国民经济活动当中的地位是重要的,而且在不断提高。贸易对GDE增长的相对贡献率也很高。然而,贸易依存度却并不与贸易总量的增长相联系。出口和进口占GDE的比重表现出一个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方法,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时期有一个由高转低的过程,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个由低转高的过程。另外20世纪20至40年代出口和进口占GDE的比重有过一个比较高的时期。不过,即使在这个时期,贸易依存度也并不算很高。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虽然日本的贸易总量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但贸易依存度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日本的贸易依存度并没有随着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的增长而大幅提高。
表2 实际犌DP增长率、贸易增长率、贸易对犌D犈的相对贡献率的长期变动
续前表
资料来源:南亮进(2002),72、118—124页。
表3 贸易依存度的长期变动
接下来,我们考察日本贸易的地区结构。关于日本贸易的地区结构,可以从以下数据中看得很清楚(见表4)。第一,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亚洲一直是日本进出口的主要对象地区,其中出口一贯超过美国而占据第一位,进口从仅次于美国变成超过美国跃居第一位。如果加上中国的部分,亚洲整体更是日本第一位的进出口对象。西欧等地区则远远落后于亚洲和美国。这一情况说明,亚洲一直是日本第一位或第二位的贸易伙伴,虽然这个地区的经济原先并不够发达。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亚洲整体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这当中尤其中国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加显著。
表4 按地区划分日本进出口结构
(%)
资料来源:小峰隆夫(2003),197页。
我们还可以从表5和表6中看出同样的情况。在日本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地区)当中,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地区)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出口尤其如此。亚洲(东亚)几个主要国家(地区)相加不仅远远超过欧盟,而且超过美国。这当中,中国的地位不容忽视,从中国的进口更加重要。
表5 日本的主要出口国(地区)(2001年)
资料来源:矢野恒太纪念会(2003),356页。
表6 日本的主要进口国(地区)(2001年)
续前表
通过以上简单的检验,我们可以初步认为,日本的贸易依存度偏低不完全是所谓“规模效应”和“地理效应”导致的,应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这当中很可能会有引进外资的影响。我们知道,不论是过去的发达国家还是现在的发展中国家,一般而言,它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外向型发展战略,即通过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这两条发展自己。而日本有所不同,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引进很多外国资本,而更多地依靠本国丰富的储蓄积累资金。下面,我们通过介绍日本学者南亮进的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
表7表示的是外资依存度(外资的纯进口占国内总资本形成的比例)。日本的这个比例在1885—1900年接近于零。这个时期外资的流出和流入都很少。这是因为,日本人对于外国的金融资本存有戒心,以及日本对于外国的投资家而言并不是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对象。不过,外资依存度在1902—1910年达到19%的高比例,在20世纪初外资对于资本形成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就是说,由于日中(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飞跃性提高,日本吸引了外国投资家的注意,募集了大量外资。
南亮进还指出,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当中,德国从19世纪中期以后几乎一贯保持着资本的纯出口国的地位,而其他国家都是纯进口国。这些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资本依存度尤其高。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资本形成30%以上由外资补充。从英国等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可以促进工业化,因此它是后进国常用的方法。不过,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对外资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国际资本流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显著停滞。这样来看,日本的经验基本上与西欧各国相同。相比意大利、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工业化中外资的作用非常小。
表7 外资依存度:国际比较
(%)
续前表
注:资本纯进口(资本进口-资本出口)占国内总资本形成的比例。
资料来源:南亮进(2002),143页。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日本的直接投资极端地少这一情况也没有多大变化。表8表示了20世纪90年代几个国家的直接投资情况。对内直接投资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率,日本不足1%,与德国都极端地低。与此相比,英国是约15%,美国也达到约8%。亚洲国家的泰国和中国分别为7%和12%左右。
表8 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
(%)
资料来源:南亮进(2002),144页。
南亮进认为,对日本的投资少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国内的储蓄丰富,因此对于外资依赖的必要性很小。其次,20世纪50—60年代政府对于外资实行了很严格的限制,即通过外资法和外汇法对外资引进进行限制,政府为了保护日本企业而尽可能不对外资予以认可。这些限制措施虽然在后来逐步有所放宽,但外资也没有能够更多地进入日本。这里面还有一些经济之外的因素,如日本特有的一些制度和习惯(企业系列、官民结合、商议),以及较高的法人税率。
本文首先介绍了库兹涅茨和南亮进的研究成果,然后从几个角度对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检验,并得出了一些结果。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两种检验,并分别否定了南亮进的观点。
第一,对于日本的经济规模,从动态角度进行了考察,即日本从一个较小的国家变为经济大国的过程中,其贸易依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得出的结果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日本的经济规模虽然越来越大,贸易总量(额)也随着增加了,但是贸易依存度却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可以说,从时间序列角度,我们否定了南亮进的结论,即日本在其经济规模并不很大(小国)的时期,它的贸易依存度并不是很高。
第二,对于日本周边环境进行了考察,即研究了日本周边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现虽然周边国家实现了(或正在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经济规模都有很大增加,但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依然没有什么变化。这个结果也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南亮进关于地理位置的观点。
我们还提出了外资的作用的观点,即由于种种原因,日本没有大量吸引外资进入日本。日本工业化所需资金更多是通过国内丰富的储蓄筹集的。关于这一点,日本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也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日本并不是东亚各国(地区),尤其以“东亚四小龙”为代表的各国(地区)的所谓“加工贸易型”发展模式。如果是加工贸易型工业化,必然会有所谓“大进(口)大出(口)”的局面,而日本并没有这个特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另外进行讨论。
必须指出,以上研究结论只是暂时性的,而且也并不是十分精确,因为我们并没有进行更加严密的检验。关于日本贸易依存度低的原因也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的可能,例如产业结构,我们将在今后进―步探讨。
[1][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日]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M].第3版.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2.
[3][日]小峰隆夫.最新日本经济入门[M].第2版.东京:日本评论社,2003.
[4][日]矢野恒太纪念会编.从数字看到的日本的100年[M].第4版.东京:矢野恒太纪念会,2000.
[5][日]矢野恒太纪念会编.2003/04日本国势图会[M].第61版.东京:矢野恒太纪念会,2003.
[6][日]矢野恒太纪念会编.2003/04世界国势图会[M].第14版.东京:矢野恒太纪念会,2003.
原载《日本学论坛》2005年3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