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普遍认为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模仿”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而并不擅长自主创新。这种观点不仅普遍存在于我们中国人当中,而且发达国家的很多人也有相同看法。据说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访问日本时曾经说过,日本和英国应该加强合作,因为英国人的创新能力和日本人的应用能力可以互补。应该说,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
那么,是否可以据此认为日本人只会模仿而不会创新呢?应该如何界定和评价创新能力?如何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什么是创新和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而且要从技术的角度;不仅要考虑到理论创新,而且应该注意到应用创新;不仅重大创新是创新,而且小的发明创造也是创新。
创新(innovation)一词顾名思义,即所谓“创造新的”,通常指通过引入某种新的东西,来改变原有的东西。这里的东西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物品或产品、商品,乃至市场、组织、制度,观念等。按照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定义,创新是指把一种过去没有过的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些组合包括:(1)新产品的引进;(2)新生产工艺的引进;(3)新市场的开拓;(4)新原材料供应地的开发;(5)新组织的实现。
我们可以把这五个内容分成三个侧面,前两个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或技术革新〉,即有关生产过程中的新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相关的活动,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对于旧产品的改进。第二个部分是生产工艺(或工程)的创新,包括新生产设备、新生产工艺、新管理和组织方法。第三个部分是技术普及,指的是新技术通过各种渠道的扩散和传播,技术普及的经济意义大于科学技术意义。熊彼特定义的第三项和第四项内容可以看成市场创新,第五项属于微观层面上的制度和组织创新。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前两项,它们既是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的核心内容,也是人们通常关注的重点。
在讨论日本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所谓的“创新能力”做一个界定。因为,虽然我们通常可以脱口而出,但是仔细想一想未必如此简单。比如,至少有以下几个角度和层面值得考虑。第一,是单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评价还是与经济社会效果相联系。如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这当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过,人类的创新活动和成果更多地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如一项技术革新或组织、制度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
第二,是理论还是应用层面。通常,我们更多地注重理论上的创新,认为理论创新更加重要,而忽视(或轻视)应用方面的创新。例如,对于人们更加关注是否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而对于一些重大的应用技术的发明则有所保留。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够全面的认识。比如,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不亚于某些理论成果,从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来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是属地(属国)还是属人。这类似于GDP和GNP。比如,华人学者和科学家在美国已经获得各种一流科学奖项,而国内学者还比较少甚至没有。如果单纯看国内成果就显得比较薄弱,而如果包括海外华人在内则并不逊色。日本也存在类似情况(是否计算在国外工作的学者),但不完全一样,因为日本学者已经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顶级科学奖项。也就是说,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一个是从民族角度还是从国籍或所在国家角度看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他的科学家或学者当中的相当部分是从外国移民来的,这些人对于美国来说是有贡献的,而对于出身国家来说也是光荣的。
第四,“小的创新”问题。通常,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对于科学本身或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所谓“重大创新”。这当然无可厚非,甚至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不过,人们往往忽视和轻视小的创新,实际上,很多大的创新是由小的创新积累而成,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另外,小的创新更具有实用性,更容易被应用到生产当中。这样,小的创新更具有经济上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是静态还是动态。也就是说,是否应该与该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联系起来看待。如果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则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超越这种局限而实现国际水平的创新,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活动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而且也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信息。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进步的。
从以上简单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整理出对于创新能力的认识。图1显示了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一国的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升高,会逐渐提高。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较弱,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可能会遵循一条“S”形曲线。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时,很可能没有什么创新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增长也比较缓慢。原因是,这时该国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几乎没有基础,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也往往是比较小的创新。它需要一定程度的积累才能出现较大创新。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例如中等水平,这种能力的提升速度也会加快,因为这时该国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也会有相应的资金。同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可能会加大力度,并且可能会有机会参与创新。不过这时的创新更多是属于“模仿”范畴。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创新能力很强,但是创新能力的提高速度却降低了。原因在于这时的创新必须是前沿的和独创性的,因此要求很高,难度增大。
图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以下,我们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说明日本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也有一些称得上世界水平的发明(创新)。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明。
在作为传统产业的农业方面,早在专利制度建立伊始的1885年,最初几个专利就是农业方面的,如高林谦三的“制茶机”获得第2、3、4号专利,宫本孝之助的“回转式稻麦脱粒机”获得第5号专利,后来还有水田除草器、插秧机、双向犁、水稻直播器、脱粒机、磨米机等一大批发明。
与此相对应的现代产业,如通信技术领域出现了很多高水平的创新,尤其在无线通信技术方面更是如此。例如,意大利的马尔科尼发明无线通信是在1896年,而同年日本的递信省就开始研究,后来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明成果,如1908年鸟泻右一的“矿石检波器”,1912年鸟泻右一、横山英太郎、北村政治郎的“TYK式无线电信电话机”,1919年安藤博的多极真空管,1925年八木秀次的“电波指向天线”,1928年丹羽保次郎、小林正次的“NE式照片传送装置”等。
在其他领域的代表性发明还有下濑雅充的“下赖火药”(1891年),屋井先藏的“干电池”(1892年),高峰让吉的“肾上腺素”(1901年),丰田佐吉的“自动织布机”(1901年),南部麒二郎的“38式步枪”(1905年),高峰让吉的“淀粉酶”(1906年),池田菊苗的“味素”(1908年),铃木梅太郎的“维生素B1”(1911年),杉本京太的“日文打字机”(1914年),本多光太郎的“永久磁铁钢”(1917年),密田良太郎的“水银避雷针”(1917年),岛津源藏的“易反应性铅粉制造法”(1920年),山本忠兴、川原田政太郎的“诱导同期电动机”(1920年),高桥克己的“维生素A”(1922年),柏木幸助的“体温计的制法”(1922年),丰田喜一郎的“换梭式自动织机”(1924年),海老原敬吉、大河内正敏的“理研活塞环”(1925年),冈部金治郎的“磁电管”(1927年),田村源太郎的“空气压缩机”(1927年),高柳健次郎的“电视机”(1928年),三岛德七的“MK磁石钢”(1931年),山冈孙吉的“内燃机关”(1932年),市野赖浅、高田桂的“驱虫药(山道年)抽出法”(1933年),北原五郎、五十岚勇的“超硬度合金”(1936年),太田广太郎的“有机玻璃”(1937年),间宫精一的“后聚焦照相机”(1939年),冈泽鹤治的“铝精炼法”(1940年),神原周的“聚丙烯腈合成纤维”(1940年),桥本永次的“尿素树脂黏结剂”(1944年),川原田政太郎的“电磁钟”(1945年)。
以上发明当中,有些我们并不陌生。例如,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八木秀次的“天线”就是我们现在电视使用的天线的原形。陆军军官南部麒二郎发明的“38式步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八枪”。高峰让吉的“肾上腺素”现在仍然是治疗一些疾病的良好药物。高田桂的“驱虫药(山道年)更是我们熟知的打蛔虫的有效药物。池田菊苗的“味素”也是现在人们几乎每天都使用的调味品。现在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发明的“自动织布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织布机,他用转让专利权获得的10万英镑建立了现在的丰田汽车公司。
接下来,再看一看当今日本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表1列举了39项原创于日本的技术。
表1 原创于日本的具有世界水平的39项技术
续前表
续前表
注:带*的企业名称是笔者根据日文片假名谐音翻译的,不一定准确。
资料来源:沟口敦.日本有很多原创的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M].东京:每日新闻社,2004.
虽然以上情况并不能证明一切,不能说明日本的创新能力如何高超,但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事实。也就是说,从世界水平衡量,日本的创新能力并不弱,甚至很强。另外,也可以看出,日本的创新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在日本也有不同见解。例如,在半导体和光纤通信方面具有独创性研究成果的原日本东北大学校长西泽润一在接受每日新闻社《经济学家》记者采访时,更多地表示出对于日本科研体制的一种批判态度。西泽历来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技术是模仿欧美的,没有多少独创性的东西,并提醒日本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进行技术研发,“技术立国”的战略就行不通。西泽认为日本依然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即只要欧美的东西都好,而日本自己的创新并不容易被认同。对于日本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即不重视独创性研究,也进行了批评。他还认为,日本的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不管有没有能力都会“利益均沾”
。
西泽的见解并不错,作为日本人有一种“忧国忧民”之心难能可贵,而且我们中国人也应该有这种心境。但是,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他的看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即使如西泽所说,日本是靠着“模仿别人”发展起来的,也没有什么不好。其他欧美国家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不也是模仿前人的经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这不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吗?况且,我们认为模仿也是一种创新,至少是一种能力。
如上所述,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通常可以笼统地通过专利件数来反映。这里,让我们通过国际比较看一看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表2列出了2000年发明专利申请和批准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国家和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上居于世界前列,我国仅列在第13位,而且与第一位的美国和第二位的日本差距甚大。第二,从本国人发明所占比例看,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较高,而日本不论本国人申请件数还是批准件数都最高,而且在总件数上也超过美国排在世界第一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国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按照本国人发明的件数及比例衡量,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中国的发明批准件数只相当于日本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的水平。如果考虑到人口因素,也就是按人均发明件数计算就更难以比较。进一步看我国企业发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03年全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件数共计56 769件,其中企业发明为21 858件,只占全部的38.5%。批准件数总计为11 404件,企业为3 382件,仅占29.7%,其他为个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机关团体等的发明。
表2 主要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和批准数量(2000年)
注:括弧内数字为本国人件数占总件数的比例。
资料来源:[日]矢野恒太纪念会编.世界国势图会2003/2004[M].东京:矢野恒太纪念会,2003.
众所周知,自从产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技术创新,那么现代经济增长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分为用于生产的资源(生产要素)的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中除了劳动之外还有资本、土地、天然资源和环境等。其中土地、天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是有限的。资本存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一来,要提高人均收入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因此,如何开发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新技术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持久的技术创新是持久的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用工人数(或工作时间)除以人均实际生产量。它的提高依赖于与其联动的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存量)的供给量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被定义为,从实际生产的增长当中除去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剩下的部分,这部分大多来自技术进步。
表3显示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处于较高水平,全要素生产率也处于较高水平。这至少说明,这个时期的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至少可以相提并论。
表3 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1973—1996年,年均增长率)
(%)
资枓来源:[日]长冈贞男.创新与经济发展[M].东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中心,2001.
即使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时期进行比较也存在类似的倾向,即日本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例如,美国(1909—1937年)为2.5%,日本(1908—1938年)为2.9%。1971—1990年日本为3.5%,1973—1990年美国为0.4%。而20世纪90年代日本为2.6%,美国为1.9%。
接下来,再看一看各国制造业中高新技术含量的情况,这应该反映了一国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表4和表5显示的是1985年和1998年两个年份制造业增加值中高中水平技术的含量和制成品出口中高中技术的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在两个指标上都显示了很强的能力,前者排在第二位,后者排在第一位。其他靠前的国家大多为发达国家,同时令人瞩目的是韩国和新加坡两个同属“亚洲四小龙”。这也说明东亚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的崛起。顺便说一下,中国在1998年这两个排名分别是第22位和第29位,而在1985年分别是第19位和第48位。
通过以上简单的讨论,基本论证了我们的观点,即日本并非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换句话说,日本应该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争论这个概念,而在于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表4 制造业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表5 出口的技术结构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
也就是说,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和认识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尤其重要的是这些经验和教训给予我们的启示。更进一步说,重要的是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启发性的结论。第一,创新能力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而我们认为在考察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时应该从广义上认识。也就是说,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如纯理论的和应用性的,纯粹科学的和经济社会效果的。第二,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国的创新能力会相应提高。当然这也不是没有条件的,这主要看经济发展是否真的实现了自我完善的发展和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力量。如日本和韩国的发展显然是这种类型。第三,不论是从科学角度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观察,都证明日本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不仅在当今,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也如此。当然它的创新能力也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提高的。第四,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还不强,距离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不过,考虑到日本的创新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提高的,因此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必然会获得提升。何况,我国曾经在创造性发明和发现方面有辉煌的历史,曾经对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的一个更重要的观点是创新能力并不是根据人种、种族和民族划分的一种先天的能力,而是后天的和社会的能力。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任务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加强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投资来提高创新能力。而提高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不懈的努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时可能是模仿和很小的创新,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和经济实力时,必然会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原载《东北亚学刊》2006年第3期(总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