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朝向一种新新人类学

刚刚过去的2016年的人类学是充满活力并着实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及中国在世界之中的文化新处境的人类学,这种人类学在基于一种中国意识而构建着自身发展的学术路径。“一带一路”、城镇化、人口的跨界流动、城乡协调发展、民族医学以及微信民族志、艺术民族志,凡此种种的主题,都可用一个“新”字来加以涵盖。由此而提出来的新问题、新概念、新主张以及新方法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基于文化的人类学视角的城市新移民问题、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还有山海文明、江河文明、农耕文明以及农业技术遗产的跨越村落的历史民族志的书写研究。而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线上线下民族志方法在时空上的新拓展,使得一种虚拟却真实发生的现代中国人新生活的图景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清晰地意识到。中国人类学在此意义上走上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新新人类学的研究轨道,这种人类学关注文化转型,关注少数群体,关注互联网,关注生活世界中的任何新鲜事物,也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律动。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或许是,在一个日益全球普及的互联网世界中,如何能够使人类的每一分子保有一种体面的、有文化的生活。这已经不再是什么争论不休的预测或者洞见,而是实实在在地向着每一个人扑面而来的令人无法躲避的现实图景。

与此同时,我们仍旧没有忘记这个学科在中国的独特的发展历史,我们试图通过追溯既往来开拓一个全新的“人类学的中国时代”。一种跨越时空的人类学的纪念,借助对费孝通的江村调查八十年的纪念活动而展开。天南海北的学者们汇聚在江村,面对一个有着八十年变迁史研究记录的江南小村,我们缅怀费先生对人类学中国化的初创之功,对村落研究在人类学中的真实意义进行再反思。毋庸置疑,人类学借助一种独具魅力的田野方法以及极为详尽的民族志报告的呈现,在吸引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真正关注此一学科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包括政治、历史、工商、艺术、医疗、法律、发展等领域,这些领域通过添加人类学的视角而不断地拓展出新的研究天地,形成不断自我加强的分支学科或者跨学科的人类学学科群。最具权威性的中国人类学民族研究会下设的三十五个分支委员会以及跃跃欲试正在申请中的分支学科委员会,已经足以说明在人类学当中为应对中国现实处境而开展的分支学科研究的繁荣景象。

更为重要的则是,中国的人类学也在全方位地打开自己的大门,不仅走向田野,而且走向社会与文化之中的不同领域。文化转型仍旧是一个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过程,走出中国的海外民族志研究以及走进并试图重新理解中国的人类学研究相互交叉,二者并行不悖。而人类学如何重新真正面对并解释世界秩序新格局下的种种文化的转变、转向与转型,将是未来人类学家要共同面对的真实现实。就像气候变化的问题成为一种全世界的新政治一样,人类学家自身也在面对一种有似气候变化的世界格局的新语境。这使得人类学家参与世界的责任感和对当下现实的担当意识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这些都在引领中国人类学走向应用的领域。只有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并且也只有在人类学的应用之中,人类学才能真正活在当下,历久弥新。

当世界文化为一种日益趋同的向心力所引导,一种文化多元的离心力也同时在不断地自我复制、加强和建构。其中向心力是全球一体化的声浪,而离心力则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文化主权、边界和遗产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觉和凸显。曾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针对中国历史而提出来的一种包容性文化图景,自费孝通1988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经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国自身发生了改变,世界的文化构成格局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很显然需要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新的多元一体格局究竟是怎样一副样貌,以及它实际应该有的理想模式是怎样的。

今天看来,现实中的文化构成格局乃是一体多元的。这种一体多元的格局可以应用在对当下中国民族关系的理解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文化秩序的新构建上。我们显然在面对一个一体性的人类理想和多元化的社会与文化现实并行不悖、杂糅交错的复杂化了的世界,某一种固定化的原则或者僵化的思维都难以真正应对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我们需要一种灵动的、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新思维。我们今天的人类学不再是那种清晰划界的他我关系分野下的区域研究,我们需要真正深入其中并跳出来来看我们所共同面对的世界及其文化存在的多样性,它是基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我的想象而构建的。同时我们需要理解每个民族、每个人群、每个社区乃至每个个体在今天的真正彻底的文化自觉和个体自觉,而各种方便易得随时随地可以出现的自媒体技术又使这种自觉变得更加生活化、美学化、虚拟化以及对象化。在此意义上,中国人类学遇到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需要思考和洞见智慧去应对的新现实。它可能是虚拟化了的,却是真实存在的;它可能是相互有着张力和冲突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但借助一种来自最为基层的且走心的实地田野调查,这种区域性的、局部性的以及流动性的关系冲突和断裂可以朝人类智慧性的融合和弥合的方向去努力,从而构建出一个美美与共的未来世界。这是当下中国人类学家乃至世界人类学家真正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责任,也是他们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未来的文化将会是注重创新的文化,借助既已存在的多重文化要素而形成文化的大拼盘,每一种文化都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孤立、自我隔离和自我保护的“世外桃源”,而是逐渐转变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文化,同时又有一种共享文化而不是独占文化的趋势。曾经的由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山川、湖泊以及海洋造成的文化阻隔,在今天都日益消弭,人们跨越文化的边界不过是一种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旅行曾经是许多冒险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古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等要用一年甚至几年才可能完成的,而在今天则是一天之内或者数天之内即可完成的事情。而越来越多的不同种类的频繁的跨越文化边界的旅行,使得文化的感知图景不再单单由人类学家或者民族学家这个专业群体来提供,人类学的文化研究的新主张以及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所研究的题目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部落、家族、裂变支、亲属制度以及社会组织之类,互联网、艾滋病、跨界民族、虚拟民族志、文化遗产、日常生活展演等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为中国的人类学带来一片生机。

中国的人类学曾经为自己的学科独立地位而努力地呼喊,这方面的主题研讨也不止一次不止在一个地方开展,但人类学过去没有自己的圈子,这无意之中却成就了这个群体自身的凝聚力。而人类学家所做的实地研究和理论思考在使其自身的空间不断地打开,这个打开了的空间将会是一种无限发展的空间。人类学将会不失时机地进入其他的学科领域,并不失时机地从对其他学科领域问题的深入探寻中来思考中国人类学的自身学科体系的构建,这无疑是一种良性发展的、富有开放性的以及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中国人类学拓展的新图景。 qcrWy399CSDFcT3OD6c7NkwESe4ZWPIhiX+0jVXhNkGgPPEk+y9CaG3NIRvyB05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