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当中,《书》的资格最老。“书”本来有书写、记录的意思。《书》的内容即记录上古帝王、大臣们的言论。到了汉代,又称《尚书》,也叫《书经》。
《尚书正义》书影
今存《尚书》包括五十八篇文章,分为“虞夏”“商”“周”三部分,文章多为记言散文,又有“典”“谟”“训”“诰”“命”等名堂。如前所说,《尚书》是一部中国上古列朝的档案集。
若从文学的角度看,《尚书》又是最古老的散文集。古代所谓“散文”,是跟“韵文”对照着说的,一切诗词歌赋、押韵的文字都叫韵文,韵文以外的文体,则称作散文。《尚书》里的文章多为言谈记录,当然也都是散文了。
《尚书》“虞夏”篇中收录了夏朝及夏朝以前的文献,像《尧典》《舜典》,乃是唐尧、虞舜的谈话录,记录的是四千多年前的声音。
由于年代隔得远,《尚书》所使用的语言今天读起来显得古奥难懂。唐代古文家韩愈有句评价,说“周诰殷盘,佶(jí)屈聱(áo)牙”,以此形容《尚书》文字的艰深。“周诰殷盘”是指《尚书》中的两篇文章:商代的《盘庚》和周代的《大诰》。
“盘庚”是一位商代帝王的名字,这位商王打算把商的首都从黄河以北迁到殷那个地方去,原因是旧都常常受到水害的侵袭。那时贵族和百姓们恋着田园故土,不愿“挪窝儿”。盘庚就向大臣发表演说,一是讲明迁都的理由,二是训诫大臣们要同心同德,不可阳奉阴违、暗中捣乱。大概盘庚已经调查清楚,百姓不愿迁都,都是那些贵族从中煽动的结果吧。
盘庚的态度坚决、果断,话里带着居高临下、不容违抗的语气。后来盘庚迁都成功,商朝也因此更加强大。
《大诰》的作者是周公,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姬旦。周武王灭掉殷商,仍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这个地方,算是优待前朝贵族,同时命令自己的两个兄弟管叔、蔡叔监视武庚。
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即位。那时成王还是个“毛孩子”,便由叔叔周公代他掌权。管叔、蔡叔心怀不满,就跟武庚一道造起反来。周公被逼到墙角,只好起兵迎战。《大诰》便是周公东征前发布的文告,用的却是周成王的口气。
文中把治理国家比作渡过深渊,说明当时语言中已能纯熟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成王还很年轻,因此文中语气也很谦逊,但道理却讲得毫不含糊!总之,这时的散文已经能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