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晁补之所谓“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这话正道出了词作为一种文体的第二项核心特质。

今天我们很容易把这句话做比喻义的理解,认为所谓“不识字人”是说那些文化素养较低的人,于是把晁补之的话理解为“一首好词必须做到雅俗共赏”。

这样的理解倒也不算全错,但至少不很全面。

我们今天欣赏宋词,总要以各种书本为媒介,“识字”当然是最先决的条件。我们领会“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妙境,也总要识得这十二个字才好。而在宋代,词是由歌伎演唱的歌词,往往流传于歌楼酒肆之间,属于下里巴人的艺术。歌伎既是词的演唱者,同时也是词最忠实的听众群体,而歌伎有许多是不识字的。譬如苏轼那位著名的侍妾王朝云,原是钱塘名伎,虽是名伎却不识字,在跟随苏轼之后才学习了识字和书法。(叶申芗《本事词》)

相形之下,诗可谓真正意义上的阳春白雪,于文人而言既是言志的载体,亦是立言的工具,甚至还是彼此交流心志的媒介。诗是写在纸上用来读的,难免有几分高头讲章的气派;词却是填进曲谱拿来唱的,不识字的人读不了诗,却听得来词,即便听者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士,也不是由文字,而是由声音进入词的意境的。

所以词必须通俗,必须一听即懂,必须使听者在声音而非文字中不假思索地感受到它的美丽。

因此诗的主流是书面语,词的主流是白话文。我们看秦观这首《满庭芳》的全文,在当时而言确实很有白话味道,即便在今天也不需要做太多的注释:

山抹微云,

天连衰草,

画角 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

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

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

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

高楼望断,

灯火已黄昏。

郎情妾意,离愁别恨,就在这样一唱三叹、千回百转的句式里不断地激荡人心。“多少蓬莱旧事”到底与蓬莱仙境无关,当指与歌女的旧日恋情——唐代以来,文人有以遇仙隐喻艳遇的传统。 O/x+eAAbEYHjGPXU3162KhiCPybcl8/AKXLXlzPihqytyuUQ1g5sgQ+cRqsF+W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