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指诊是肛肠科突出中医特色的专科检查,可减少直肠癌的漏诊,因为约80%的直肠癌都位于手指可触及的部位。指诊还可以了解肛周及直肠远端的其他疾病,了解有无肿块,以及软硬度、光滑度、压痛感、波动感等,有无条索状物,了解肛门直肠有无狭窄,在内痔区细心触摸痔体的大小,有无动脉波动。宋老认为肛门直肠指诊痛苦小、准确率高、简便易行,举手之劳可得回天之力。在临床上指诊除了肛门急性炎症期或高度狭窄不能插入外,应作为便秘、腹泻、下消化道出血、下腹痛、腹水、腹会阴部不快感及疑有恶性肿瘤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指诊体位一般为左侧卧位或膝肘卧位,也可采用半蹲位。检查者右手戴手套或指套,并在手套或指套的食指端涂布均匀的水溶性油剂,左手在被检者肛门的左侧,协助右手分开臀部,右手食指先在肛周缘轻轻按摩数下(图2-3)。这样,一方面使患者有精神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可把周围的阴毛推开,徐徐使手指通过肛管,直达直肠壶腹部,正常情况下可触及环状凹陷,此为括约肌间沟,再进入,可触及括约肌的上缘,食指长的可触及提肛肌的内面,在背侧可触及骶骨,具有活动性,正常的直肠后壁是软的(图2-4)。
图2-3 指诊方法示范
A.错误指诊方法;B.正确指诊方法
图2-4 直肠后壁指诊
指诊首先从肛周开始,需注意肛门周围有无条索状的肿物,并触知其方向及距皮肤的深浅。如有溃破口及点状瘢痕,并有间断的愈合及破溃反复发作史,即考虑为肛门瘘管。如有波动性肿物,触之疼痛,可能为肛周皮下脓肿。次之,食指插入肛管后,需先了解括约肌的功能,若处于高度痉挛状态,又必须肛门指诊时,宜在局麻下进行。如肛管产生强烈收缩,患者疼痛感甚,再进一步可触及纵形条状物,位于截石位6点或12点者,要考虑是否为肛裂。
手指插入直肠内,男性前方有尿道球部及前列腺,需注意前列腺有无肿大及肿瘤。一般触及前列腺沟消失为前列腺肿大(图2-5)。
图2-5 直肠前壁指诊
1.前列腺;2.前列腺部尿道;3.提肛肌弓腱;4.肛门皮肤;5.尿道会阴膈膜
有时检查者手指短,或被检查者臀部肥胖,指诊的深度便有差异,如果把食指插入从肛门口到直肠前壁为8~10cm,这时患者向下努责,内脏下移,便可触及腹膜反折处的直肠膀胱窝。如果化脓性腹膜炎Douglas腔有脓液,或胃癌时有腹膜转移的硬结,在此窝内均可触之,女性要注意直肠和阴道膈壁之间可触之硬的子宫颈,需与病理性肿物区别。
指诊还需注意肛管和直肠有无狭窄。首先了解狭窄的性质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必要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而定性。另外要注意直肠和肛管的四周,有无硬结、肿物,其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病史,要注意与近期直肠手术或注射痔核后所致的硬节加以区别,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了解直肠两侧和后面有无肿物波动,如有肿物,并有烧灼感者,一般为直肠周围脓肿,如果小的硬块压痛明显,活动度大,多为血栓痔。
探针检查:探针是用于肛窦的探查及各种类型肛瘘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探针种类见图2-6。检查时要选择好体位,局部进行清洁消毒,必要时行局部麻醉。一般选用银质柔软的探针,从瘘道外口轻轻插入,沿管道走行探到内口,另一手食指伸入肛门直肠内接应探针的尖端通过。若探针通过受阻,可能是管道狭窄或阻塞,切记不要强行探入,造成假管道,需考虑可能因管道弯曲,此时可牵拉外口使弯曲管道呈垂直方向再继续探入。对于盲瘘,要在分叶肛门镜协助下用弯钩形探针,探得其深度与走向。
图2-6 探针的种类
1.有槽探针;2.单钩探针;3.探棒;4.双球头探针;5.双钩探针
在诊疗大肠病时,宋老把乙状结肠镜检查纳入常规检查,并提出谁检查谁诊治,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简单、实用、安全、基本无痛苦的方法,它可在直视下了解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直肠黏膜的颜色、充血程度、出血及溃疡的面积、肿物大小等,采用此法提高了大肠病的确诊率。
肛门镜检查是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适用于肛管、直肠末端及齿线附近的病变,还可进行活体组织检查。该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临床价值大。电子内窥镜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检查的不足,对于痔疮,肛乳头肥大,肛瘘,肛裂等症状能够迅速并准确地了解其病灶的部位以及发展程度,通过采用医用视频及摄像技术,医患双方在检查过程中可同时清晰地观察到放大数十倍的病灶部位。同时可将病灶锁定后打印成像,为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肛肠疾病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电子结肠镜的应用是肛肠病学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对全大肠的直接观察、采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对有蒂的息肉可在镜下应用高频电源装置进行切除。在手术台上可帮助术者检查肠腔内的病变,避免遗漏和不必要的过多切除肠管。
肛肠疾病的临床症状如脱出、便血,多是在蹲、坐位排大便时发作,肛肠疾病中如痔病、脱肛病的诊断需要根据脱出长度及脱出组织性质进行分期诊断,坐、蹲位检查既避免了医生诊断的不便,使肛肠疾病病变在检查时更加逼真地显现,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了误诊和漏诊,为疾病的后期治疗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蹲位检查是患者在排便努挣状态下进行的检查,由于不方便往往被省略,有很多肛肠疾病是以脱出、出血等为主症前来就诊的,仅据患者的自述及肛门镜检查,很难确定脱出物的形态、大小,是局部脱出还是环状脱出,出血点在什么部位等。蹲位检查可直接观察,定位准确,给诊断治疗提供直观的依据。
大肠造影检查:结肠造影检查可分为单对比造影检查或结肠双重造影检查。单对比造影检查是将钡剂或水溶性造影剂经直肠导管注入直肠和结肠。结肠双重造影检查又称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将钡剂经肛门注入直肠和结肠至横结肠中部,然后注入气体,使钡剂在结肠黏膜表面良好涂布后开始摄片。应用荧光透视良好显示结肠及直肠黏膜,避免相互重叠,能够显示单对比造影不能显示的结肠黏膜形态。气钡双重造影通过良好的黏膜涂布、适量的气体充盈、不同体位的摄片可以良好显示微小的黏膜异常。
肠管直肠压力测定是一个状态描述性检测,即是对目前肛管、直肠功能状态的一个描述。它是一种安全、无创的客观检查技术。直肠感觉检测常包括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量,常常与肛肠压力测定同时完成。
在治疗肛肠病时,宋老认为在内治的基础上切莫忘外治,外治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针对性强,药物吸收迅速,无创伤,可荡涤污浊毒邪,使经气血脉通畅,气机调和,腠理疏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中药熏洗、坐浴、外敷、红外线照射、栓剂纳肛、保留灌肠,特别是直肠给药等在肛肠疾病的治疗上能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直肠给药是目前TDDS制剂(靶向给药系统中诸多黏膜给药新剂型发展中的一种,也是中医学的传统外治方法。按其给药方法可分为:栓剂塞入法、保留灌肠法、直肠点滴法;按其药物组成又可分为:西药直肠给药、中药直肠给药、中西医结合直肠给药。直肠给药的应用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许多地方都留下它的脚步,在中医学中称其为“导法”,早在《史记·仓公列传》就有类似肛门栓剂的早期记载,在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也都留下了直肠给药应用的脚步,但囿于各种原因,如人们的用药习惯、对肛管肠道的认识等,在古代社会,尤其我们国家并未广泛应用,主要为一些医家的绝技密法而流传于世。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研究直肠给药能起全身作用的方面获得显著成绩后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宋老在国内较早广泛运用直肠给药治疗肛肠疾病,当时适逢建国,党和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各种思想比较活跃,宋老有感于前苏联一篇关于“直肠能够吸收牛奶”的报道及对肛肠疾病的生理病理认识,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尝试用直肠给药的方法治疗肛肠疾病,于1960年开始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囿于当时人们的认识,反对的声音很大。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直肠给药治疗肛肠疾病的疗效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药理学表明:直肠给药在治疗肛肠疾病中不仅能够可直达病变部位,迅速发挥局部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有利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炎症包块吸收和痉挛的解除,对肛管、结直肠直接发挥润滑、消炎、消肿、止血、收敛、止痒、止痛、导泻、杀虫及局部麻醉、抗肠道肿瘤等局部作用,局部治疗药力集中,直接作用于病灶,药效维持时间长、疗效好。并且直肠给药因其药效成分及其赋形能有效地保护创面,减轻粪便对肛肠疾病手术切口的不良刺激,间接地减轻术后肛门疼痛,促进了肛周的血液循环,从而有利于切口的愈合;还通过直肠上静脉、直肠中静脉、直肠下静脉、肛管静脉及直肠淋巴管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同时经直肠中静脉、直肠下静脉、肛管静脉及直肠淋巴管吸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消除和胃小肠消化酶和酸碱度对药物的破坏作用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且还能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并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宋老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将直肠给药作为治疗肛肠疾病的常规疗法,为此,将其临床疗效确切的经验方药制成肛门栓剂、灌肠方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如甲硝唑栓、通便栓、抗癌栓。针对传统灌肠法对肠壁刺激性大、灌肠液保留时间短的不足,宋老成功研制出直肠点滴给药机,应用该机保留灌肠,具有给药缓慢匀速、药液恒温、自动震荡等优点,灌肠液保留时间长,药物吸收充分,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针对中药汤液体积大、不易携带的缺点,宋老将中药煎液、滤过、浓缩,制成颗粒,干燥、过筛,装入胶囊,如灌肠粉、黏液停等。
宋老认为,采用外治法治疗肛肠疾病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很少受条件限制、创伤小等多种优势,便于临床应用及自行应用。
宋老认为,所病者,皆因阴阳失和,当平调之,此国老(甘草)效见也。宋老重视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的首纲就是辨阴阳,无论患病的时间长短,都会出现阴阳的失调,阴或阳太过、不及的病机变化,出现阴偏盛、阴偏衰、阳偏盛、阳偏衰及阴阳皆衰等情况。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治当以平为期,或顺而和之,即顺应正气抗邪的趋势,以顺调正气为主,因势祛邪,采取或吐,或下,或汗等诸法,使正气“自和”。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或逆而调之,即补偏救弊,促进和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在实际的诊疗过程同时还要“适事为故”,不能太过,也不可不及。在调和阴阳方面,宋老特别重视甘草的使用,甘草,性甘,平,归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如清·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论甘草“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临证施方虽可避免“十八反”“十九畏”等情况,但也有滋阴如生地、麦冬、芍药之药,补阳有肉桂、巴戟天、附子之品,用甘草和之,具补阳滋阴之效,而无伤阳耗阴之虞,用药少而效宏,能达到补阴、助阳及调和阴阳的预期效果。
1968年,宋老涉入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治疗,并大胆地采用了内服、直肠给药的方法。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特点为整体多虚,局部多实,本虚标实的一种疾病。宋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括为“七个不能忘”:
(1)不能忘整体与局部、标与本的关系。宋老认为局部病变往往是整体病变的反应。本病虽为大肠的局部病灶,但和机体的整体病变密切相关。因而调整全身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可促进局部病灶的吸收。而局部病灶的好转,又有助于整体机能的恢复。然本病本在脾、标在肠,治脾是整体治疗的关键,临床应以健脾益气为基本,结合化湿、理气、抑肝、导滞、和血、温阳、补阴、补肾、固涩等为法则。局部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凉血、祛腐生肌为原则,此多与整体治疗同用,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是局部结合整体、标本兼治的体现。
(2)不能忘扶正祛邪的关系。本病病机虽然复杂多变,但不外虚实两端,故治之当以“虚则补之,实者泻之”为原则,即证属虚者,当用扶正之法,如本病见便溏,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脉弱之脾虚证,当治以健脾益气;脾虚中气下陷,见久泻脱肛者,当补中益气,升举阳气;脾虚及肾,见便下稀薄,五更即泻,身倦食少,畏寒肢冷之脾肾两虚证,又当双补脾肾;泻久伤阴,见有阴虚者,治以滋补阴液;脾肾虚弱日久,气血生化无源,精不化血,可见乏力、头晕、消瘦等气血虚证,以补益气血,此皆属扶正之法也。而证属实者,又当取祛邪之法,如泻下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脉滑数,证属湿热证,当清泻肠中湿热;泻下赤白黏液白冻,夹脓血,腹中冷痛,拒按,证属寒湿证,当温散寒湿;见腹泻,便下臭如败卵,或夹脓血,脘腹胀满,厌食之食积之证,当消食导滞;腹泻,便下脓血鲜红,或纯下血水,不能食,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绛,脉滑数之热毒之证,又当清热解毒;泻下脓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腹部刺痛,面色晦滞等瘀血之证,又当活血化瘀,如此等,均属祛邪之法。本病虽不离虚实之证,但往往是虚实互见,以虚为本,故治疗当扶正祛邪并施,注意扶正配以祛邪,祛邪勿伤正。
(3)不能忘顾护脾胃,用药宜温运。本病以脾虚为本,虽有湿热、食积、气滞、血瘀之变,其根本仍为中阳不振,脾虚不运,在立法施药上应健脾益气,温运化湿,宜用温运,慎用苦寒。脾胃得以顾护,正气强壮,寒湿等邪则无处可容,有利于本病的治疗和康复,故对本病的治疗应始终照顾脾胃,即便有湿热之征,亦宜在温运化湿的基础上兼用少量的苦寒清热之品,特别是久病更须注意及此。
(4)不能忘疏导为主与慎用涩敛。本病病因多端,有兼寒兼气滞血瘀及食积之不同。在治疗上还应注意疏泄导滞,运化祛湿,活血祛瘀,消除食积,这样不但使邪去,也有利于正气的恢复,湿去食消则脾胃功能才能得以恢复,大肠得以通畅。本病日久不愈,病久入络,湿邪内伏常致瘀血气阻,不可轻投收敛固涩之品,即便当用固法时,也要兼顾导滞,否则易致水湿等病邪内遏,生闭门留寇之弊,而延误病机。
(5)不能忘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病立法往往不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对于本病应该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特点及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疗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6)不能忘调节情志。宋老非常重视情志失调在本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或因忧郁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失条达,失于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气滞血涩,饮食难化,日久胶结,可渐成泻下赤白粘冻而发病;亦可由于情志失调日久,耗伤肝阴,损伤肝气,肝阴不足,相火上亢侮脾可泻,肝气不足,疏泄不及,非但脾土失其疏条之助,肠腑也会乏其束要调运而发本病。由情志失调而产生本病,大都是在脾气素虚,或本有食滞、湿阻的情况下随触而发的,所以始终要坚持调节情志。
(7)不能忘直肠给药要辨证选药。直肠给药疗法主要有保留灌肠法、直肠点滴给药法、直肠喷粉法和栓剂塞肛法等,其中保留灌肠法为临床最普遍而常用的方法。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主要侵犯肠黏膜或黏膜下层,伴有糜烂和浅表溃疡的非特异性疾病。病变以远端结肠为主,而此法使药物直达病所,又可避免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的影响,保持药物性能,使药物吸收更为奏效,并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从而使肠黏膜修复、溃疡愈合而达治疗目的。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的形态、动力、肠腔内微生态、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直肠周围组织的变化等,影响肠腔内容物顺利排出,粪便在肠管内通过困难,运出时间延长,排出次数减少,粪便硬结,排便痛苦的一组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尽等,一般包括连续6个月排便间隔时间超过3天;每次排空粪便的时间超过5分钟,有排便不尽或不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每天大便的重量低于150克;大便的性质为干硬大便或成形软便。便秘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组综合症状。《黄帝内经》提出了关于便秘的记载“大便难”,《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等名称,后世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又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等分类。脾约、阴结、阳结、秘涩、秘结或大便涩滞、大便难均是便秘的别称,认为是人体阴阳、脏腑、气血、情志失调而引起粪便滞留于肠间,排出困难的一个局部症状。宋老在长期的诊疗中发现,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工作方式、社会压力、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是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癌的常见症状。凡腹满胀痛,拒按而大便秘结的,多为燥热内结,患者常伴有面赤、口臭、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等症状多为胃肠积热,腑气不通;凡腹满作胀不痛、喜按而大便秘结的,患者常伴有面色 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等症状,多为血虚肠燥;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难出或便而不畅,伴肛门坠胀,头晕,气短,疲倦乏力,舌淡,脉虚无力等,证属气虚便秘;如伴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
本病以中老年女性为多,器质性便秘者很少,功能性便秘者居多,并且很多患者都已多方求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治疗取效较差,见大夫话语不停,诉症状杂乱繁多,这些病人往往思想负担比较大,对医生的依从性比较差,三剂不效,即更他医。针对这种情况,宋老常常倾听宽慰以顺其意,大剂通下及灌肠取效以安其心,嘱患者调畅情志,规律生活,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常按摩腹部,多参加户外活动,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使患者明白,便秘缓解症状很易,短期彻底纠正很难,需长期的饮食、生活调理及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方能奏效,因此不要急于求得疾病全面的缓解,只要通过药物、生活等调理能维持大便正常排出,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然后再渐进取效,徐图根治。宋老还主张,便秘像其他慢性病一样,带病生活也是便秘患者可以采取的积极生活态度。同时宋老还建议便秘患者,尤其是年轻便秘患者,定期洗肠以清宿便,减轻宿便在肠道长时间停留造成毒素等被肠道重吸收对身体的影响,为此宋老还带领我院科研团队研发洗肠机,在我院成立了洗肠室,很受便秘患者的欢迎。
大肠分为盲肠(包括阑尾)、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和直肠(包括肛管),发生在此部位的癌肿,称为大肠癌,是人类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以直肠多见(50%),其次为乙状结肠(20%)、盲肠及升结肠(16%)、横结肠和降结肠(6%),少数病例为同时多原发癌。近年来,右半结肠癌的发生率有所上升,而直肠、乙状结肠癌则相对下降。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国家提倡“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很有必要提倡“四早”,即“三早”+早普及。“早普及”即使医护人员尽早地将大肠肛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处理手段普及给患者,从源头上增加诊治本病的力量。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统计,我国2007年大肠癌发病率为29.6/10万人,居第三位,死亡率为14.15/10万,居第五位。大肠癌发病明显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高收入地区高于低收入地区、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高发的特征。
宋老针对大肠癌,强调4个“早”,一经发现,及早治疗,尽量手术切除,主张术中以无瘤、无菌、无血及根治为原则。因直肠指诊可发现距肛门7cm以内的肿瘤,且大肠肿瘤发于肛门直肠部者最多,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宋老特别注重直肠指诊。针对大肠肿瘤有家族遗传、易发倾向的特点,宋老临诊特别强调对患者肿瘤家族史的询问,有肿瘤家族史者,无论其有何肠道症状,都强烈建议其进行电子结肠镜以行肠道肿瘤筛查。肿瘤已成者,尤其是恶性肿瘤,宋老主张采用综合疗法,充分发挥我们中医药的优势,比如宋老主张中医药配合化疗,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以制约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运用中医的扶正培本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给予化疗以免疫支持,以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这就为晚期肿瘤病人创造了化疗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化学药物的疗效,如宋老用于大肠癌的经验方抗癌汤、抗癌丸及抗癌灌肠液。在大肠肿瘤的治疗中,宋老还主张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如外科专家、肿瘤内科学专家、病理学专家、放射学专家等聚集在一起,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断、循证医学的临床决策和最佳的治疗方案。
痔、漏、裂、脱肛肠科四大疾病,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宋老注重中医传统术式与现代医学术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改良出更适合临床的新术式。
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科疾病,痔是中国医学最早记载的疾病之一,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宋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便秘时用力排便努责、喜食辛辣食物、门静脉内压升高及循环障碍等有关,另外,也跟不良的作息姿势及作息规律有关。主要症状是出血、脱出,部分患者会有疼痛(血栓性外痔)与肛门潮湿或瘙痒。本病的治疗多以保守治疗能够奏效,如栓剂纳肛、药物坐浴、药膏外涂等,但有些患者反复发作或症状较重者需手术治疗。宋老在我们传统中医的结扎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机械学知识,自制套扎器治疗痔疮、脱肛,使手术更加便捷,手术效果更加确切。再如,套扎疗法和注射疗法均为治疗痔疮、脱肛的常见手术方式,宋老将两者联合,改良为“套扎+注射”的并用,套扎使注射的范围更加局限明确而以免坏死过多,注射使套扎更加牢固而无过早脱落之虞,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手术效果。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指肛门直肠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形成异常通道的一种疾病。一般多为肛门周围脓肿破溃后的后遗疾患。肛瘘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隐窝内;外口是继发性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常不止一个。宋老认为,肛瘘的发病原因多为肛痈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未尽;或痨虫内侵,肺、脾、肾三脏亏损;或因肛裂损伤日久染毒而成。而高位复杂性肛瘘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题,如手术不彻底、易复发、肛门功能损伤等。宋老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根据传统的挂线技术及切除术而进行术式改良,改良术式为“对口开窗引流+高位挂线术(花瓣样切口肛瘘根治术)”。手术特点为:①外口的形状为放射花瓣状,大小为病灶腔的两倍,内腔病灶清除要彻底;②花瓣状切口之间要保留充足的健康皮桥;③花瓣状引流口要保持距肛缘0.5~1.0cm;④花瓣状切口和病灶腔之间不能存在直角,防止滞留感染物及粪便残渣;⑤内口处高位挂线。最后查无残留病灶及支管后,将皮瓣修剪成“花瓣样”,查无活动性出血及病灶腔和支管存在后,油纱条填塞、纱布覆盖,加压固定。丁字带包扎,术毕。使术后引流通畅,治愈率高,疗程短,后遗症少,此方法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又称肛管直肠脱垂。属于中医学“脱肛”“盘肠痔”“重叠痔”“脱肛痔”“截肠”等范畴。宋老在本病的治疗中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手术常采用“黏膜下柱状注射+肛门紧缩术”治疗II、III度直肠脱垂。一般用注射器连接长针头吸取消痔灵注射液(生理盐水等量稀释),进针直肠黏膜下层后,从上向下,边注药、边退针,在截石位3、7、11点处黏膜下层柱状注入药液,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成条柱,还纳复位。宋老采用钢丝进行肛门紧缩术,钢丝为煅制后的牙科用钢丝,一头预先制成小环形圈,无菌消毒备用。具体操作为:将脱出的肠管还纳复位后更换手套,在距肛缘截石位1点和7点各1.5㎝处,沿肛缘做放射状切口,一般1㎝左右,然后将切口分离,由1点处用无齿弯钳夹持钢丝的环形部进入,从肛门外括约肌外侧7点处穿出,再依前法由7点处穿至1点处引出。将食指放入肛门,以容二指为度,用骨科钳结扎钢丝圈,剪除多余部分放入隧道内,缝合前后切口,外敷灭菌纱布,胶布固定。应用此方法,患者一般预后较好,再配合宋老总结的肛门功能锻炼方法,临床上很少出现复发及反复等情况。其方法具体为:患者取膝肘卧位,臀部尽量抬高,腹部放松压低,调匀呼吸。首先用力吸气,吸气时收缩肛门,闭气约5秒钟;然后慢慢呼气,呼气时肛门放松,用时约5秒钟。如此反复,一次约30分钟。每天一次或二次,临睡前及晨起前锻炼效果较佳。
此外,宋老认为肛门部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既要求根治又要求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重在消除症状和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而不是消除病灶和恢复形态的完整。针对时下社会上过分强调手术的微创和术后的美观,宋老总是谆谆地告诉这些病人手术瘢痕不可怕,功能的恢复最重要,比如痔疮本身就是人体正常组织——肛垫的病理性肥大或下移,具有协助排便等重要功能,因此治疗上不宜切除过多的肛垫组织,达到消除症状即可,要保留黏膜桥和肛垫;再如,肛周脓肿和肛瘘等感染化脓性疾病,手术的关键是清除感染坏死病灶,不要怕手术创面大,更不要怕因挂线引流而造成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延长。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新分支,是生态学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它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和规律。寄居于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中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形成正常的微生态群。中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或包含着大量的微生态问题,随着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中医药与微生态之间理论相通的关系。在理论上,微生态学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生态学为基础,微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法。人体微生态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其寄居的环境就是整个人体,因此对于人体微生态来讲,人体就他们的“自然界”。新生儿从产道开始接触微生物,降生后1~2小时微生物进入肠道,在与母亲及环境的接触中,全身可定植的部位很快被微生物占领,形成特定的微生态系统。据测定,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自身的细胞约有10 13 个,而所带各种微生物约有10 14 个,微生物的总重约1271g,其分布大约是肠道1000g,皮肤200g,口腔、肺脏、阴道各20g,鼻腔10g,眼睛1g。可见微生态与大肠关系密切。人体微生态系统十分庞大、复杂,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在生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性。
人体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微生物群落的天然寄居场所,正常肠道微生物菌群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宿主共生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肠道菌群的主要构成者,能够维持健康的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其二为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如肠球菌、肠杆菌等,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其三是病原菌,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韦氏梭菌等,大多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肠道微生态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会产生各种毒素,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另外,肠道菌群因不同个体、不同年龄段和食性变化而有所不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会减少,而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则会相应增多。《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即治疗,以平为期,就是使疾病造成的人体平衡失调得以重新恢复,治疗的目的就达到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折之,不足者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任何疾病的本质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表现为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大原则,益气、滋阴、养血、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落实;而发汗、涌吐、攻下、清解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落实。微生态学认为,因某种因素破坏了正常菌群与机体的微生态平衡,造成微生态失调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定植抗力下降,致使外籍菌和致病菌有可乘之机,在体内定植而致病。在治疗时,不可单纯杀菌和抑菌,而是使正常菌群充分发挥生物拮抗作用将致病菌驱除。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防病的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正气。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调的变化,是人体内正邪交争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其防治理论的原理与方法论也是调节人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根据微生态学的理论,将来自宿主的生理性细菌制成微生态制剂,可恢复及修复调整机体的正常菌群,从而达到保健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在微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微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具有“自净”机制,这也是保护机体“正气”的重要内容。原籍菌具有生态优势,它在寄居地形成一层生物膜,起着占位性保护作用,与人体免疫系统配合,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物和生化环境,抗御和排除外籍菌,成为一道御邪的生物屏障。而微生态失调,原籍菌发生定性、定量或定位的改变,微生态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被削弱,外籍菌或环境菌入侵、定植、繁殖,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预防疾病的核心是调整,微生态也重在调整,两者调整后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恢复平衡。中医治疗的干预可以调整微生态的失衡,而微生态的失衡所导致的结果又是中医辨证的一种证候。
宋老在治疗肛肠疾病过程中,十分重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正常人体肠道内定植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在机体代谢、营养和保护机体免受外源微生物感染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宋老认为随着冰箱、真空保鲜食品的普及,以及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很容易引起肠道菌群丰度及结构的改变。肠道菌群的失调可以引起全身很多病理变化,尤其对肛肠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大肠肿瘤等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些肠道疾病的发生又会加重肠道菌群的失调。因此,在肠道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宋老十分重视肠道菌群的平衡,重视通过添加微生态制剂来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如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免疫和改善肠黏膜的通透性而发挥治疗作用,并且宋老还带领医院科研团队培育了大肠杆菌活菌苗,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阿米巴痢疾、大肠肿瘤及便秘等肠道疾病病人保留灌肠,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宋老还将调整微生态平衡与我们中医药治疗结合在一起,采用补脾、疏肝、和胃、利胆等治法,临床疗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