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千年历史的荷兰村庄德里尔(Driel),人们正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外界传来的声音。早在破晓之前,人们就已经从睡梦中惊醒,然后不耐烦地点亮了百叶窗后面的灯。起初,人们只是感觉到四周发生了一些难以捉摸的事情,但随着远处隐约传来的一种低沉的声音,原先模糊的印象渐渐清晰了起来。
那声音几乎难以辨听,却又连绵不断,一波又一波地传到村子里。许多人无法听清楚这难以捉摸的声音,于是一边听一边本能地以为是附近的下莱茵河水的流动出现了某种变化。荷兰的一半国土低于海平面,水是荷兰恒久不变的“敌人”,在11世纪以来人与自然从未停歇的战斗中,拦河大堤是人类最主要的“武器”。德里尔村位于下莱茵河的一个大河湾处,在海尔德兰省首府阿纳姆(Arnhem)的东南方,这座小村始终提醒着人们这场斗争的存在。在村子以北几百米的地方,有一条巨大的河堤保护着村子以及整个地区。部分堤岸高达6米,挡住了365米宽的河流,堤岸的上方还修筑了一条公路。但今天早晨,这条河流却并不是令人惊恐的理由,下莱茵河以它惯常的流速——每小时3.2公里——平静缓慢地注入北海。这条河堤的石壁上回荡的声音,来自另一个更为无情可怕的敌人。
天色渐亮,晨曦渐渐驱散了薄雾,喧嚣声也变得更大了。从德里尔通向东边的公路上,居民们能够清楚地听见车辆行驶的声音——那种声音似乎每分钟都在变得更大。现在,他们的不安变成了惊恐,因为这种声音的来源并非某种自然物,其身份已经毋庸置疑:那是德国军车行驶的声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5个年头,在被纳粹占领了51个月之后,每个人对此都无比熟悉。
更加令人惊恐的是车队的规模。有些人后来回忆说,能发出如此巨响的车流,他们以前只见过一次——那还是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的时候。当时,在离德里尔16~24公里的“第三帝国”边境上,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蜂拥而入,通过各条公路干线迅速分散到荷兰全境。现在,在同样的公路上,德军车队似乎再次绵延不断地开动着。
奇怪的声音来自最近的一条公路干线——那是一条双车道的高速路,它把位于下莱茵河北岸的阿纳姆与8世纪建成的奈梅亨(Nijmegen)连接了起来,后者坐落在南面18公里外宽阔的瓦尔河畔。人们能够从汽车发动机低沉的颤音中清楚地辨别出一些独特的声音,其与军车的轰鸣大相径庭——那是四轮马车车轮刺耳的摩擦声,无数自行车行进时发出的声音,以及缓慢、凌乱而又拖沓的脚步声。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更为重要的是,它要前往何方?战争进行到现在这个时刻,荷兰的未来很可能就建立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上。大部分人认为车队载运着大量增援部队——他们不是进入荷兰增援驻军,就是匆匆赶往南方阻止盟军的推进。盟军已经以令人惊叹为观止的速度解放了法国北部,此刻正在比利时境内追歼溃败的德军,前锋据说已经逼近首都布鲁塞尔,距离此地还不到160公里。传言四起,有人言之凿凿地宣称,盟军强大的装甲部队正朝荷兰与比利时边境迅速推进,不过德里尔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有把握地说出车队正在朝哪个方向行进。遥远的距离和声音的扩散使得人们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而且受制于宵禁,居民们也不敢走出家门去打听情况。
被心中无数疑问折磨着的居民只能等待天明。他们不知道的是,驻扎在德里尔村内的3名年轻的德国兵早已逃之夭夭了,他们骑着偷来的自行车一溜烟儿消失在拂晓前的雾霭之中。村子里再也没有任何军事当局来执行宵禁制度了。
没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大家仍然待在家里,但他们之中那些好奇心更强的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决定冒险打电话。年轻的科拉·巴尔图森(Cora Baltussen)住在蜂蜜场街(Honingveldsestraat)12号,隔壁就是家里开的果酱工厂。她给阿纳姆的朋友们分别打了电话,并对他们亲眼看到的场面感到不可思议:德军车队并非南下或赶赴西部前线。1944年9月4日,就在这个薄雾蒙蒙的清晨,德国人以及他们的支持者好像都在逃离荷兰,任何能够开动的交通工具都加入撤退的洪流之中。
科拉认为,每个人原以为要发生的战斗现在将离他们而去了。但她错了,对于无足轻重、迄今为止还未经战火的德里尔村来说,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