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0日晚,美军士兵雷诺无故开枪打死国民党军队少校营长刘自然。对此,国民党当局竟不敢吭声,把凶手交由美国处理。5月24日,美侵台军事法庭宣判雷诺无罪,并将其送回美国。消息传出,全岛震惊,怒不可遏。台北等地数万民众举行反美大示威,捣毁了美国驻台“大使馆”和“新闻处”;继而台中、台南等城镇市民、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要侵台美军滚出台湾,并对国民党当局对美的奴颜婢膝表示愤慨。示威民众还冲击了台北市“警察局”,并烧毁汽车。
国民党当局为讨好美国,竟不顾民族尊严,调动武装部队进驻台北市区戒严宵禁,镇压民众,纵容侵台美军的罪行。尤有甚者,蒋介石还亲自接见美国驻台“大使”兰金,向其表示“赔礼道歉”,并下令革除“台北卫戍司令”黄珍吾、“宪兵司令”刘炜和“台湾省警务处长”乐干的职务。这一事件既是岛内人民对美国侵略者进行的一次反抗,也是对台湾当局依美求存、牺牲民族利益行为的强烈不满。
这就是发生在台湾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五二四事件或者叫刘自然事件。
身在香港踌躇满志的于声虽然并没有参与到此次事件中去,但是他却从自己的渠道嗅到了事件背后不寻常的味道。民众的强烈抗议背后赫然站着的是蒋经国,他一方面批准了民众抗议的申请,另一方面其儿子就读的成功中学也成了此次抗议活动的先锋队,其亲信潘振球和成功中学的教师也活跃在抗议的第一线。不得不说这是蒋氏父子一次不太成功的双簧表演,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美国人在台湾势力的增长。说其不太成功则是因为民众的反弹力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以至于最后出现死伤事件,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国民党的民心所向。
就在刘自然事件发生的前后,宋宜山从北京回来了。他向于声和许孝炎描述了自己北京一行的所见所闻。
宋宜山经香港、广州,乘火车抵北京。周恩来在北京东兴楼饭店会见了宋宜山。宋宜山坦言,台湾派他来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共关于和谈的意向。周恩来听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嘛!抗战胜利后在重庆谈判时,蒋先生就说,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们曾在一个屋里开会,共一个大锅吃饭。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周恩来一席话,使宋宜山如沐春风,过去对共产党的种种疑虑一扫而光。
不久,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出面与宋宜山商谈,李维汉提出了中共关于合作的四项具体条件:(1)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2)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3)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士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4)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在京两个星期,他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香山,对生机勃勃的新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经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安排,他得以会见了弟弟宋希濂,从宋希濂身上他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宋宜山对新中国的变化感慨万千,他连夜起草了一万多字的报告,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中共的条件加上周恩来托他带给蒋介石的中华烟茅台酒一并转给许孝炎,由许带着这些东西再次飞抵台湾面见蒋介石。
听了宋宜山精彩的讲述,于声对大陆的发展也从内心感到无比高兴。不过他心里有些不祥的预感,事情太过顺利反而不一定是好事。许孝炎在飞走之前就告诉于声,宋宜山的报告恐怕难以符合蒋介石的胃口,总统现在多疑、敏感甚至有些嫉恨,而宋宜山报告里对大陆的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说了太多溢美之词了。这样的话难道不会有一个潜台词在里面:你蒋介石花了二十年没治理好的大陆,共产党只用几年就治理的如此欣欣向荣。许孝炎悲观的告诉于声尽人事听天命吧。
果不其然,当许孝炎再回来的时候,他告诉于宋二人,蒋介石对北京提出的和谈方针感兴趣,但不满意宋宜山对大陆的颂扬之辞,认为他才半个月就被赤化了,令许孝炎告诉他不必回台湾了,免得影响他人。这样的答复就像冬天的一盆凉水将宋宜山浇了个透心凉。从此他是台湾去不了,大陆回不了,只能屈身于香港了。
于声一方面也很沮丧,另一方面也很佩服许孝炎的先见之明。现在的希望就寄托在那位闲云野鹤的曹聚仁身上了。
5月底的一天曹聚仁没有任何征兆的回来了,他将一封自己的亲笔信和一叠照片交给于声,让于声转交蒋经国。亲笔信是封口的,于声当然不能拆看。他看了看那些照片,对他来说这些照片是非常熟悉的,这是溪口蒋氏故居的照片。他意味深长的问曹聚仁:“看来曹先生此次没少走动啊。”
曹聚仁倒是很开放:“照片是我回老家顺道去拍的,不费事。另外,我听说前两年也有人从台湾去溪口拍照片,模样倒与老兄相仿啊。”
于声点头承认:“是我,看来什么都瞒不住您。曹先生此次北上可带回来中共的具体和谈条件吗?”
曹聚仁爽快回应:“没有任何条件,我不是政客,只是一介书生。我谈的看的都是感性认知,而非理性的利益分析。”
看到于声有些懵懂的眼神,曹聚仁索性详细告诉他:“我见了周公,他明确表示中共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毛公也肯定了蒋先生在北伐和抗战时期的历史贡献,他表示他准备再次与蒋先生握手。这些中共首脑人士的表态比那些条条框框的条件要更重要。”
于声不得不佩服曹聚仁广阔的人脉关系,此人绝非浪得虚名,之后海峡两岸的谈判看来需要更多仰仗他了。
蒋经国在半个月后才给于声回了密电,鉴于目前台海两岸形势变化,加上大陆正在开展整风和反右,政治气候已和之前不同。总统决定暂时搁置一切和大陆的接触。于声继续在港保持联络渠道的畅通。
海峡两岸在1955-1957年之间泛起的一丝和平的波澜就这样消散在台海的波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