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本书,是说禅的。
为什么要说这个?
禅有用吗?
抱歉,没用。
禅,不是武林秘籍,不是职场宝典,不是锦囊妙计或者什么攻略之类。它也不是心灵鸡汤,不负责心理按摩。但凡有诸如此类想法和需求的,都可以不读本书。
那么,禅是什么?
中华智慧之一种。
智慧没用吗?
是的,至少看起来没有。智慧就像公司的董事长,原则上是不干活的。整天忙忙碌碌,那是勤杂工;每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那是财务部;签合同,看报表,协调各部门,那是总经理。这些工作,董事长都不做。
他,就是个吃闲饭的。
但,公司不能没有董事长。
人的智力结构也一样。
知识,就是员工。
方法,就是管理层。
智慧,就是董事长。
没有智慧的人就像没有董事长的公司,只能算是作坊或夫妻店。当然,作坊或夫妻店也没什么不好。所以,头脑里不想要“董事长”的,也可以不读本书。
如果想要呢?
那就建议读点禅宗。
为什么呢?
因为禅宗就像董事长。正如董事长要不懂事, 禅的意义也在于没有意义。 在禅宗那里,诸如“禅是什么”或者“禅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是问都不能问的。一问就错,弄不好师父还会给你一耳光,或者一脚踢出去。
这样的故事很多,后面会讲给大家听。
问题是:为什么呀?
因为禅有三个特点:
不可说。
不必说。
不能说。
为什么不可说?
因为禅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说终极智慧。
终极智慧是可以说的吗?
不可以。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这里,第一个道是真理,第二个道是言说;第一个名是概念,第二个名是命名。常,是永恒。
所以,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
真理,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真理。
概念,如果可以命名,那就不是永恒概念。
同样,智慧如果可说,那就不是终极智慧。
那么,有没有什么智慧是可说的?
有,比如中庸。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当然就是最高。
但,孔子说得很清楚,中庸是德不是道。
什么是德?什么是道?
道就是真理或规律,最高的道就叫大道。
德则是功能或作用,最高的德就叫大德。
功能和作用当然可以说,也必须说。
所以中庸可说,禅不可以。
更何况,禅宗追求的最高智慧或者终极智慧就像无线电波一样弥漫在虚空之中,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容,不可描述。如果硬要说,请问怎么说?
这是第一点。
第二,不必说,为什么?
因为禅宗的特点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也是后面重点要说的。
总之,参禅悟道靠的是心领神会,衣钵相传靠的是心心相印。心花怒放,我就是佛,何必说?
第三,不能说,为什么?
抱歉,这个就不能剧透了。
好吧!禅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那么请问,禅师们难道都是一言不发,呆如木鸡,像个哑巴的吗?
当然不是,怎么会!
实际上,禅宗不但说话,还爱讲故事。
比如《五灯会元》卷十九就讲了龙门清远的故事。龙门清远是北宋禅师,刚刚学佛的时候也喜欢提问。但是他每次去问师父,师父总是说:我不会,我不如你。他的师兄就更加离谱。龙门清远向他请教,他竟然揪着清远的耳朵围着炉子转圈圈,边走边说:你总会知道,你自己知道。
龙门清远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悟。
某个寒冷的冬夜,龙门清远独自坐在炉前,穷极无聊地用木棍拨弄着炉灰,忽然看见炉灰深处有一火如豆,便恍然大悟,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什么意思啊?
随便你想。比方说,只要深入钻研(深深拨)就能有所收获,或者参禅悟道就是灰中见火,甚至整个人生也都不过天冷了烤火,火灭了拨拨,如此而已。当然,你还可以这样理解: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哪怕当时你只是在拨弄炉灰,哪怕你看到的只是星星之火。
反正,标准答案是没有的。
但,听完故事,多少会有点感悟吧?
事实上,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学意味最浓的。它其实就是人生哲学。所以,这样的故事禅宗那里很多,只不过它们叫 公案 。
我们这本书,也要讲很多这样的公案。
为什么要讲公案呢?
因为智慧的获得,跟知识和方法是不同的。
简单地说:
知识靠传授。
方法靠示范。
智慧靠启迪。
留下的案例,就是公案。
实际上,禅不可说,又不可不说。别的不说,单单“不立文字”这四个字,就是在说。
结果是什么呢?
参禅变成了智力游戏,而且是高智商的。
所以,高智商的人都喜欢参禅。
比如苏东坡,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
毕竟,参禅悟道,必须智商高,悟性好。
反过来也一样,读禅越多,就越聪明。
这样看,禅又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
认识自己。
对抗孤独。
缓解焦虑。
变得聪明。
也许,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立地成佛。
不过,按照禅宗的观点,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获得最高智慧更是如此。所以,如果读完本书未能成佛,我们不负责任,佛祖也不负责。
可以负责的只有一点:你能系统地了解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