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荷塘

张一可和梁文学走出教室时,校园洇浸在金红的霞光里,那些花草树木的叶子像被镀上了一层釉彩。三三两两同学的身影,无声地走在校园里。而初三教室已经传来老师上课的声音了。这是初三学生在补课,他们要补到晚上十点钟。

梁文学的目光朝初三教室的方向闪了闪,有些感伤地说:“唉,读书真没劲!你看看他们,早上六点半就开始上课,中午也不闲着,真没劲!”

张一可隐隐地笑了一下,嘴上不说,心里说:“你还知道愁呀,为什么还抄别人的作业?”

梁文学从张一可脸上的表情,知道他心里想什么。梁文学故意装糊涂,说:“还是你好呀,有那么好的成绩,还愁什么?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着你去挑!”

梁文学之所以乐意跟张一可走到一起,不是由于同桌,而是张一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梁文学难堪。比如抄张一可的作业,张一可就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说他什么,更不会以此来“要挟”他或对他指手画脚。

“好什么,只要你少玩点儿,还不一样?时间不早了,回家吧。”张一可说着跨上单车。

梁文学也跨上单车。

张一可骑得不急不慢。

梁文学也骑得不急不慢。

张一可不说话。

梁文学没话找话地说:“今天真悬,我要再来迟一点儿,你就回家了!”

见张一可没有反应,梁文学又说:“你知道我今天忙什么?”

还不等张一可回答什么,梁文学忽然兴奋地喊叫起来:“李春林,高伟—”

梁文学喊的人就在前面,都是初二的男生,一个是二(4)班的李春林,一个是二(7)班的高伟。

要是自己一个人的话,张一可会径直骑过去,至多冲对方笑一下,算是打了招呼。但梁文学不一样,他远远地就喊了他们的名字,很亲切的样子。梁文学总是认识许多人,而且好像都是朋友。

于是四个男生一块儿骑车。张一可不善言辞,他不声不响地落在最后面,不过耳朵却听着他们的谈话内容。他们是在讲一个叫方翠萍的女孩。二(4)班李春林的语气是欣赏的,二(7)班的高伟却是很不屑:“看她那娇惯的样子,好什么呀!”梁文学说:“方翠萍呀,说起来,在幼儿园我们还同学过……”

四个人不知不觉骑到了荷塘。

荷塘,自然是长着荷花的池塘,面积有八千平方米左右。这是70年代的产物,完全是人工挖出来的,面积也比现在大得多。在城市里,坚硬而庞大的建筑物正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大片大片的土地。在寸土如金的城市,荷塘能保存下来,也许是因为它的纯自然本色。这时节,夏天的脚步刚刚过去,秋天还没有完全到来,因而荷塘也是最具特色的时候,它的特色就在于所有的植物都保持着夏季赐予它们的最美丽的衣衫。那挨挨挤挤的荷叶,绿得那么深沉,那么鲜亮,它们把荷塘挤满了,有的叶子被压了下去,有的叶子却被挤了出来,两三朵迟开的荷花,粉嫩粉嫩的,点缀其间,别有一番俏皮的韵味;岸边挺拔的芦苇,叶片舒展,一身翠绿;荷塘四周,还有许多的垂柳,那纤细的枝条,那狭长的绿叶,总使人感到有一丝的凉爽扑面而来。一阵微风吹过,那荷叶,那芦苇,那垂柳,仿佛心灵感应一般,都不约而同地舞起来,舒缓而轻盈,并且发出喃喃细语。

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有这么一方绿色,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美得让人不可思议。

荷塘,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即使到了冬天。冬天,荷叶残败了,芦苇枯黄了,柳叶凋零了,荷塘的水面上便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那么娇小,那么柔嫩,它们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浮萍。别小看这些浮萍,在不经意间,它们就铺满了整个水面,不留一点儿空隙,它们不像荷叶那么你争我挤,只是静静地占着那一点点的水面,显得自足而安逸。

荷塘像一幅画,一幅有点单调的画,但是白鹭来了,不多,三五只,真想象不出它们是怎么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的。白鹭要么贴着浮萍,低低地飞,要么细长的脚站在浅水里,埋头寻觅着什么,要么静静地落在荷叶枯了的茎上,悠然地瞭望着什么。

有了白鹭,这幅画便增添了几分生动,还有几分深远。

于是,这里在幽静中,又透出热闹。热闹是人带来的,赏景拍照的,散步锻炼的,以及情侣交流感情的,都来了。

有人传言,写《荷塘月色》的朱自清曾来过这里,他的《荷塘月色》受此启发最深。其实,朱自清逝世于1948年,他怎么能来过这里?

据说,城市的决策者正准备借荷塘来提升城市的形象,打造绿色之都。

张一可每次经过荷塘,都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他喜欢荷塘。

但这时候张一可却没有雅兴欣赏荷塘,时间不早了,他要回家。虽然张一可不想回那个家,可是那毕竟是自己的家。不回家,他吃在哪,睡在哪?而且万一回家太晚,他就得面对一大堆不想回答的问题。

路上的行人也没有谁在这时欣赏荷塘,他们都匆匆往家赶。 zYBuiR96/ZIU537lC6T4PTjTYoEh2j6G1AIVMGeh75ZqU1eoSVANdemH2wkB2NG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