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跟直谏死磕到底

宋仁宗赵桢是个有抱负、有仁德的皇帝,因为他的宽厚大度,在他亲政期间,除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还涌现出许多有名的谏臣,而范仲淹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范仲淹,几乎人人都知道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过,范仲淹这种忧国忧民的抱负与情怀,并非当官以后才有,其实早在十几岁时,他就立下了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志向,立志为黎民百姓做点实事。

为实现抱负,公元1009年,在长白山醴泉寺念书的范仲淹“划粥断齑”,留下了一段佳话。这倒不是因为家里贫寒吃不起饭,他之所以这么清苦自律,就是生怕自己在富贵和安乐中失去了志向。范仲淹曾在一首诗中直言不讳:“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这样的性格,注定他在官场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选择折中退缩——直谏,哪怕死也要直谏,几乎成了范仲淹毕生的选择。

年少成名的晏殊比范仲淹小两岁,是范仲淹的举荐人,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公元1027年,晏殊以京官身份任应天府知府,听说了范仲淹在兴化县亲率百姓筑捍海堰之事,对他十分赞赏。次年,在晏殊的举荐下,在地方当了多年小官的范仲淹终于时来运转,被召为秘阁校理,成了一名京官。

秘阁校理是个闲职,官衔不大,却相当于皇帝的文学侍从,不但能经常见到皇帝,还能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当范仲淹上疏太后还权后,作为举荐人的晏殊对他的行为很是不解,责备他这样做太过草率,不仅会被朝中大臣视为沽名钓誉、博取谏臣之名,还会连累举荐他的自己。面对晏殊的提醒与责问,范仲淹给恩公晏殊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义正词严地回复道:“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上资政晏侍郎书》)意思是,我正是怕辜负了恩公您的举荐,生怕自己称不上忠良,才不顾一切地直谏呀!

不过,范仲淹的这次直谏并没有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此后不久到河中府任通判,也是他自己申请的。

数年后刘太后逝世,皇帝终于亲政。因为范仲淹上一次的上疏事件,宋仁宗对他颇有好感,所以一亲政,就立刻把范仲淹召回京城,让他担任右司谏。这正合了范仲淹的心意——有了言官的身份,便可以直言不讳。

范仲淹入京不久,朝中就发生了因一个巴掌引发的“废后风波”。原来,因宋仁宗宠幸尚、杨两个妃子,惹得郭皇后十分不快。一天,尚妃因当面对郭皇后说了不客气的话,致使郭皇后大打出手。原本,郭皇后是想给尚妃一点教训,不料宋仁宗上来劝架,她的一巴掌竟打在了皇帝身上。

郭皇后为刘太后所立,宋仁宗又对她感情不深,早有了废后之意。巴掌事件后,在一向与郭皇后不和的吕夷简的怂恿下,宋仁宗更是决意要废后。但在范仲淹看来,皇后乃一国之母,“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因此,他在一年中写了许多篇反对废后的奏疏。皇帝被他搞得很烦,直到把他贬官外放到睦州,才落得耳根清净。

不过,历经这么多波折后,范仲淹还是不改耿直忠贞的秉性。公元1035年,废后风波过去后,仁宗又将范仲淹召回京城,对他委以重任,可不到一年,他又因向皇帝直谏当朝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与吕夷简交恶,再次被贬出京。

范仲淹被贬饶州后,妻子病故,自己也患了重疾。当时在建德县当县令的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和一篇《灵乌赋》寄给他,规劝他不要像乌鸦一样只报忧不报喜,虽然不好的事跟乌鸦无关,但在人们看来乌鸦就意味着凶兆。

范仲淹对梅尧臣的关怀和慰问很感激,但他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秉性,在回复梅尧臣的同名《灵乌赋》中,他这样写道:“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便是铮铮铁骨、一身正气的范仲淹! gZ0PZ5L6vcz9soeDir+O8fCZWhn7sMV0nlbIm1pEVy2x2VCLs9JgSi8H5ff2Nc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