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命的灾祸

王勃曾写过一首赞颂风的诗: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风不分高低、不舍昼夜地在林间吹拂,它在夏日给人送去阵阵凉爽,在林间吹散云烟令人眼前豁然开朗,还在傍晚时分为人送来阵阵松声。风来去无踪,却是有情之物。

王勃的这首《咏风》,赞颂的是风的勤奋、风努力有益于人的追求,以及宋玉《风赋》中所赞颂的风“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的品质。

虽然十八岁那年遭受的打击曾令他消沉,令他沮丧,但时间可以抚平伤口,也可使人遗忘不愉快的过往。当他登临葛愦山瞭望时,不觉想起了数百年前蜀相诸葛亮的功业,内心受到感召,决定也要像暂时停歇的风一样再度奋起,去追逐昔日的理想。

他启程了,再度回到了那个他曾经创造辉煌又一度失意的长安。他希望能再度崛起,但拒绝以文才入仕,因此触怒了原本有意要用他的名臣裴行俭,结果自然是落了个灰头土脸。

后来,受贵人引荐,他终于混了个虢州参军的官职。参军这一职位,跟他初入官场时的朝散郎一职相比,官品是略低了一点,但风可以吹过高岗、吹过平原,人生经历一番起伏又有何妨?毕竟,他总算再次踏上了仕途,不再是四处漂泊的浪子了。

可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王勃虽有奋起的决心,却没能从第一次的受挫中吸取教训,他没有学会为官之道,没有学会当官一定要懂得适时收敛锋芒、谨言慎行的道理。在虢州参军任上时,他跟以往一样率性而为,恃才傲物的性格展露无遗,从来不会小心思量自己一言一行的后果。这种性格,在文坛或许可称为“率真”,但在官场就成了吃不开的“鲁莽”。因为鲁莽,他得罪了许多同僚,受到了他人的挤对与嫉恨。

同僚们在心里是如何看待他的,王勃不是没有感受到,他也曾因此感到心寒,感到棘手,感到厌倦,在一次春游时所作的《仲春郊外》诗中,他就曾表达过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意向: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不过,此时的王勃还十分年轻,他还做不到说走就走、来去自由,对于官场、仕途和功名,他还心存眷恋。他不知道,就因为这最后一丝眷恋,一场致命的灾祸正在悄悄酝酿。

这场祸事起因于一个与王勃相识的官奴犯了死罪,他跑来向王勃苦苦哀求,恳求王勃收留他,救他一命。王勃不是不知道窝藏罪犯的严重后果,起初也害怕,但这个亡命之徒的一再哀求搅得他心慌意乱,他一时心软,竟鬼使神差地将这个官奴藏了起来。

当然,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了——窝藏罪犯之后,王勃在家中坐立不安,焦虑不已,他整天想着万一走漏风声可能受到的责罚,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后悔。为防止事情败露,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时脑热,再度做出了一项糊涂之举——私自杀害了那个官奴。

至于王勃为什么会做出如此鲁莽之举,后世有研究者称,很可能是嫉妒、忌恨他的同僚精心给他设下了圈套,逼得他不得不这么做。但不论怎样,原来的窝藏变成了故意杀人,按照唐代律法,王勃犯的是死罪,若不是侥幸遇上朝廷大赦天下,他差点亲手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官奴一案后,王勃被贬为庶民不说,他原本在雍州任司户参军的父亲王福畤也受到连累,被贬到南荒之地任交趾县令。

直到此时此刻,王勃才真正体会到了官场的险恶、人世的艰难。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落花飞,燎乱入中帷。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落花度,氛氲绕高树。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他就像这首《落花落》中的落花,不论着生枝头时多么缤纷、多么绚烂,随着春天的逝去,它终将飞落。“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他为自己的遭际感到无奈,也为自己的命运感到痛惜。

然而,既然生如繁花,终究逃不过凋落的命运,又何必强留枝头呢?次年,当朝廷决定赦免王勃罪状、让他官复原职时,他果断谢绝了。他终于学会了谨慎,学会了安心当一个文人。

只可惜,天妒英才,命运并未就此放过王勃。

据说,王勃生前曾遇到一个奇人,他看了看王勃的相貌,对王勃说:“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矣。”(见《唐才子传》)不承想,结果竟然一语成谶。六七五年,王勃想起远在天之涯、海之角的父亲,于是乘舟一路南下,穿越千山万水,直奔交趾县而去,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乘船渡海之时,他因风暴落入水中,结果竟惊悸而死。他生命中最后的辉煌,永远定格在了探父途中所经的洪州,定格在了于赣江畔写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那一天! HaM/nqnlzM8NmaoEx3XXo6gd4Lo7uaL1WyjAzDga/9SS9LT0CXJF/FOFoifdgX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