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穴位保健操作技能

从家庭保健的实用性、安全性出发,普通百姓主要是学会和掌握指压、按摩、艾灸、拔罐、刮痧、皮肤针叩刺等简易疗法的操作技能。

(一)指压、按摩手法

指压、按摩又称“点穴疗法”,是通过手指代替针具点按穴位或压痛点,用以强身保健或治疗疾病的方法。这在古代叫“指针法”,即“以指代针”的方法。除了强身保健作用之外,还可以用于中暑、休克、癔症、昏厥、小儿脑瘫、中风偏瘫、头痛、失眠、胃痛、腹痛、腹泻、遗尿、尿失禁、尿潴留、牙痛、咽喉痛、颈肩腰腿等全身大小关节疼痛等病症的治疗。

从家庭实用性出发,本书只介绍一些简单易行而且使用安全,不会造成人为损伤的常用按摩手法。

1.摆动类手法 即用手指、掌或腕关节做连续协调摆动的一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揉法等。

(1)一指禅推法: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操作方法】

施术者以拇指指端(图4)或指腹(图5)着力于受术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拇指伸直,其余四指自然弯曲,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有节律的摆动;同时第一指间关节做屈伸活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指端或指腹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图4 指端“一指禅”推法

图5 指腹“一指禅”推法

【适用部位】

“一指禅”推法以指端操作,接触面较小,刺激相对较强,适用于全身各部经络穴位。以指端偏峰推法,轻快柔和,多用于颜面部;以指腹操作刺激相对较平和,多用于躯干及四肢部的经络穴位。

(2)滚法:滚法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以第5指掌关节背侧突起部吸定治疗部位,用前臂的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的手法。

【操作方法】

滚法有前臂旋转带动指掌关节的滚法和屈伸腕关节滚法两种: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小指侧为轴来完成的,即以第5指掌关节背侧突起部附着于治疗部位,手指放松、微曲,手背绷紧,前臂主动做旋转运动,使手背偏小指侧部在治疗部位上进行连续不断地滚动(图6);屈伸腕关节滚法是以第2至第4掌指关节背侧为轴,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图7);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图6 指掌关节滚法

图7 屈伸腕关节滚法

【适用部位】

本法由于腕关节屈伸幅度较大,所以,接触面和刺激面均较大,刺激力度也较强,多用于项、背、腰、臀及四肢部。

(3)揉法:以手指或手掌为吸定点,带动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称为“揉法”,是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其中指揉法又分为拇指或中指揉法和食、中、无名指、小指四指揉法;掌揉法又分为掌跟揉法和大鱼际揉法。

【操作方法】

①揉法:指揉法分单指揉法和四指揉法两种,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图8)或食、中、无名指、小指四指指腹(图9)吸定在某一穴位或部位上,腕关节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带动皮下组织做轻柔的小幅度环旋转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图8 单指揉法

图9 四指揉法

②掌揉法:掌揉法又分掌根揉法和大鱼际揉法两种,掌根揉法以掌根部紧贴治疗部位,腕关节放松,以前臂的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同时掌根部带动治疗部位进行环旋转动(图10);大鱼际揉法以大鱼际部紧贴治疗部位,腕关节放松,以前臂的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同时大鱼际部带动治疗部位进行环旋转动(图11);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图10 掌揉法

图11 大鱼际揉法

【适用部位】

指揉法接触面小,力量轻柔,适用于头面部穴位;掌跟揉法面积较大,力量沉稳适中,多用于背、腰、臀、躯干部;大鱼际揉法适用于面部、颈项部、腹部及四肢部。

2.摩擦类手法 即用手指或手掌部贴实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1)摩法:即用手指或手掌在体表做环形移动的手法。

【操作方法】

①指摩法:手指自然伸直并拢,腕关节略屈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指面紧贴治疗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掌使指腹在治疗部位做环旋运动(图12)。频率每分钟10~15次。

图12 指摩法

②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并放松,将手掌吸定在治疗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部使掌心在治疗部位做环旋运动(图13)。频率每分钟12次左右。

图13 掌摩法

【适用部位】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适用全身各部,尤其以胸腹、胁肋等部位最为常用,如摩腹等。

(2)擦法:用手掌掌跟、大小鱼际附着于一定部位,进行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的按摩手法。

【操作方法】

①掌擦法:将手掌的掌面贴附于施术部位,腕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运动,通过肘关节、前臂和腕关节使掌面做前后方向的连续移动(图14),以温热或透热为度。操作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图14 掌擦法

②大小鱼际擦法:手掌伸直,腕关节平伸,将大鱼际或小鱼际贴附于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通过肘、腕使大小鱼际进行均匀的前后往返移动(图15),以温热或透热为度。操作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图15 小鱼际擦法

【适用部位】

掌擦法擦动的范围大,多用于胸胁及腹部,如胸部擦膻中、背腰部擦脊椎两侧。大鱼际擦法在胸腹、腰背、四肢均可应用,小鱼际擦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位。

(3)推法:即将手指、手掌贴实于施术部位上,做单方向直线移动的方法,又名“平推法”。分别有“指推法”(“拇指推法”和“四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等。

【操作方法】

①拇指推法:以拇指指端贴实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腕关节略屈并偏向尺侧。拇指及腕臂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的前方直推(图16)或向侧面横推(图17)。

图16 拇指直推法

图17 拇指横推法

②四指推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指腹相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向前做直线推动(图18)。操作时要求四指指腹始终附着于肌肤,用力均匀柔和,刚柔相济。

图18 四指推法

③掌推法:以掌根部贴实施术部位,腕关节背伸,肘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前臂、腕关节,使掌根部向前做单向直线均匀缓慢推进(图19)。

图19 掌推法

④拳推法:自然握拳,掌心朝下,利用拇指以外的四指前二节背侧和大小鱼际接触皮肤,向前做推擦手法(图20)。

图20 拳推法

【适用部位】

拇指推法接触面小,推动距离短,施力柔中含刚,易于查找和治疗小的病灶,故常用于面部、项部、手部和足部;四指推法接触面积可大可小,刺激量可强可弱,常用于颈项、腰背及四肢;掌、拳推法接触面大,推动距离长,力量柔和而沉实,多用于背腰、胸腹部及四肢肌肉丰厚处。

(4)搓法:用手掌对着某一部位或穴位来回搓揉,或者双手掌夹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的手法。

【操作方法】

①单手搓法:用一只手的手掌对着某一部位或穴位来回搓揉,如搓脚心。

②双手掌搓法:双手掌夹住施术部位,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往返搓动,并同时由肢体的近心端向远心端往返移动(图21)。

图21 双手掌搓法

【适用部位】

多用于四肢部,如搓上臂与前臂、搓脚心涌泉穴等,通常作为按摩的结束手法使用。

(5)抹法:即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螺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直线或弧形曲线往返移动的按摩手法。

【操作方法】

将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螺纹面置于受术者一定部位,其余手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以腕关节为支点,拇指的掌指关节主动运动,拇指指腹螺纹面在施术部位作上下左右直线或弧形曲线往返的移动(图22)。

图22 抹法

【适用部位】

抹法活动范围小,多用于头面、颈项部,如面部指抹除皱等。

3.挤压类手法 即以手指、手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一定的部位,使之产生压迫或挤压感觉的一类手法。包括点压、按法、掐法、拿法、捏法、捻法等。

(1)点压: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或拇指、食指、中指指间关节突起对准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适当用力点压,使之产生酸、麻、胀等感觉。

【操作方法】

①拇指点压:拇指伸直,手握空拳(或其余四指张开),以拇指端着力,按压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图23)。点压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

图23 拇指点压

②中指点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半握拳或张开,以中指端着力,按压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图24)。点压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

图24 中指点压

③指关节点压:弯曲拇指或食指、中指,以任意一个指间关节背侧突起部位按压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图25-27)。

点压法常与按法、揉法、击法等结合,组成点按、点揉、点击等复合手法应用。

图25-27 指关节点压法

【适用部位】

点压法作用面积小,刺激较强,常用于穴位及肌肉较薄的骨缝处。

(2)按法:以手指、手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的手法,称为“按法”。分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三种。

【操作方法】

①指按法:可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螺纹面对准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由轻而重,适当用力持续按压(同时还可以配合有节律地揉动),使之产生酸、麻、胀等感觉(图28)。按揉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一般每处少则2~3分钟,多则5~6分钟。

图28 指按法

②掌按法:手指伸直,以手掌为着力部,用单掌(图29)、双掌或双掌重叠(图30)按压。

图29 单掌按法

图30 双掌按法

③肘按法:肘关节屈曲,以肘尖突起部位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垂直持续按压(图31)。

图31 肘按法

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应用。

【适用部位】

指按法施术面积小,适用于全身各部经络穴位;掌按法适用于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和腹部;肘按法刺激力最强,适用于腰骶及下肢后侧。

(3)掐法:即用拇指指甲用力掐按穴位的方法,多与按法结合使用,组成掐按的复合手法。

【操作方法】

术者一只手固定相应部位,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甲对准穴位用力掐按、挤压。也可以一边掐;一边按揉(图32)。使之产生胀、疼痛等较重的感觉。掐压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

图32 掐人中

【适用部位】

主要用于掐人中、鼻尖,掐耳穴和四肢末端。

(4)拿法:即用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对称用力,相对挤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提起拿捏的方法。

【操作方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他手指相配合,相对挤压治疗部位的肌肤或肢体,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且有节律性地拿捏提揉(图33)。使之产生酸、麻、胀等感觉,拿捏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

图33 拿风池

本法多与捏法、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拿捏、拿揉的复合手法。

【适用部位】

本法刺激量较强,临床常作为治疗的重点手法。常用于颈项风池穴、肩部肩井穴和四肢等部位。

(5)捏法:即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称性用力、相对挤压一定部位的按摩手法。分二指捏法、三指捏和五指捏三种。

【操作方法】

①二指捏法:分对捏穴位法和捏脊法二种。

对捏穴位法:拇指与中指、食指、无名指分别置于肢体相互对应的穴位上(例如内关与外关、太溪与昆仑等),同时用力按压、对捏(图34),使穴位处出现酸、麻、胀、痛感。

捏脊法:患者俯卧,裸露其腰背部,术者用双手拇指、食指(拇指伸直,食指弯曲紧贴拇指)沿患者背部脊柱从尾骶骨两侧开始由下而上直线向上提捏夹脊穴(先把皮肉拉起来,然后松开,如此一捏一放地向上移动)。每次在经过相应病变脏腑的背俞穴时,就停留片刻,并将穴位处的皮肉向上提3~5次,起到重点刺激的作用,一直捏到第7颈椎下大椎穴两侧为止,反复操作3~5遍(图35)。

图34 对捏穴位(内关、外关)

图35 二指捏脊法

②三指捏脊法:患者俯卧,裸露其腰背部,术者将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呈撮捏状,沿患者背部脊柱从尾骶骨两侧开始由下而上直线向上提捏夹脊。每次在经过相应病变脏腑的背俞穴时,都要停留片刻,并将穴位向上提3~5次,一直捏到第7颈椎下大椎穴两侧为止,反复操作3~5遍(图36)。

图36 三指捏脊法

③五指捏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挤压治疗部位,如捏四肢、捏腓肠肌等(图37)。

图37 五指捏法

捏法常与拿法同时使用,组成拿捏的复合手法。但捏法不同于拿法,捏法以单纯以对掌挤压为主;拿法则是提起揉捏治疗部位。

【适用部位】

本法是较为柔和的一种手法,主要用于颈、肩、腰背夹脊、四肢部。诸如捏脊、捏四肢、对捏内关与外关等。

(6)捻法:即用拇、食指螺纹面对称用力,相对挤压治疗部位,状如捻线样快速捻搓的手法。

【操作方法】

以拇指指腹的螺纹面和食指的桡侧(拇指侧)面相对挤压治疗部位,相对用力来回地捻动,边捻转边向远端移动,上下往返(图38)。

图38 捻法

【适用部位】

捻法轻柔和缓、操作灵活,多用于指、趾部小关节及浅表肌肤。

4.叩击类手法 即用手掌、手指、拳背或借助桑枝棒击打体表的一类手法,包括拍法、弹法、击打、捶打法等。

(1)拍法:用虚掌拍打受术者体表的方法,称为“拍法”。

【操作方法】

五指并拢且微屈,用虚掌拍打体表(图39)。既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操作。

图39 拍法

【适用部位】

本法用于背部、腰骶部、四肢。本法施术时受术者有较强的振击感。

(2)弹法:即用手指指端弹击病变部位或穴位的方法。

【操作方法】

手指微曲,将拇指指腹紧压住中指指甲盖上(形同“莲花指状”),然后用力将中指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图40),每分钟弹击150次左右。

图40 弹法

【适用部位】

多用于头部。

(3)击打法:即用手指、指掌关节、掌根、小鱼际、握拳或手持桑枝棒击打体表的方法。

【操作方法】

①手指叩击法:用指尖对准施术部位或穴位快速点击的方法,分单指叩击法和多指叩击法二种。单指叩击法是将一手中指自然弯曲,用指端对准穴位上快速点击(图41);多指叩击法是将一只手或双手五指自然弯曲成爪状,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病变部位或穴位(图42)。一般用于叩击头部(如叩击百会及四神聪),每穴每次叩击100~200次为宜。

图41 单指叩击法

图42 多指叩击法

②掌根捶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跟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的一定部位(图43)。

③指掌关节捶打法:握拳,以第5指掌关节或者手背整个指掌关节捶打病痛部位或穴位(图44)。

图43 掌根捶击法

图44 指掌关节捶打法

④小鱼际击法:握拳或者五指自然伸直,拇指向上,以小指侧指掌关节以及小鱼际着力,双手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图45)。也可以两手交叉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图46)。

图45 单手小鱼际叩打法

图46 双手小鱼际叩打法

⑤握拳捶打法:手握空拳,以拳面(图47)或拳背(图48)有弹性地击打病变部位。

图47 拳面捶打法

图48 拳背捶打法

⑥桑枝棒击法:手握特制的桑枝拍打棒(用无数层软布包裹笔直且修理光滑的桑树枝,外用胶布缠紧),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腰背部或下肢的后侧。

无论上述哪一种击法,施术部位都会有振动、舒适感。

【适用部位】

手指叩击法主要用于头面部(两手指尖击法,一般同时叩击头顶及两侧、后枕部);掌根击法主要用于腰骶部、下肢;指掌关节捶打法适合于下肢部;小鱼际击法主要用于颈肩部、四肢部;握拳捶打法用于背部、腰骶、下肢;桑枝棒击法用于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

5.振动类手法 即通过一定的手法,使接受部位产生振动的手法。包括振法、抖法等。

(1)振法:能使治疗部位局部产生振动的按摩手法,称为振法。分为指振法和掌振法2种。

【操作方法】

①指振法:以食、中二指指端置于体表的穴位上,稍用力使穴位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后,同时腕关节挺紧,以前臂的静力性收缩,带动手指在治疗部位做连续、快速的上下颤动(图49)。

图49 指振法

②掌振法:将手掌平覆于治疗部位,以上臂及前臂的静力性收缩,使手掌在治疗部位做连续、快速的上下颤动。频率要快,每分钟施振500~700次,接受治疗的部位有明显的振动感(图50)。

图50 掌振法

【适用部位】

振法主要用于胸腹部和腰部穴位,指振法还可用于头顶。

(2)抖法:是一种在四肢末端施术,使肢体近端产生抖动的方法。临床以上肢抖法最为常用。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年老体弱的患者可取仰卧位),施术者站在病人患侧,双手握住患者的手指,使其肩关节外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均匀的、小幅度、快速的、连续的上下抖动,使抖动上传至肩关节。在抖动过程中,可以瞬间加大抖动幅度3~5次,但只加大抖动的幅度,不加大牵引力(图51)。

图51 上肢抖法

【适用部位】

适用于肩部及上肢,施术于肢体远端,效应产生于肢体近端。

6.指压、按摩注意事项 指压、按摩对急性传染病患者无效;皮肤有溃疡、疖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肿瘤的局部禁用。

(二)灸法操作技能

灸法就是用易燃的物品为原料,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烤或烧灼。给人以温热性刺激,即借火力的作用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用材料主要是中药艾叶(图52),为了治疗的方便,临床上常将艾叶加工成柔软的艾绒(图53)。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临床上常将艾绒做成艾条(图54)。

图52 艾叶

图53 艾绒

图54 艾条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有哪些呢?艾灸的功能作用和临床适应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等作用。适宜于阳气不足的阴寒之证;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例如伤风感冒、各种关节痛、寒性哮喘、疝气以及气血虚弱引起的眩晕、贫血、乳少、闭经、小儿消化不良;脾胃虚寒、中气下陷、肾阳不足引起的胃痛、腹痛、久泄、久痢、遗尿、功能性子宫出血、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遗精、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及寒厥脱证等。

1.艾灸法 艾灸法常分为艾条灸、艾炷灸、艾熏灸和温灸器灸四种。

(1)艾条灸:艾条灸分固定灸、雀啄灸、回旋灸3种。

①固定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0.5~1寸)进行熏烤(图55),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施灸3~5分钟,至皮肤发红为度。

②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一定的部位(距离不固定),像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图56)。一般5分钟左右,至皮肤发红为止。

图55 固定灸

图56 雀啄灸

③旋转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一定的部位(约距0.5寸),不停地作回旋转动施灸(图57)。一般5分钟左右,适合病变范围较大的部位。

图57 旋转灸

对于儿童和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家属可将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的手指对热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施灸过度引起局部烫伤。

(2)艾炷灸:艾炷是将艾绒制成类似削好的铅笔头那样的圆锥体。艾炷的灸量单位是“壮”,即以青壮年人为标准,制定的对某病、某穴的艾灸数量。燃烧1个艾炷,即称为“1壮”。灸量的多少应因人、因病、因施灸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可灸3~5壮。

艾炷的制法是: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撮捏成圆锥形小体,要求撮捏紧实,耐燃而不易散裂。其大小须因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因病(病性、轻重)、因施灸部位的不同而异。小者如米粒或麦粒(谓之“麦粒灸”),中等如黄豆或梧桐子,大者如蚕豆或枣核大小(图58)。

图58 艾炷

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①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选定施灸部位的皮肤上点燃施灸,当燃剩1/3左右,病人开始感到热烫时,即用镊子将剩余艾绒压灭或去掉,另换艾炷再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充血为度(图59)。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疤痕,故易于为病人所接受。

图59 艾炷直接灸

直接灸还有一种做法,那就是让艾炷一直燃完之后换炷再灸2~3壮。这种人为地、有意识地造成施灸局部组织烧伤的灸法力量较强,作用持久,可以治疗一些顽固性病症,为古人所常用。因灸后会起水泡、化脓(称为“灸疮”),最后还会留下疤痕,故不被现代人所接受。必须用时,事先也一定要征得本人的同意,并认真处理水泡(小水泡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大水泡用消毒针具或牙签刺破排水,外加干净纱布或创口贴同衣服隔离),保护灸疮(每日用淡盐水清洗疮口,涂抹少许抗生素药膏或绿药膏,直至结痂)。

②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肤上,而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用其他物品隔开施灸。其名称由间隔物的不同而异,家庭保健多用“隔姜灸”。

隔姜灸如何操作呢?隔姜灸就是把一块生姜切成二三分厚薄的圆形小块,用针或牙签刺穿无数小孔,置于穴上;再将艾绒捏成花生米大小的圆锥体,置于生姜片上点燃施灸(图60)。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夹起,离开皮肤数秒钟,然后放下续灸。一炷燃尽,则换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止。

图60 隔姜灸

(3)艾熏灸:将适量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趁热用蒸汽熏灸病痛患部;也可以将艾绒放入器皿中点燃,以艾烟熏灸(图61)。

图61 艾熏灸

(4)温灸器灸:随着针灸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代还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温灸器。有简易的木质灸筒、灸盒,有塑料加金属制作的圆筒或圆盒状灸具,有完全是金属制作而成的滚动式灸器,还有融艾灸和按摩于一体的艾灸按摩棒(图62-67)。

一般都是用金属制作的圆筒灸具或木制灸盒,底部有专门放置艾绒或艾条的钢丝网罩。使用时先把外壳的盖子打开,剪一段艾条(约1寸长)放在里面,点燃以后将盖子合上,即可固定在穴位上施灸或来回熨烫,用起来非常方便。它有四大优点:一,施灸过程中可以将艾灸器用松紧带固定在穴位上,不必用手拿着——方便、省力,还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到处走动,甚至上街乘车、购物都不受影响;二,燃烧的艾绒位于半密封空间——烟尘比较少,减少污染、净化环境;三,可以随着热度的高低进行调节,温度高了就把通风口减小一点(或把旋钮往上旋),温度低了,再把通风口打开一些(或把旋钮往下旋)——灵活随意;四,艾绒处于不充分燃烧的状态——节省艾条(一段1寸左右长短的艾条,如直接在空气中燃烧大约是5分钟的话,而在艾灸器中可以燃烧半小时以上)。

图62-67 各式各样的温灸器

上述各种灸法该如何把握操作程序呢?一般施灸次序应是先灸上部、腰背部;后灸下部、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此从阳引阴,可防止气血因灸火引导上行而致面热眩昏、目赤、咽干口燥等不良反应,并无亢盛之弊。

2.非艾灸法 非艾灸法就是不以艾叶为原材料而用其他易燃物品为材料的施灸方法。比如棉花灸、火柴灸、香烟灸、线香灸、灯火灸、发泡灸等。棉花灸、火柴灸、香烟灸、线香灸除了选用材料与艾灸法不同之外,其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这里就不重复说明了,只详细介绍一下灯火灸和发泡灸法。

(1)灯火灸:灯火灸又称“灯草灸”“油捻灸”“爆灯火”“十三元霄火”,灸用材料是“纸捻”或中药“灯心草”,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具体方法是:取3~5寸长的纸捻或灯心草1根,用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1~1.5寸,点燃后快速点灼施灸部位的皮肤(图68),听到“叭”的响声,即快速移开。如无响声出现,可重复一次。

图68 灯火灸

(2)发泡灸:发泡灸又称为“天灸”“自灸”“穴位敷贴”,是将某些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在患处或穴位上,使局部充血、潮红或起水泡,以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图69)。

图69 发泡灸

所用药物大多是单味中草药,也可以用复方。常用的有葱白、生姜、蒜泥、辣椒、胡椒、斑蝥、毛茛、小茴香、白芥子、天南星等。鲜品直接捣烂如泥,干品则研为细末,以醋、蜂蜜或生姜汁等调成糊状,贴敷于患部或穴位上,外以油纸或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

针灸临床观察发现:先把姜汁加热约50℃,然后拌药粉,再加少许冰片(按与药物0.1∶3的比例)和适量凡士林后敷贴,可以防止发生过敏反应以及提高疗效。

每次敷灸时间的长短,应因药、因人而异,这与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和患者皮肤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关。总体来说,应该以患者局部皮肤产生轻度灼痛,而后起水泡为宜,参考时间少则3~5小时,多则5~8小时(适合普通成年人),至皮肤潮红、起泡为度。1岁以下婴幼儿贴半个小时左右,1岁以上儿童贴1~2小时。有些患者由于皮薄肤嫩、过于敏感、耐受性差,不到时间就起水泡、刺痛难忍,贴敷时间应适当缩减。若敷贴后局部皮肤瘙痒、灼痛难忍,应提前取下。如果有些皮肤粗糙、对药物不敏感的患者,局部皮肤反应迟钝,时间到了还感觉不到,也可以适当延长敷贴时间至1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总之,必须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穴位药物敷贴如果在三伏天实施,则称之为“伏灸”,主要用于防治伤风、感冒、寒性咳喘、寒性胃病、过敏性鼻炎、风寒湿性关节炎等。

最后还要提一下灸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灸法属于温热刺激,故高热、神昏、中暑等不宜使用灸法;重要组织器官如颜面五官、心脏部位、项后延髓处、表浅的血管部位、重要筋腱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三)拔罐基本技能

拔罐是以各种罐状器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其他途径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皮肉上,产生温热或吸力刺激并造成局部组织瘀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家庭保健有火罐和气罐两种。

罐具的种类很多,临床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气罐数种,有些罐口较大的药瓶、罐头瓶也可作代用品(图70)。

图70 罐具的种类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证有哪些呢?拔罐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腰、腿痛,面瘫,肌肤麻痹;肺部疾病如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

适合于家庭保健的拔罐方法主要有火罐法、气罐法。在拔罐前应先准备好各种罐具、酒精、棉球、火柴、小纸片等。有时为了增强火罐的吸附力和保护皮肤,可事先在拔罐部位或罐口涂抹少许油膏。

1.火罐法:拔火罐要求火力强、动作快、部位准、吸附稳。方法是 用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闪一下即迅速退出,将火罐迅速罩在选定部位(图71)。

图71 闪火拔罐法

如果是侧面横拔,在燃烧物不会落在皮肤上的情况下,也可以因陋就简,将酒精棉球或火柴杆、小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图72)。

图72 投火拔罐法

拔罐后,留置不动者称为“坐罐”(图73)。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痛症可适当延长,待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

图73 坐罐法

如果病痛的范围比较大(如腰背、大腿),而家里又只有1个罐具,则可以采用“走罐”(“推罐”)法。方法是:先在选定部位涂一层润滑剂(如各种按摩油膏等),将罐拔住,不等罐具吸紧时即用手握住罐体,用力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慢慢推动,至皮肤充血为止(图74)。

图74 推罐法

取罐时一手扶住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强力硬拉或左右旋转(图75)。

图75 取罐法

取罐后局部发红或出现紫红色,属正常现象。如局部出现水泡,系火力烫伤所致。小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不必处理;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时,应刺破水泡,放出液体,然后用创可贴或纱布敷盖。防止因衣服摩擦引起疼痛或导致感染。

还有一种“改良火罐”,是用特殊陶瓷材料制成的一种罐具,火罐外形类似特大号玻璃火罐,但是罐底却有一个能放酒精棉球的圆形凹陷(图76、77)。除了用火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以外,留罐过程中,罐底也放置一个较大的酒精棉球,点燃的酒精棉球不断加热,对病变部位甚至整个躯体产生持久的温热刺激。与此同时,操作者还通过反复闪罐、摇罐、拍打、震动等不同手法,以及配合拔罐油“火疗”。更加理想地发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治疗作用,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

图76、77 改良新式火罐

2.气罐法 罐具一般由有机玻璃制成,配一把抽气枪(图78)。此法的优点是不用火,清洁卫生更安全,对于热性病症又需要拔罐者有违适宜。不足之处是缺乏火罐的温热刺激作用,对于寒性病症达不到火罐的治疗作用。

图78 气罐

使用的时候,把气罐顶端的小塞子提起来,气罐罩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将打气枪插在气罐顶端,连续不断地抽气,这时患者会感觉到罐具吸拔得越来越紧。当吸力适中的时候就停止抽气,留罐10~15分钟。取罐时只需将气罐顶端的小塞子再提起来就可以了。

我们在家庭里也可以自制小气罐,方法是将带有橡皮塞的废弃青霉素瓶的瓶底切去,再打磨光滑。使用时,将药瓶扣在选定部位,再用注射器刺穿橡皮塞,抽去瓶内空气,即能吸住(图79、80)。此法的优点是可用于部位较小、皮肉浅薄处,不足之处是缺乏火罐的温热刺激作用。

图79、80 自制小气罐

3.易罐 易罐,取其容易操作的意思,是用软质、富有弹性的高级PU塑料(硅胶),加工制作成半圆球形(图81、82)。

图81、82 易罐

易罐的特点是制作轻巧、手感柔软舒服、携带方便、用法简单、安全耐用、容易清洗。它克服了传统火罐的不足,使用时不必用火点燃,也不必借用其他任何工具。因此,不受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情况的限制,在休息时、工作中、运动间隙、旅途中、做家务时都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易罐的作用是:通过拔罐,提起体表软组织,牵拉皮肤,松解患部皮肤下的肌筋膜;减轻肌肉、韧带、神经、血管和筋膜受到的压迫;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调节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排走代谢废物,有助于消除疲劳,缓解病症带来的不适或疼痛。

易罐疗法的适应证广泛,大凡传统火罐的适应证大都适合用易罐治疗,能防治100多种病种。诸如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可以即时见效,也可以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手术后疼痛(诸如阑尾、胆囊、肾脏切除术,甚至是乳腺癌切除术后引起的上肢肿痛)、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的疼痛;对腰椎滑脱、腰椎压缩性骨折并伴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也有疗效;还可以作为亚健康的防治。

易罐的操作方法:使用易罐时,只需要将大小适宜的罐具扣在体表的病变部位或者穴位上,用大拇指按压罐具最高点处,直到罐具顶端的内壁接触到皮肤为止即可被吸附;或者把易罐平放在皮肤上,用拇指和其余手指将罐身捏扁后再放开,即可吸住;如果想要产生更大的吸力,则先将易罐翻转过来,使罐内壁最高处紧挨皮肤,然后双手配合按压易罐的边缘,将罐具再翻转过来,即可获得更强的吸力(图)。

每次可以拔5~6个,一般留罐5~10分钟。如果时间过长,也会出现局部刺痒或水泡。

易罐操作的辅助手法:留罐过程中,罐具留置不动,称为“坐罐”;若不断用拇指和其余手指挤压、捏动罐身,使馆内的压力时紧时松,谓之“闪罐术”;如果用手指在罐具顶部及四周反复叩击,使罐内出现连续不断的振动感,谓之“叩罐术”;如用五指握住罐身,反复向前后左右做摇晃手法,谓之“摇罐术”;如果将邻近的两个坐罐往相反的方向拉至皮肤绷紧病持续3~5秒钟,再向左右方相摇晃数下,谓之“拉摇术”。

易罐的取罐法:拇指用力按压罐具顶端,使顶端内壁接触皮肤;或者用手指按压罐具周边皮肤,罐具即可自行脱落。

易罐的适应证同普通火罐,只是由于没有火的参与,在对风寒湿性肌肉关节病症在温热作用方面有所欠缺。

易罐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参照普通火罐。

4.水罐法 将完好无损(没有缺口、没有裂纹)的竹罐放在水里煮沸,然后用镊子将罐颠倒夹出,快速用几层毛巾紧扪罐口,再趁热扣在选定的部位会穴位上,即能吸住。对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体表和内脏疼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5.药罐法 即水罐法在水中加入配制的药物煮沸拔罐法,是一种罐药结合的治病方法。药物依不同病情配制(多为祛风除湿、舒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类的药物),放在布袋内,扎紧袋口,置于清水中煮至适当的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水内煮沸10~15分钟即可使用。

6.扶阳罐 扶阳罐是在传统拔罐、刮痧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集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和现代电疗、热疗、磁疗、远红外等多种理疗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罐具。

(1)扶阳罐的结构特点:扶阳罐的罐身为橡木,罐底为硅胶,底边为特制陶瓷(由富含人体所需各种微量元素的黏土高温烧制而成,寒性属阴的黏土经过千度以上高温的锻炼,炼就成了温性属阳的陶瓷),罐内装有恒温发热装置、强力钕铁硼磁片和红光发射以及振动装置,整个罐身均为绝缘体。结构轻巧、造型美观、携带方便,操作安全(图83)。

图83 扶阳罐

(2)扶阳罐的性能特点:扶阳罐集拔罐、温灸、刮痧、磁疗和红外线理疗于一体,创造性地以罐代手轻松推拿按摩;运用温热的罐体循经走罐,无烟艾灸,底边的陶瓷用于无痛温热刮痧。既能温灸热疗而无烟熏之弊,又融入磁疗和远红外技术,起到温推、温刮、温灸、渗透等多重作用。既祛除毒邪于体外,又温补正气于体内,祛邪而不伤及正气,扶正而不留滞病邪。不但适用于普通家庭防病保健,也适合各级专业医疗机构使用,是理想的防治疾病、调理亚健康的保健工具。

扶阳罐的种类也很多,有普通型、红光型、振动型、脊柱型、健胸型、少儿型、足疗型以及便于驾驶或乘车使用的车载型等等。适应于不同人群、不同部位的罐型品种以及丰富多彩的应用形式和操作方法,把扶阳罐的性能特点和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扶阳罐的这些技术优势,已经入选世界卫生组织《中医治未病》课题项目,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

(3)扶阳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扶阳罐将电能、热能、磁能、远红外能等多种能量结合在一起,利用红光理疗局部照射,能量能透过人体皮肤组织,产生谐振。辐射的能量再通过经络的传送而深入到组织的不同的层面,被生物细胞吸收,引起组织的温热效应,起到通阳、温阳、升阳、养阳的作。进而活化细胞组织,激发脏器功能,产生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效果。

扶阳罐对人体的作用是多方位的,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软坚散结、化瘀镇痛、降脂减肥、降压强心、清肠排毒、养颜美容、清利三焦、补益脾肺、滋养肝肾、强身健体、抗老防衰,益寿延年等系列作用,适合亚健康的中医调理以及功能性疾病的调治。其适应范围,主要有风寒湿邪引起的肌肉或关节疼痛,运动失常导致的软组织损伤、肌肉及骨关节劳损;伤风感冒、胃肠不适、脘腹胀满冷痛、肠鸣腹泻、肝胆不适,头痛眩晕、失眠多梦;男性肾虚型遗精、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前列腺病;女性血亏、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宫寒不孕、小腹冷痛等。

女式健胸型罐具可用于疏通乳房经络,促进乳房部位的气血及淋巴液循环,并刺激神经的传导,提供乳房所需的营养,调治乳房萎缩、下垂以及乳腺病症。如果再配合不同的药油做介质,可增进排毒养颜、减肥轻身、丰胸、调理月经、保养卵巢的效果。

儿童型罐具可用于少儿肺弱感冒咳嗽、脾虚厌食腹泻等一系列病症的调治;提高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改善机体的内在环境,达到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力;强身健体,防治少儿亚健康的目的。

此外,还适合于所有免疫力下降的亚健康人群的扶阳调理,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的作家、教师、学生和开车一族的视力及颈肩腰腿功能减退者的日常保健;以及职场工作压力大、饮食和睡眠缺乏规律、常感慢性疲劳的白领人群的身体调理。

(4)扶阳罐的使用方法:扶阳罐的使用方法并不复杂,接通电源预热5~8分钟后就可以开始使用。

①工作温度调节:在室温20℃左右,预热5分钟温度为40℃左右,每分钟温度上升2℃左右,连续工作7~8分钟温度缓慢上升达到65℃左右,罐体进入自动恒温保护状态。舒服度可根据自身接受温度以停留快慢来进行调节,如太热或不再使用需断开电源。

②具体操作手法:可分为温拔、温刮、温推、温摩、温擦、温拍、温灸、点按、推揉、罐身温滚等。

③在运用各种手法时:使用红光型罐具温灸时要贴紧皮肤,多应用罐的温灸和揉罐的时间相对延长,以利于红光作用的充分发挥。

④使用少儿型罐具时:也可以在理疗部位铺上一层薄的布单,隔单运用温灸、温刮、温推、温滚、温拔、点按等各种手法进行操作。力度宜轻柔,以温灸为主要手法。

⑤使用足疗型罐具进行足部理疗时:除了使用常规手法以外,更可以利用锥形突起在足底进行穴位的点按和直线刮拭;也可以利用锥形突起在合适的经络部位进行温拔;但不宜更多地使用温滚的手法。

(5)扶阳罐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扶阳罐理疗时,可以配合涂抹扶阳经络油或者扶阳素油,以提高疗效。若皮肤或体质敏感者,使用前要进行敏感测试,在前臂内侧或耳后涂抹扶阳油少许,24小时后无红斑和异常感觉即可正常使用。

②若配合介质药油使用扶阳罐而有气味和脏物残留时,要先拔下扶阳罐电源插头,用刷子与清洁养护液进行清洁或用棉布沾少许清洁养护液加刷子擦拭刮痧头。切勿用水浸泡和用水冲洗,以免损坏或漏电。

③扶阳罐的刮痧头采用耐高温瓷制作,使用中请注意勿重摔或掉落,否则瓷头可能破裂。若瓷头有破裂则不能再使用,以免割伤皮肤。

④婴幼儿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扶阳罐”,少儿皮肤娇嫩,还须防止烫伤。

⑤使用“扶阳罐”作理疗时,严禁用被褥等覆盖。若“扶阳罐”温度过高,应从理疗处移开,待温度正常后再使用。

⑥刮痧头有一定的温度,请注意摆放,以防烫伤。不用时需断开电源开关并拔下电源插头。

不要在潮湿环境下使用“扶阳罐”。

⑦在受术者身体有寒湿的情况下,使用“扶阳罐”刮拭后会出现不同的痧象,属正常现象。在3~5天后会自然消退。

⑧单次“扶阳罐”调理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每次调理时间不宜超过180分钟。

⑨“扶阳罐”理疗时,若感觉不适或有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停止理疗。

⑩做完理疗要饮足量温开水,以提高功效发挥。使用“扶阳罐”后三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澡,请勿进食冷饮食品,保持局部温度,以防寒邪侵入。

(6)扶阳罐禁忌证

①扶阳罐只适合亚健康的中医调理以及功能性疾病的调治,需排除中晚期的器质性疾病,尤其是恶性病变等。

②孕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带有心脏起搏器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及有出血倾向、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水肿、外伤性骨折、危重疾病患者禁用扶阳罐。

③身体植入金属的患者、月经正常的妇女月经期间慎用扶阳罐。

④精神紧张、过饥过饱及饮酒后、传染性皮肤病或皮肤有破损处不宜使用扶阳罐。为了避免对肌体烫伤,生活不能自理或对热疗不敏感的患者不宜使用扶阳罐。

拔罐法有什么禁忌和注意事项呢?首先,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口径大小相宜的罐具。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没有骨骼凸凹的部位,以防掉罐。

其次,病人要有正确而舒适的体位,罐具拔上之后,病人就不能乱动了,以免导致拔罐部位的疼痛或掉罐。

第三,罐具拔上之后,应注意防护。如果拔罐部位发紧、发热,这是正常现象;倘若过紧并有疼痛或烧灼感,应将罐具取下,检查是否有烫伤,然后重新再拔。

第四,高热、痉挛者不宜拔罐;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拔罐;浅表血管所在部位以及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时不宜拔罐。

第五,心前区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以免发生意外。

(四)刮痧基本技能

有一部电影,片名就叫作“刮痧”,说的是一位中国老汉,到美国去看望在美国工作的儿子。碰到自己的宝贝孙子感冒了,老汉就给小孙子刮痧。由于中美文化背景不同,老汉对孙子的一片爱心却被美方误以“虐待少年儿童”而诉讼于法律的故事。

刮痧是用一些光滑的硬质器具在体表进行连续刮拭,使皮下显现出一道道痧痕,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传统疗法之一,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1.刮痧疗法的特点 刮痧疗法就其渊源和理论、实践基础而言,既与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简便易行:“刮板不离手,健康跟着走。”刮痧疗法从使用工具到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取穴(刮痧部位)也比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简便得多,而且不受时间、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实施。临床实践中,只要略加讲解和指导,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入门十分容易。

(2)适应证广:刮痧疗法最早仅用于治疗中暑(即“痧证”),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刮痧疗法的不断开发和研究,刮痧疗法的适应证也不断扩大。既能治疗急性病,又能治疗慢性病。病种涉及内、儿、妇、外、五官各科。除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外,也可治疗一些疑难病症。

(3)疗效快捷:刮痧疗法对许多病症有着较好的疗效,常常可1次或2、3次而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病症,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若能结合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指导治疗则疗效更佳。

(4)经济价廉:刮痧可以说是一种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好病的方法,可以大大减轻经济负担,在缺医少药的地区尤为适用。

(5)安全可靠:由于刮痧疗法治在体表,故不会有伤及内脏之虑。在家庭自疗或互疗,可以放心大胆实施。绝对安全可靠,无任何毒副作用产生。

由于刮痧疗法具有上述简、便、廉、广、验、安全等优点,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适用于在广大城乡家庭及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普及推广。

2.刮痧疗法的原理 刮痧疗法的原理与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相同,也是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之上。

(1)疏通经络: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刮痧疗法能使局部皮肤充血,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舒展,从而解除痉挛疼痛。这是经络疏通的结果,即“通则不痛”。

(2)活血化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的压力得到调整,以促进刮拭部位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作用。

(3)调和气血:人体气血瘀滞或经络空虚时,刮痧刺激可畅达气血,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促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加强,气血调和,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新陈代谢。

(4)平衡阴阳: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刮痧,可使亢进的肠蠕动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减弱者,刮痧又可使肠蠕动加强。这说明刮痧可以调整和改善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以平衡。

3.刮痧疗法的适应证 刮痧疗法集防治疾病、康复保健于一体,刮后会感到全身轻松、舒畅。对高热、中暑、头痛、肢体疼痛、肢体麻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恶心呕吐、胃肠痉挛、多种皮肤病、下肢静脉曲张等有明显疗效;对心绞痛、高血压、哮喘也有较好效果。同时,还可用于防病保健、美容、减肥等。对于妇女腹部、腰部和臀部的妊娠纹,坚持刮两三个月,也能消除。

病有轻重,证有虚实。在上述适应证中,有的可单独使用刮痧疗法;有的可以刮痧为主,配合其他疗法;有的则仅起辅助作用。千万不可视刮痧为万能之法。在刮痧无效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改用其他疗法,以免贻误病情。

4.刮痧用具和介质 刮痧用具可以就地取材,采用各种边缘厚实、光滑且无破损的硬质器具,例如硬币、大钮扣、瓷汤勺、瓷酒杯、小贝壳、梳子背部以及用牛角、玉石、硬木或竹片制成的刮板,甚至棉花线、麻线、丝瓜络、头发团等,均可用来作为刮具(图84)。相对而言,金属易损伤皮肤,陶瓷容易破碎,玉石价格昂贵,塑料制品可能会对皮肤产生不良刺激,较少采用。牛角为天然材料,对皮肤无毒性刺激,最为上乘。

图84 各式各样的刮痧板

为了增加润滑感,减少刮痧时的阻力,防止皮肤刮伤,常用冷开水(发热病人用温开水)、各种植物油、面霜、凡士林作刮痧用介质。根据病情,也可选用一些中草药制成的刮痧油(图85),以增强治疗效果。

图85 刮痧油

5.刮痧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1)术前准备:刮痧前应对刮具进行认真的检查,查看其边缘是否光滑,是否有裂口,是否清洁。刮具应事先用肥皂水或消毒液(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干净,然后用毛巾擦干。也可用高压、煮沸或酒精浸泡消毒。原则上每个人用自己的刮具,以避免交叉感染。刮痧局部皮肤也应清洗消毒,先用热毛巾擦洗干净,再进行常规消毒。

(2)选择体位:刮痧一般采用以下几种体位。

①普通坐位和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面、颈项、肩背、上肢、下肢等部位。

②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颈部、胸腹部、上肢、下肢等。

③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部、胸腹部、上肢、下肢等。

④俯卧位:适用于头项部、腰背部、下肢后面等。

⑤站立位:适合于在刮痧的同时需要配合作肢体活动的病变,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

(3)选择部位:根据治疗方案,确定刮痧部位,选定穴位。因刮痧涉及面积较宽,所以,取穴没有针灸疗法那么严格。但也不能偏差太大。颈项部刮正中凹陷处及两侧;腰背部刮脊柱及其两侧;上中背还可沿肋间隙向外斜刮(如果病人太瘦,脊椎骨突起,则只刮两侧);胸部由胸骨向外在第2~4肋骨刮(乳房不刮);四肢主要刮肘弯、膝弯和关节(图86-88)。

图86 刮后项部

图87 刮背部

图88 刮腰部

(4)涂抹介质:在选好的部位上,涂抹润滑油或中草药制剂等介质。

(5)刮痧的顺序:体表病宜先刮颈项部,再刮患病部位。一般顺序是:头项部→脊柱及其两侧→胸部→腹部→四肢和关节。内脏病应先刮夹脊和腰背部足太阳经背腧穴,然后再刮相关经脉及患病部位。刮完一处(3~5分钟,30~50下),再刮另一处,不可盲目无序地东刮一下、西刮一下。

(6)刮拭方向:刮痧必须从上而下、由内向外、从左到右顺着一个方向刮拭,不可来回刮动。头部、肩胛区、腰背部和腹部均从上到下直刮,或由内向外横刮(腹部还可以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弧形刮拭);面部、胸胁部由内向外斜刮;四肢部由上而下直刮(唯下肢浮肿和静脉曲张者,以轻手法从下往上刮)。

(7)实际操作:一般用右手掌握刮具,刮具的边缘与皮肤的角度以45°左右,灵活利用腕臂之力,有节奏地(不可时快时慢)、力量均匀地(由轻到重,不可时轻时重)进行刮拭。刮拭面应尽量拉长。肌肉丰满处用刮痧板的横面刮;肌肉浅薄、凹凸较多处(如头面、关节等)可用刮痧板的棱角刮。边刮边蘸介质(头额部和保健刮不用介质),直至皮下出现轻微紫红色痧痕或紫黑色痧点、斑块为止。但初次刮痧者,不可一味强求刮出痧痕。

保健刮和刮额头、小儿可用柔软之物(如棉花团、丝瓜络)轻刮,也可施行间接刮法:在要刮的部位隔着衣服或放一块按摩巾,然后再用刮具在布上以每秒钟2次的速度,朝一个方向快速刮拭。每处可刮30下左右,掀开布查看一下,皮肤微微出现痧痕即可(不出现痧痕也可),换一处再刮。腹部柔软处还可用手指蘸食盐擦之。

对病情重、病灶深、但体质强壮者和神经兴奋所出现的疼痛、痉挛以及炎症初起者,用重刮手法刺激(泻法);反之,对病情轻、病灶浅、体质较差者以及少年儿童、年老体弱和久病之人,要用轻刮或保健刮法(补法)。一般病症用平补平泻刮法。补刮宜每个部位5~10分钟;泻刮宜每个部位3~5分钟以内;保健刮则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轻松、舒适为原则。

刮治结束后,用干净毛巾或卫生纸将水渍(或介质油渍)擦干,也可略加按摩,饮少量温开水、淡盐水、姜糖水,即会感到异常舒适和轻松。休息15~20分钟后即可离去。

两次刮痧之间的时间间隔,若在同一个部位连续刮痧,则应以皮肤上的痧痕完全消失、局部皮肤无痛感时为止(一般为3~6天)。如果刮拭不同部位则不受限制。连刮5~8次为1个疗程。如果连刮两个疗程仍旧无效者,应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修订治疗方案,或改用其他疗法。

6.不同痧象的意义 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或红、或紫、或黑的斑块、条痕现象,称之为“痧痕”(图89)。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数天后即可自行消失。出痧后1~2天,被刮处的皮肤会有轻度疼痛、发痒、蚁行感,或感到体表冒冷气或热气,皮肤表面出现风疹样变化,也均是正常现象。无须做任何处理。

图89 痧痕

痧色鲜红,不容易刮出,呈点状,多为表证,提示病程短,病情轻,预后好,不必多刮;痧色暗红,斑块呈片状,多为里证,病程长,病情重,预后差,应该重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象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表示病情的逐渐好转。

7.刮痧的注意事项

(1)刮痧前,病人应先休息5~10分钟,使情绪放松,消除紧张和疲劳。不可在病人疲劳、紧张的状态下刮拭。

(2)刮痧用具和刮痧部位应严格消毒,施术者的双手也要保持清洁、干净。刮具每用一次之后,要经过消毒之后方可再用,切不可带菌操作(自用保健和间接刮治者例外),防止交叉感染。

(3)刮痧时,应让病人体位自然、舒适,又要有利于操作。刮痧过程中可适当变换体位,以避免疲劳。

(4)刮痧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恒温,冬天应避风寒,刮的时间可长一些;夏天不能直接吹电扇,刮的时间应短一些。

(5)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有浅表淋巴结,刮治时手法要轻柔、松散,切不可强力猛刮。

(6)刮痧中,如果小腿出现筋膜挛急疼痛时,除加刮双膝弯之外,还可以用药棉蘸高粱酒或度数较高的米酒,擦疼痛部位。或用温热水泡一下脚,可减轻病人疼痛。

(7)刮痧结束后,病人应休息片刻,饮少许温开水、姜糖水或淡盐水,一小时之内不得洗冷水澡。当天最好不要做重体力劳动,禁食生冷、酸辣和油腻食品。

(8)上一次刮痧部位的痧痕尚未完全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拭,两次之间一般应间隔3~6天,以皮肤痧痕完全消退为度。

(9)明确刮痧的禁忌

①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者,慎用刮痧之法;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过于紧张及醉酒之人,忌用刮痧之法。

②五官、前后二阴、乳房、肚脐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囟门未闭合的小儿头顶部,忌用刮痧之法。

③小便不通患者的小腹部不可重力刮痧,以轻力按揉为佳。

④传染性皮肤病、疮疡痈疖、外伤骨折处、未愈合的伤口、溃疡、瘢痕以及不明原因的皮肤包块等,均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⑤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忌用刮痧疗法。万一使用,也只能用轻手法刮拭,且不要求出痧。

⑥有皮肤过敏史的病人,忌用能引起过敏的刮具。

⑦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心肺肝肾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水肿、恶性肿瘤中晚期、破伤风、狂犬病、精神病及其发作期,均忌用刮痧疗法。

8.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在刮痧过程中,如果不慎刮伤皮肤,应停止刮治,及时消毒,予以包扎,防止感染。

(2)在刮痧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心慌、头晕、眼花、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甚至神昏仆倒等现象,称之为“晕刮”。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迅速让病人平卧,取头低足高位,给饮少许温糖开水,一般就会很快好转。若不能好转者,可用刮痧板刮其人中、百会、内关、涌泉、足三里急救。人中用棱角轻刮,其他穴重刮。

晕刮异常情况重在预防。在刮痧过程中,手法要柔和、适中,切忌过猛、过重,以免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对于初次接受刮痧治疗、精神紧张、身体虚弱者,在治疗前应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刮痧的顾虑。对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过于紧张及醉酒之人,不急于用刮痧之法。在为年老体弱、少年儿童和怕痛紧张的病人刮痧时,手法要轻,并经常询问他们的感觉,随时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和全身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防患于未然。

(五)安全有效的皮肤针法

皮肤针是一种多针浅刺的针具,其构造是在一个如同小莲蓬的物体上分散装嵌数支小针,有单头和双头之分(图90)。

皮肤针以小针的多少而冠以不同的名称:装5枚小针的称为“梅花针”;装7枚小针的称为“七星针”;装18枚小针的称为“十八罗汉针”;将数支小针不分散而集束安装在一起的又称为“丛针”(图91)。现在比较通用的皮肤针是双头的,一头是散在的梅花针或七星针,另一头则为丛针。

图90 单头、双头皮肤针

图91 丛针(头)

1. 皮肤针的针柄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硬质的胶木和金属棒,一种是软质塑料或牛角制品。

梅花针和七星针普通医药商店均有销售,十八罗汉针和丛针就需要专门定制了。家庭自制简易丛针,可以取用一只筷子,用烧红的铁锥子在大头钻出一个直径3~5毫米的小洞,在小洞内放置5~7枚缝衣针,将针尖对齐,塞紧后用丝线从两边绕“8”字形将针缠紧即可。

由于皮肤针在叩刺时针具与体表接触面大,针尖仅仅触及皮肤,又属浅刺,疼痛较轻,尤适用于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故又有“妇女针”“小儿针”之称。

2.皮肤针的作用及适应证 皮肤针叩刺可以疏通体表经络之气,从而起到沟通和调节体表皮部和脏腑组织的作用。对于一般针灸适应的病症均可使用,尤其对于头痛、眩晕、失眠、近视、颈肩腰背痛、四肢关节痛、胸胁疼痛、哮喘、胃痛、痛经及部分皮肤病(如丹毒、顽癣)、皮肤瘙痒、脱发、斑秃、肌肤麻木等更为适宜。

现将皮肤针疗法的常见病症举例如下(表2):

表2 皮肤针疗法的常见病症举例

续表

3.部位的选择

(1)常规部位:腰背部脊柱两侧的夹脊穴和旁开1.5寸的膀胱经是皮肤针疗法的常规刺激部位(图92)。大多数病症(尤其是内脏病和肢体病)应首先叩刺常规部位。而后再叩刺病变部位以及与病症密切相关的经脉和穴位。如胃痛叩刺胃脘部;哮喘叩刺前臂内侧面拇指侧肺经循行部位等。

图92 夹脊穴

(2)循经叩刺: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选择与病症密切相关的经脉叩刺。如哮喘叩刺手太阴肺经等。

(3)病变局部。

(4)病变部位腧穴或在辨证基础上选穴。

4.持针法 皮肤针持针法是根据针柄的类型而定的。针柄如果是硬质胶木的,一般是右手持针,以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针柄,而示指则伸直压在针柄上(图93);如果针柄是软质塑料或牛角制品,则直接用大拇指和示指捏住针柄即可(图94)。

图93 皮肤针持针法1

图94 皮肤针持针法2

5.叩刺方法 皮肤针叩刺时针具与施术部位需要消毒,拇指、示指、中指握住针柄,针头对准施术部位,利用手腕的上下活动以及针的弹力垂直叩刺,使针尖接触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进行。勿时轻时重、时快时慢,以减少痛感。一般可先叩刺常规部位,而后再叩刺局部或腧穴,从上到下、由内向外。常规部位要纵行叩刺;局部宜做环形叩刺;穴位则是在一个点上重复叩刺。如用滚刺筒施治,则持滚刺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范围形成一个狭长的面或一片广泛的区域。

6.叩刺力度的强弱 可视病人的体质、病情及施术部位而定。凡年老体弱、妇女、儿童、慢性虚弱性疾病及头面部应慢打轻刺,使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或轻度充血为度;反之,对于身强力壮者、新病、急性实证及四肢、腰背部肌肉丰实之处快打重刺,使局部皮肤重度充血或有轻度出血。对于风湿疼痛、皮肤病有时还可以在叩刺血的基础上拔罐,借助罐具的吸力加强出血效果。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慢性病10~15次1疗程,间隔期为1~2周不等。

7.注意事项 皮肤针叩刺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针具应经常检查,针不能太尖,要求平齐无钩,以免造成施术部位的皮肤受损。

(2)针具与施术部位要严格消毒,重叩出血后,应以消毒棉球清洁局部,防止感染。

(3)叩刺时,针面要与皮肤保持垂直,用力要求均匀(垂直叩打力要匀),勿时轻时重、时快时慢,也不能像敲扬琴那样“拖”刺,以免产生痛感。

(4)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以及局部皮肤有溃疡或损伤如瘢痕、冻伤、烧烫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zGC4i8NpeAEZCh6j+FYlryCcUjsNArJ+PIobFNHf7adKVt5g2Zii+zgCBL2d3H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