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不能喝的“牛奶”
——静脉麻醉药发展历史

这是牛奶么?大多数患者见到丙泊酚时不禁会这样想。看起来酷似牛奶的丙泊酚,在麻醉界可谓大名鼎鼎,在静脉麻醉中功不可没。在“牛奶”诞生之前,静脉麻醉药走过了300多年优胜劣汰的历程。

▲不能喝的“牛奶”——丙泊酚

1655年,德国医师西格蒙特首次将鸦片用于静脉注射,发现可引起意识消失。1872年法国医师波尔多将水合氯醛用于破伤风患者。1864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冯·拜耳合成了巴比妥酸,但未发现镇痛作用。1903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和生理学家约瑟夫·冯梅林合成巴比妥酸盐,发现具有催眠作用。1913年诺埃尔和苏塔将三聚乙醛用于静脉注射。1916年吗啡及东莨菪碱用于治疗失眠。1924年法国巴尔代将巴比妥用于静脉注射。1929年基施纳静脉应用三溴乙醇。1932年德国药理学教授赫尔穆特·威斯用环己烯巴比妥进行麻醉,使静脉麻醉得以普及,赫尔穆特·威斯因此被称为静脉麻醉之父。1932年沃尔韦勒及塔本合成硫喷妥钠。1934年美国沃特斯及伦迪将硫喷妥钠用于临床。1957年美索比妥首次应用。1965年多米诺将氯胺酮用于临床。

在静脉麻醉药发展中,有些药物逐渐被淘汰,如1955年的羟孕二酮、1956年的丙泮尼地、1971年的阿法多龙等。有些药物一直使用至今,如美索比妥、氯胺酮、依托咪酯等。一些新药不断产生,如1986年上市的丙泊酚,它的广泛使用,使得其他几种麻醉药(如氯胺酮、依托咪酯等)仅用于特殊的适应证。

丙泊酚,化学名称为2,6二异丙基苯酚,主要用于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以及患者的持续镇静。它是一种白色等渗静脉注射液,实际是一种包含大豆油、甘油和卵磷脂的水包油的乳剂。丙泊酚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与配体结合,从而增强抑制神经传递,它具有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

丙泊酚通过在肝内和肝外代谢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肥胖、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患者都可以较安全应用。丙泊酚还具有降低脑血流量和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降低眼内压等作用。无痛胃肠镜、支气管镜等检查,以及无痛人流,也是丙泊酚大显身手的地方。

然而并非所有人群都是丙泊酚的适用人群。由于丙泊酚的主要成分是大豆油、甘油、卵磷脂,其中卵磷脂主要是从蛋黄分离出来的。因此,对大豆和蛋黄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丙泊酚。

丙泊酚虽然优点众多,但也有静脉注射痛、降低血压、抑制呼吸等缺点。在进行麻醉诱导时偶尔会出现兴奋现象,例如面肌抽搐、呃逆、自发性运动。而且由于丙泊酚是脂肪乳剂,脂肪代谢紊乱的患者需谨慎应用。在危重患者长期大量应用时还可能出现丙泊酚输注综合征,表现为横纹肌溶解、代谢性酸中毒、心力衰竭及肾功能衰竭。

丙泊酚很少导致生理依赖性或成瘾,但是在非手术区域不恰当使用丙泊酚进行镇静催眠亦有发生死亡的报道。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死因,据报道就可能与滥用丙泊酚有关。

丙泊酚,这种不能喝的“牛奶”,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正确使用,才能确保安全和药效。

(谢 致)

专家简介

谢 致

谢致,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德济医院麻醉科主任。擅长临床麻醉与危急重症抢救。 dWeNE0JtN/49nIe6R1lyHGwkKze49ipjAF/YZphWy4A1MjKaIWGJ/1D+cKH0RM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