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并未发生变化,但是基因表达却发生了改变,而且是可遗传的现象。在任何一种细胞中,都会有一部分基因被激活,而另一部分基因被抑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主要有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另外还包括非编码RNA的作用。产生的遗传效应有基因组印记、基因沉默、母性影响、核仁显性等。表观遗传的改变不仅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作用的结果,同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观遗传的调控出现异常,将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经典遗传学强调,遗传的分子基础是核酸,遗传信息存储在核酸的碱基序列中。人体内每种细胞都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表达模式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器官和组织。这些DNA序列并未发生改变,然而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以遗传的改变,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表观遗传现象。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是1942年由Waddington提出的,该学科的目的是研究生物的发育机制。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表观遗传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因此认为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并非DNA序列改变导致的可以遗传的基因表达变化。表观遗传学目前已成为了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调节机制中研究最多和最清楚的修饰方式。DNA高度甲基化会影响DNA结构,抑制基因转录,进而导致基因沉默。正常的DNA甲基化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长和代谢是必需的,如X染色体失活、基因印记以及胚胎发育等。然而,当DNA甲基化出现异常时则会导致抑癌基因无法转录或者基因组不稳定,进而造成肿瘤的产生。
组蛋白修饰是另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组蛋白是染色体蛋白的基本结构,可与DNA、酶以及其他染色质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还参与染色质的组装以及凝聚过程。组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包括甲基化、乙酰化、泛素化及磷酸化等,这些修饰方式影响了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非编码RNA在表观遗传的调控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编码RNA根据长度的不同,又分为长链非编码RNA和短链非编码RNA。长链非编码RNA长度超过200 nt,序列不保守,不与目的基因同源,通过顺式调节作用使基因沉默。短链非编码RNA长度小于30 nt,主要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进行调控。转录水平调控是由染色质修饰以及异染色质化抑制转录的过程,而转录后调控是降解mRNA或抑制mRNA翻译发挥作用。
表观遗传学的调节机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该学科更关注于探究环境诱导产生的表观遗传变异。在环境的影响下,某一调节机制的异常就可能导致细胞状态及细胞增殖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的产生。然而很多表观遗传疾病都是可逆的,因此,产生的疾病也比较容易治疗,所以人们开始逐渐摸索表观遗传学疾病相应的药物研发及治疗方法。深入研究表观遗传学将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的意义。
(张 毅)
张 毅
张毅,海军军医大学遗传研究所副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科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生缺陷的早期防治、表观遗传学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