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自己眼睛的构造吗?
眼睛的基本安全受到眼睑全天候的保护,白天不知疲倦地瞬目,晚上自然轻盈闭合,让劳累的眼睛得到最充分的滋润和休息。古文中有描述夜间睡觉时亦“怒目圆睁”的汉子,这其实是“睑裂闭合不全”的代表,这样的眼睛很容易受伤。
眼睑保护下的眼睛,虽然不过是个直径24毫米左右的“圆球”,却是真正天造地设的完美:眼球是水“做”的,让光线曲折变化犹如梦幻的晶体——玻璃体,其最主要成分是世上最常见的水!有着一定屈光指数、与血浆化学成分相同的水,充满了前房与后房,眼球的后4/5的空腔内是玻璃体,而组成玻璃体的成分中99%是水!
人类的角膜是最精致的照相镜头,是眼球壁最外层纤维膜的前1/6透明层,把每道光的穿透作为使命。这个精妙的镜头呈横椭圆形,横径约11毫米,竖径约10毫米,中央处的厚度约550微米,周边较厚处不过1毫米,由于具有一定曲率,将光线曲折的能力达到43屈光度。正因为角膜重要的屈光能力,大多数近视手术选择对角膜进行,不论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还是小切口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其机制都是改变角膜的屈光力。
为什么自古以来都说“眼睛里容不得一颗沙粒”?这是因为角膜最表面的是上皮层,其下是前弹力层,前弹力层内密布着神经丛发出的垂直小支,直抵上皮层。这些细密的神经特别敏锐,因此角膜的知觉特别敏感。前弹力层下依次是占角膜总厚度约90%的基质层、后弹力层及内皮层。内皮层的细胞呈优美的六角形,起“泵”的作用,数量从出生开始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如果由于炎症或外伤等使内皮功能完全失去代偿能力,角膜就会肿胀混浊,最后只能“换”,即需要角膜移植。
每缕光线、每个映像,在通过角膜到达视网膜后,转化成神经可以感知的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
人类的眼睛靠什么来调节焦距呢?虹膜后面的后房内悬挂着一枚水晶样的“镜片”——晶状体。正是这枚晶状体,在看近或看远时分别以变凸或变平来调节物像清晰度。晶状体自身屈光力为1 900度左右,因此一部分高度近视手术必须以晶状体为目标。比如1 000度以上的近视,可以在保留晶状体的前提下,再植入一片人工晶状体,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可以精确安全地达到清晰视觉。40岁之后,人类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下降,看近的东西渐渐变模糊,这便是“老花”。50岁之后,有的人晶状体从透明变得不透明,或者因为外伤等原因变得不透明,这叫“白内障”。对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可用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TS)或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FS),并在相同的位置植入一枚人工晶状体,光明便重回到眼前。
(周行涛)
○摘编自“好大夫在线”周行涛大夫的个人网站2009年4月4日
周行涛
周行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委员、眼科学组组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激光手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激光)专家顾问。
擅长近视矫正手术,视觉科学、屈光发育与异常、遗传性眼病与高度近视遗传的研究工作。
生活中,人们对近视防治的认识常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散瞳验光对儿童眼睛有害。散瞳验光即使用散瞳眼药水进行调节麻痹性验光,儿童和远视者的调节功能较强,因此12岁以下儿童和远视者最好使用散瞳眼药水将调节功能去除,再测出眼睛的实际度数更为准确。调节麻痹性验光如同测量山的高度,必须从海平面算起。散瞳药物对眼睛无害,并且是治疗的一种方法,但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测出来的近视才称为近视。
(2)200度以下的近视是假性近视。是否为假性近视必须经过散瞳验光程序才能判定;是否需要配镜矫正也必须经过验光师综合检查后才能决定。其中,不散瞳时验出“近视”,而散瞳验光没有近视度数,就是常说的“假性近视”,这类近视有治疗可能,可以通过休息或者药物逆转;而通过散瞳验光结果判定的近视一般就是真性近视,不可逆转,这类近视可通过配戴眼镜与屈光手术矫正。
(3)裸眼视力低就是近视或弱视。近视、远视和散光等都会导致裸眼视力降低,弱视一定要以验光矫正视力为标准。矫正视力5岁儿童低于0.5、6岁儿童低于0.6、8岁以上儿童低于0.9时,才称为弱视。因此,验光一定要准确,许多眼病都会出现裸眼视力较低的现象。
(4)裸眼视力提高,说明近视已治好。近视治疗效果的判断应该以调节麻痹性验光的结果为准。大脑视觉中枢在裸眼视力调节中起到很大作用,例如通过针灸治疗,85%的患者裸眼视力会有明显提高;停止治疗6个月后,又基本恢复原状。
(5)治疗近视有秘方或特效疗法。近视的成因十分复杂,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且尚有许多其他不明因素,秘方和特效疗法不可信。儿童近视的防治涉及患儿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只有综合防治、立体防控才有效。验证近视防治产品的可信标准为:①试验研究有对照组;②使用单盲或双盲法;③有散瞳验光结果;④有屈光参数资料;⑤有随访资料。
(6)配戴渐进多焦点镜片可阻止儿童近视发展。渐进多焦点镜片是在镜片的下方逐渐改变屈光度,使患者在眼球向下的用眼状态下(如阅读时)少用调节力。这种镜片的使用其实对老视(即“老花眼”)更为有利。儿童正在成长阶段,增加和健全调节功能时,戴此镜片对调节的发育不利,成年后易造成眼位偏斜、视疲劳等问题。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戴此镜片对少数内隐斜的近视儿童可能有疗效,但对大多数近视儿童未见疗效。临床跟踪试验结果显示,配戴减少旁中心远视离焦框架眼镜,可有效控制近视进展。
(7)儿童不能戴隐形眼镜(角膜接触镜)。尽管隐形眼镜不能作为矫正屈光不正最常规的眼镜,但有些隐形眼镜,如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等,在阻止近视发展、矫正高度屈光参差和一些散光病例中,能达到普通镜片无法企及的效果。随着镜片材料、镜片设计、验配技术水平的提高,只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验配,儿童配戴隐形眼镜也是比较安全的。
(褚仁远)
○摘编自《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4年第13期
褚仁远
褚仁远,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我国隐形眼镜和屈光手术的开拓者之一。
对各种眼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眼遗传病的诊治、屈光不正矫治(近视的防治、医学验光和医学配镜、隐形眼镜验配等)以及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的防治等。
目前,有关近视防治的方法很多,有些方法疗效比较肯定,但有些方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会对大众有误导。现就目前常见的近视防治方法做一分析。
(1)配戴框架眼镜。这是矫正近视最常见的方法。戴眼镜虽然可以看清物体,但没有治疗近视的作用。虽然框架眼镜不能治疗近视,但裸眼视力比较差、上课看不清楚黑板或投影的孩子应该戴眼镜,因为不戴眼镜时的模糊影像会促使近视度数加深。
(2)配戴隐形眼镜。隐形眼镜包括软性角膜接触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软性角膜接触镜没有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且存在角膜感染发炎的危险,除特殊情况,一般不主张青少年配戴。RGP镜具有光学性能好、视觉效果佳及矫正角膜散光效果好等优点,临床研究发现,它有一定阻止或减缓近视进展的作用。对于进展较快的近视,尤其是对没有其他有效控制方法的高度近视者而言,配戴RGP镜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3)配戴渐进多焦点镜片。这种镜片一般只对伴有内隐斜的近视患者有一定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且作用比较有限;对于外隐斜患者,不仅不能控制近视进展,还会促使外隐斜加重。目前,渐进多焦点镜片主要应用于中老年人矫正老视。
(4)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又叫“OK镜”,是一种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通过重塑角膜表面,使中央角膜变平,降低角膜的屈光力来达到矫正近视的作用。多为晚上戴,白天可保持正常的裸眼视力而不需戴近视眼镜。临床研究发现,长期戴OK镜有阻止或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有效率为50%~60%。
(5)使用防近视滴眼液。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滴眼液是阿托品滴眼液,但因存在明显的瞳孔散大、视物模糊和畏光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研究表明,0.01%的阿托品滴眼液对控制近视进展有一定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是一种和阿托品类似的药物,有一定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但实际疗效仍有待临床研究验证。
(6)针灸、穴位按摩、功法、耳穴贴压等中医疗法。中医理论认为,这些疗法能调节眼部经络气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睫状肌痉挛,达到提高视力的作用。许多“眼保仪”“理疗仪”的设计也是基于中医相应理论,有待更严格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7)正确使用照明。近视的发生、发展与照明不当有明显关系,应重视良好照明。市场上常见的护眼灯和普通的节能灯工作模式完全一致,只是单纯的高频闪,而没有消除频闪现象。生产厂家宣称的“护眼灯无频闪,可保护眼睛、防止近视”的说法,严格来讲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正确使用台灯才是减缓视疲劳、防止近视的关键:光源要位于左前方,光线不要直射眼睛;室内照明可用日光灯,桌面照明可用白炽灯或LED灯;要避免桌面有明显反光;照明的亮度要适中。
(8)进行近视激光矫正手术。这种方法适合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是目前矫治近视疗效最为肯定的方法。由于未成年人的眼球发育还不成熟,近视不稳定,若非特殊情况,不适合进行激光手术矫正近视。飞秒激光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近视激光矫正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SMILE术更加微创和安全。
(9)服用营养保健品等。目前没有严格的科学研究证实,食用蓝莓等食物及服用一些号称有防治近视作用的保健品对提高视力及防治近视有帮助。此外,读写姿势端正对预防近视很重要,市面上销售的防近视座椅有一定保持坐姿的作用,但主要还是靠自觉性。
如果已经患了近视,要避免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若还未出现近视,则要注意预防。用眼卫生很重要,要避免用眼过度,少看电视、电脑,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另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预防近视也很重要,每天户外活动2~3小时可有效缓解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对眼睛造成的不良影响,可减缓近视进展。
(戴锦晖)
○摘编自《大众医学》2012年第2期
戴锦晖
戴锦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系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视光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眼科专科分会视光和屈光学组副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障辅助技术学组副组长。
擅长近视、远视、斜视、弱视的诊治和低视力的康复治疗,对近视激光手术矫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