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自己眼睛的构造吗?
眼睛的基本安全受到眼睑全天候的保护,白天不知疲倦地瞬目,晚上自然轻盈闭合,让劳累的眼睛得到最充分的滋润和休息。古文中有描述夜间睡觉时亦“怒目圆睁”的汉子,这其实是“睑裂闭合不全”的代表,这样的眼睛很容易受伤。
眼睑保护下的眼睛,虽然不过是个直径24毫米左右的“圆球”,却是真正天造地设的完美:眼球是水“做”的,让光线曲折变化犹如梦幻的晶体——玻璃体,其最主要成分是世上最常见的水!有着一定屈光指数、与血浆化学成分相同的水,充满了前房与后房,眼球的后4/5的空腔内是玻璃体,而组成玻璃体的成分中99%是水!
人类的角膜是最精致的照相镜头,是眼球壁最外层纤维膜的前1/6透明层,把每道光的穿透作为使命。这个精妙的镜头呈横椭圆形,横径约11毫米,竖径约10毫米,中央处的厚度约550微米,周边较厚处不过1毫米,由于具有一定曲率,将光线曲折的能力达到43屈光度。正因为角膜重要的屈光能力,大多数近视手术选择对角膜进行,不论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还是小切口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其机制都是改变角膜的屈光力。
为什么自古以来都说“眼睛里容不得一颗沙粒”?这是因为角膜最表面的是上皮层,其下是前弹力层,前弹力层内密布着神经丛发出的垂直小支,直抵上皮层。这些细密的神经特别敏锐,因此角膜的知觉特别敏感。前弹力层下依次是占角膜总厚度约90%的基质层、后弹力层及内皮层。内皮层的细胞呈优美的六角形,起“泵”的作用,数量从出生开始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如果由于炎症或外伤等使内皮功能完全失去代偿能力,角膜就会肿胀混浊,最后只能“换”,即需要角膜移植。
每缕光线、每个映像,在通过角膜到达视网膜后,转化成神经可以感知的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
人类的眼睛靠什么来调节焦距呢?虹膜后面的后房内悬挂着一枚水晶样的“镜片”——晶状体。正是这枚晶状体,在看近或看远时分别以变凸或变平来调节物像清晰度。晶状体自身屈光力为1 900度左右,因此一部分高度近视手术必须以晶状体为目标。比如1 000度以上的近视,可以在保留晶状体的前提下,再植入一片人工晶状体,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可以精确安全地达到清晰视觉。40岁之后,人类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下降,看近的东西渐渐变模糊,这便是“老花”。50岁之后,有的人晶状体从透明变得不透明,或者因为外伤等原因变得不透明,这叫“白内障”。对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可用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TS)或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FS),并在相同的位置植入一枚人工晶状体,光明便重回到眼前。
(周行涛)
○摘编自“好大夫在线”周行涛大夫的个人网站2009年4月4日
周行涛
周行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委员、眼科学组组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激光手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激光)专家顾问。
擅长近视矫正手术,视觉科学、屈光发育与异常、遗传性眼病与高度近视遗传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