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脑卒中的两大分类

脑卒中俗称为中风。卒中主要分两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5%,而出血性卒中约占15%。当然,这只是两个最常见的类型。还有一些少见的情况,比如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以引起静脉性的梗死,还有颅内外的血管畸形、血管炎等。2015版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将脑血管病分为13类。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有时候症状很像卒中,却不一定诊断为卒中,比如低血糖引起的类似卒中的症状也是很常见的。

缺血性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即血管狭窄或血块堵塞血管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我们知道,血液有凝固反应,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并且是有益的。试想一下,一个伤口造成的出血,如果没有血液的凝固作用,出血就不会停止。但在卒中的发病中,凝结的血块就成了罪魁祸首,它造成了脑血管的阻塞、脑血流供应的中断,于是就发生了脑缺血。脑缺血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和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是否可逆,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引起脑梗死的原因可以是脑栓塞,即由于血液中的各种栓子(例如房颤患者没有积极抗凝,会有心房内血栓,或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从而阻塞血管造成脑组织缺血。也可以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部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结果形成脑组织缺血,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梗死可以是大面积梗死,临床上多表现为较严重的症状;也可以仅累及小血管,影像学上仅出现较小的梗死灶,即腔隙性梗死,简称“腔梗”,其临床症状大多数较轻微。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中风”。广义的短暂性缺血发作,缺血的部位可以是脑,也可以是视网膜或脊髓。但与脑梗死不同的是,这种缺血是暂时的、可逆的,通常其临床症状持续的时间很短,大多不超过5分钟,也就是说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故而以往的临床诊断中以24小时为界定标准。但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被界定在1小时以内。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被称作“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却是卒中的严重预警,约1/3的“小中风”患者短期内会发展成脑梗死。一些研究显示,在所有的卒中患者中,50%在“小中风”发病后2天内发生脑梗死。因此,“短暂”并不等于“没事”,实际上,这种“小中风”也是神经科急诊的范畴。

出血性卒中(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血管外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根据出血的部位,可分为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蛛血”)。颅内出血即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是其最常见的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顾名思义就是血液漏到蛛网膜下腔,即脑组织周围的区域。正常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充满透明的液体(即脑脊液),对浸泡其内的大脑起保护作用。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整个大脑就被血水所包围,在血液的刺激作用下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包括头痛和意识障碍。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动脉瘤可能悄无声息地生长了好多年而不被发现,直到破裂时才被检出,这也是其可怕之处。蛛网膜下腔出血虽不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但却是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有调查显示,10%~15%的患者在送入急诊科之前便已死亡,而住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患者死亡率也高达40%。

(耿介立)
○摘编自《老年人脑卒中100问》第二版

专家简介

耿介立

耿介立,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和癫痫研究。 CG99k0ZiqGEsSRz9+dOkPl7g4oVAh96zxGgPHeUZR6jraefh1Q0irESCY0kd+5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