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天下有大美而不言,能言之者,非画即诗。画人资之以作画,诗人得之以成诗;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饶宗颐先生这番话,指出诗画皆以“天下之大美”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诗歌出之于“沉思翰藻”,绘画出之于“气韵骨法”。

诗画虽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别,但常常被一起提及,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诗画互称,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关系密切。东汉以来,画家以诗为画,取诗歌为题材而作诗意画。自唐代以后,因画作诗亦蔚然成风,后经宋徽宗赵佶画上题诗,诗画融合为一。经过历代的发展积累,到元代,诗书画印融合一体的文人画成熟,成为明清画坛主流。

中国诗画虽倾向于融合,西方诗画却倾向于区分界限。18世纪,德国莱辛撰《拉奥孔》一书,论述诗与画的界限。莱辛的诗画异质论,虽有所局限,却给予世人很大的启示。20世纪初,中国学者如朱光潜、钱锺书、宗白华等人,将莱辛的理论引介入中国,尤其是钱锺书,对莱辛理论作进一步阐发,指出中国诗画评价标准不一,而且画较诗多有所局限,认为画不及于诗。此后数十年间,国内学者继续阐述和接受,对传统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行质疑,甚至引发学术论争。这场论争,最终使诗画关系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诗者,言语之至精者也;画者,形象之至美者也。”诗画有别,在艺术门类区分上,诗是诗,画是画,彼此不能相互替代,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诗画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可以超越的,互为补充融合。 pJbIftpZxnNZLtPUAmwPhTnlSd4uRl5saF9/lAVP4s+7toXH0+LzLmku2nBhcT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