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类睡眠中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而个体在此活动中身心变化的历程,就是做梦(dreaming)的历程。在人们的生活中,做梦是经常性、普遍性发生的现象,我们都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经历。但是,到底梦是怎样发生的?在何处发生?是庄周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周?一个人是否能在烹煮黄粱的短短几十分钟内经历近五十年的人生?竟然有人一觉醒来文思泉涌、笔底生花,或一觉醒来文思枯竭、再无佳作?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中产生想象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通常是非自愿的。做梦与睡眠的快速眼动期(REM)有关,是发生在睡眠后期的一种特殊状态,其特点为快速的眼球水平运动、桥脑的刺激、呼吸与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暂时性的肢体麻痹。一般人做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为5~15分钟(平均为10分钟)。而在整夜的睡眠过程中,睡眠阶段会循环出现,所以人在一夜内要做4~6个梦。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则认为,梦是人类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连接着极具主观性与虚幻性的个体心灵世界,同时又受到来自人类集体无意识、信仰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过去与现在真实事件的多重影响。

梦是个体在睡眠状态下的活动行为和生活表现,是“真实”的,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与梦里的生活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这两者会相互影响。这也是古今中外的人们都非常重视梦的原因。

甲骨文“梦”字

从文字的演变历程来看,早在甲骨文时期,汉语中的“梦”字就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了。最开始的“梦”字基本上是一个会意字,右边是一张有支架的床;左上方是一只有着长长睫毛的大眼睛;左下方曲折向下的一笔,表示人的身体;剩下的部分,表示手指连带手臂。整个字形的原始含义是,人睡在床上以手指目,表示睡眠中目有所见。小篆字形, (“ ”),由“宀”(房子)、“爿”(床)、“夢”(眼目不明)三个部分组成。意为夜间在床上睡觉,眼前模糊看不清,即做梦。《说文解字》卷七“夕”部:“梦,不明也。从夕,瞢省声。莫忠切。又,亡贡切。”《康熙字典》:“(梦)觉之对,寐中所见事形也。”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大量关于梦的研究和解读。《庄子》之“齐梦觉”论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人生如梦”主题。《周礼》与《列子》将梦分为六种,张景岳在《类经•梦寐》中说:“周礼六梦:一曰正梦,谓无所感而自梦也。二曰噩梦,有所惊而梦也。三曰思梦,因于思忆而梦也。四曰寤梦,因觉时所为而梦也。五曰喜梦,因有所好而梦也。六曰惧梦,因于恐畏而梦也。”“周公解梦”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周易》是人们现在仍然常常可用到的解梦工具和方法。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神、魂、魄等无形生命成分则是人在睡梦中,当身体休息时,在“无形”空间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中医则认为“魂”是睡梦的主角,因为魂白天出现在眼睛里,晚上则回归肝脏;魂在眼睛就能看东西,魂在肝脏则会做梦。

弗洛伊德

荣格

西方心理学界研究梦最重要的两位大师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在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性探索和解释,发现了梦的工作原理,以其天才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开创精神指出“梦是愿望的满足”,挖掘出人性的真正主宰——无意识。此外,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讲》《精神分析纲要》等作品中也对梦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关于梦,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梦是被压抑的欲望变相的满足;梦的作用是维持睡眠;梦具有伪装、自我稽查和象征的作用;梦境是自我和本我交战的地方等。

弗洛伊德的释梦技术被荣格称为客观层面、还原简化的释梦法,与之相对的则是荣格的主观层面、综合放大的释梦法。荣格是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梦是无意识发出的明确信号,人们认为梦杂乱无章是因为梦投射的特点,掩盖了人们对无意识语言的无知。梦就是无意识自己的解释,是无遮蔽的,“梦是无意识心理的自发产物……是纯粹的自然:它把天然而未经粉饰的真实呈现给我们”。荣格否认弗洛伊德的所谓稽查作用和梦的伪装理论,认为心理是自我调节平衡的体系,梦其实是无意识进行的补偿活动,它的作用是“提供内心生活的秘密,向做梦者揭示出他人格中的隐藏因素”,“梦是自我调节性精神系统的自然反应”。梦具有丰富的集体无意识意义,有的梦甚至具有预示未来的功能。在荣格看来,梦好像是一位诗人,他用生动形象且富有诗意的语言讲述了关于心灵的真理,这种诗意的语言就是象征。荣格的很多思想包括对梦的解读比较接近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他的学生就曾用《易经》帮咨询者释梦。

文学创作离不开人与生活,因而梦也经常地、大量地被写入文学作品中,甚至成为小说的描写对象。中国自古就有“从来传奇小说,多托言于梦”的现象。本书要探讨的对象是中国古代的记梦小说。不过,由于小说文体自身的孕育、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先秦诸子散文中有一些寓言类的故事可以说是早期萌芽状态的小说,而一些史书中的逸闻趣事也具有小说的特征。因此,其中的涉梦部分也将作为本书探讨的内容。如第一章中将谈到庄子的“蝴蝶梦”和“髑髅梦”;第二章中关于帝王的梦将涉及不少来自于史书的材料。

记梦小说是指以对梦的记录或描写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也包括那些在叙事结构中有关梦的描写具有重要或关键作用的小说。中国古代的记梦小说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①以记梦、占梦为主的唐前草创期;②虚构“梦象”的唐代开拓期;③既重理性又追求世俗趣味的宋元发展期;④ “梦象”叙事艺术全面发展的明清成熟期。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的文学观念、审美取向、社会思潮,以及不同的创作水平,造成了记梦小说的种种差异。本书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将记梦小说按照内容和主题分成若干类,每一类列出若干代表作,概括介绍内容,并适当运用中国传统的释梦观念和西方心理学的释梦方法进行解读,力求雅俗共赏、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首先简要介绍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然后运用这些理论对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论介绍和文本解读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或割裂的,尤其是理论的运用会有很多交叉,这样编排是为了避免理论篇幅过于集中导致行文沉闷。我们希望既保证本书的学术性,又能使本书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第一部分,以生命哲思为主题,结合梦的预测功能,概括介绍中国古代的释梦观念和释梦方法,并对一些史书和《庄子》等作品中的相关故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以社稷天下为主题,结合文化无意识,阐释黄帝、唐太宗等古代君王的圣君良臣之梦;第三部分,以一般士子建功立业的仕宦之梦为主题,结合梦的补偿功能,对《南柯太守传》《枕中记》等唐代传奇小说和《聊斋志异》中的《王子安》《于去恶》等相关篇目进行解读;第四部分,以婚恋美梦为主题,运用阿尼玛等原型理论,对《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等中的相关章节和篇目进行解析;第五部分,以教化与梦为主题,结合阴影和人格的整合理论,解析《搜神记》、“三言二拍”、《金瓶梅》等中的相关篇目和章节。 lFJXyhLbSbxr+LzyYgF7F7+MoYvNqftvy2MMimIDHZ33WZcuZLTuIwnw9L42D0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